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马滴墨,圈地成村”。在惠城区横沥镇东江北岸,坐落着一座古村落,名为墨园。这里留存了惠城最大的古建筑群,文明有序的乡风远近闻名。
近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统筹指导的“高质量发展看惠州”媒体调研行·“百千万工程”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墨园村,深入挖掘村庄文明乡风建设新成效。
据悉,近年来,墨园村通过党建引领、“积分制”等举措有效促进乡村文明;依托古建筑、文化资源,打造农文旅串联产业;聚焦绿美生态建设、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集中开展三大攻坚行动,进一步提升村庄风貌和宜居环境。今年初,墨园村荣获“惠州市文明村镇”称号。
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生态环境优美。惠州日报记者陈涛 摄
美丽庭院改善外在美,积分治理塑造内在美
放眼望去,村道整洁,治理有序。农房色调协调、地线划一,家家有绿、庭院落落,让古村风貌更添姿色。
“村里环境提升,大家有目共睹。为维护整体环境形象,我们自发管理房前屋后。”村民廖玉荣向记者分享了村里的改变。
村民为何能如此自觉、自愿、自主投入心思打造自家小院?
“墨园村在全区率先试点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制,运用‘粤治美’小程序,实现积分制智能化管理,引导村民共建共治共享。村民可到‘墨园生活小超市’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和零食,奖励机制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墨园村驻村第一书记卢建惠说。
墨园村还以推进农户家庭和房前屋后“洁化、序化、美化、绿化”为抓手,按照家居环境美、文明风尚美、家庭和谐美、勤劳致富美的“四美”标准建设美丽家园。党员带头,先行打造“美丽庭院样板”,带动存在观望心态的村民,以家庭为单位打造特色农家小院,并将此项内容纳入村规民约。
走在村道上、广场边,村规民约、文明村镇宣传随处可见。墨园村是远近闻名的厨师村,村民外出近半,村中老人妇孺多,邻里守望相助已是常态。
因此,党建引领村民,成立“志愿服务队”,实名注册志愿者达200多人,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探望孤寡老人等活动,定期开展家风家训课堂,使乡村之风更加有爱温馨。
农文旅融合发展,催生农村经济新业态
“我们乡贤回乡创业,既活化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又发展农文旅新业态,带动村民增收致富。”乡贤陈祥说。据了解,今年92岁的陈祥回乡修建古树庄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到墨园体验“乡村游”。
墨园村坚持保护性开发,合理规划文旅发展空间。保留本村古建筑最大的特点“七星墩”依“莲藕塘”布局,对闲置农房升级改造,对风化褪色老建筑加以修缮,建成1个民宿+1个农博馆+1个教育活动基地的综合营地。
近年来,“乡村游”火热,墨园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和社会投资。村企合作,共同孵化了“墨园里营地”“怡佳园客栈”等农文旅产业。村里还打造了墨园书香农场、大夫第、墨园古井等热门打卡景点,规划“古村民俗游览-东江观光-农耕体验”的游览路径,并组织培训了15名导赏员,“讲活”古村历史,让墨园村“灵动”起来。
墨园村文明乡风带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进而反哺农村产业经济,衍生新兴农文旅产业新业态。
随着外来游客增多,墨园村积极盘活村内现有资源,探索“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至今,成立了墨宝园、辉鑫等7家合作社和5个家庭农场,主要种植和销售西瓜、大米、番石榴等农产品。“我们依托‘翰墨梅香-竹海温泉’示范带,划分了瓜果种植区、养殖区、亲子农耕体验区等,通过开展户外野炊烧烤、研学旅游等项目,形成吃住一体延伸的特色旅游乡村,拓宽农产品销路。”墨宝园农业合作社负责人吴枚芳说。村里产业优先聘请村民,村民为研学活动提供服务创收。
接下来,墨园村将以申报国家AAA级景区为契机,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争取资金进一步完善莲藕塘、粤菜师傅商业美食街等旅游服务设施,结合旅游产业链持续培育观赏旅游、研学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催生农文旅产业新业态,带动村民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
惠州日报记者叶文青 特约通讯员周文媚 匡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