惠城:丰富文创产品供给 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原标题

区文广旅体局加强文化活动常态化和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日前,“二十大精神在惠城——‘一把手’访谈”活动走进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该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敏表示,区文广旅体局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委、区委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常态化和服务均等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丰富文创产品供给,加大力度开发全域旅游,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助力惠城区打造“四个惠城”,建设一流中心区。

惠城区开展红花湖环湖健身行活动现场。 

  文化场馆均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

  每到周末,图书馆、博物馆或文化馆都会迎来大量市民;走在大街小巷,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看到一座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当前,文化馆、图书馆、邓演达纪念园、东湖旅店等各类文化场馆均实现“零门槛”免费开放。全区214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图书馆分馆镇(街道)覆盖率达100%。

  文化惠民不仅仅体现在场所建设之中,更体现在“送文化”“种文化”之中。2022年,惠城区通过举办“鹅城舞台秀”、文艺轻骑兵下乡、免费艺术培训进社区、企业、乡村、校园、机关等活动,惠及群众1万余人次,线上线下受众达50余万人次。

  “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文化活动常态化和服务均等化,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服务体系。”黄敏表示,该局将持续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新建改建提质增效,完成每村200平方米全功能文化场馆的建设工作。盘活农家书屋,推广乡村阅读等活动,将文化服务延伸到辖区的每个角落。利用现有公共场所,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保证优质惠民文化服务产品对市民生活区域的全覆盖,多方位多渠道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创作了一批历史文艺精品力作

  惠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黄敏介绍,近年来,惠城区作为中心城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上持续发力,通过“留改建”相结合,有效地改造和修复了一批有特色、有价值的历史建筑,特别是东湖旅店活化利用项目斩获国内无数赞誉。金带街等府城核心区采用“微改造”的方式,初步实现了对惠州府城核心区域历史文化风貌的提升,保护了历史肌理与脉络。

  同时,还广泛动员群众参与创作,深挖历史事迹,创作了一批像《红色东江颂》《秘密大营救》《东湖旅店》这样的历史文艺精品力作。

  “我们将持续擦亮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大力发掘蕴藏在文物、古籍、非遗中的中华民族共有文化符号,将文化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黄敏说,接下来,惠城区将打造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典范区域,以中山公园为核心,辐射府城文化旅游线。在旅游路线打造的同时,引导本地文化商业元素入驻历史街区,通过树立原生“IP”营造沉浸式体验,丰富文创产品供给,“燃”起历史街区内的市井风情和民俗文化,打造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让古城真正“活”起来。

  以文旅融合精耕乡村旅游

  在惠城,不仅能漫步水东街、祝屋巷、金带街等文化街区,还能逛33号街区、野岛和752艺术仓等文创打卡地……在保护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作为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惠城区不断强化文旅资源开发和打造,已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

  “全域旅游的开发力度持续增大,稳中向好。”黄敏介绍,当前,惠城区正持续开发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精品路线,推动横沥、三栋、汝湖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以文旅融合精耕乡村旅游,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推动野岛、江南塑料厂等工业遗址提升和改造,创建一批文旅新地标,打造一些网红打卡点,提升本土文旅地标的辐射广度与影响力。

  在全面促进文旅产业振兴的同时,惠城区还利用好城市新功能建设和城市更新的契机,结合“道路+”“公园+”“生活圈+”,打造一批家门口“小而美”“小而精”的好去处,将区级公共场馆小广场打造成为社交、亲子、健身、文娱等复合功能绿地和“口袋公园”,为群众提供亲民便民、宜乐宜游的新型文化旅游公共空间。

  惠州山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宜人,非常适合发展户外运动。去年,惠城区共为104个村(社区)配置全民健身体育器材287件,全民健身体育工程覆盖率已达100%,区人均体育场所面积增加至2.6平方米/人。

  黄敏介绍,未来,惠城区拟新建200公里健身步道、1个区级体育公园、22块标准足球场等公共体育设施,进一步拓展全民健身活动空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 特约通讯员周文媚 通讯员齐晓磊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