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村美民富风淳产业兴
马安新楼村荣获全国、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新楼村航拍。
村庄面貌干净整洁。
205县道穿村而过,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村口公园岭南风格的建筑上“新楼村欢迎您”几个大字分外夺目。近年来,素有“马安镇的后花园”美誉的新楼村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凝聚乡村治理向心力,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广东省卫生村、广东省乡村治理示范村、惠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开展最美庭院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比
顺着一条宽敞的沥青路走进新楼村,沿途的红花绿树把村庄装点得分外美丽,围墙上生动的墙绘宣传着廉洁文化、名人典故和乡村振兴,整洁的村道两旁,围着栅栏的“四小园”内,村民正在打理菜园,时有村民路过说笑,一派和谐安宁的新农村景象。
早些年,新楼村基础设施滞后、集体经济薄弱,村道巷道均无硬底化。如今,“进村休闲娱乐、入户赏花摘果”的光景照进现实。
“积极响应马安镇人民政府‘百日攻坚’、春季、夏季大作战等行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群众共同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村居环境不断美化。”新楼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秋吉介绍,该村逐步实现全村村道硬底化,同时大力实施“四小园”微改造,被评为惠城区美丽宜居示范村。
“屋外有绿树也有红花,环境特别好,住得很舒服,感觉越来越幸福。”村民曾新梅说。
为了激发群众美化居家环境的热情和积极性,新楼村积极开展最美庭院评比,同时开展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红黑榜”等评比工作,进一步推进新楼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助力乡村振兴,加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引导群众主动建设美好家园。
建起文化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提升村民幸福感
村容村貌有了极大改变,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不久前,马安镇新楼村文体广场上百人一起共赴一场舞蹈与运动的约会,用律动的音乐、动感的节拍、火热的舞姿舞出文明新风尚。
近年来,新楼文化广场、廉政文化长廊、老年人活动中心、村史馆等的修建,让村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去年7月,新楼村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投用,内设便民服务大厅、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退役军人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室、会议室、妇女之家、村史馆和党史馆等便民服务场所,集办公服务和活动阵地于一体。
“党群服务中心大楼的落成为村决策议事、便民服务、学习培训、综合管理、文体活动搭建了新平台。”林秋吉介绍,平时面向党员群众提供政策咨询、党性教育、业务办理、休闲娱乐等服务事项,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党建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乡风淳则乡村兴。新楼村党总支部不定期召开各团体议事会,如妇女议事会、乡贤会、退伍军人座谈会、老年人座谈会、青少年讲座等,每逢村民出现矛盾纠纷,由村“两委”干部及时到现场或引导至村民议事厅调解,做到“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新楼村还依托村文体广场的电子宣传屏,每天定时播放民法典、乡村振兴、反腐倡廉、扫黑除恶等政策法规,潜移默化影响着周边村民。
产业振兴实现联农带农富农
由于临近西枝江,新楼村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有发展农业种植的天然条件。这两年,每到秋收季节,总能在村里看到一台台农业机械在田间地里来回穿梭,村民们忙着收割各类经济作物。
过去,由于不少村民外出务工,村里的田地疏于管理,经济效益也不高,久而久之还有耕地撂荒情况出现,不仅浪费了土地资源,还导致乡村风貌被破坏。如今,这些土地通过整合流转给农业企业,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不但让土地资源盘活,也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联农带农富农,是新楼村近年来拓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据了解,新楼村辖有1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000余人,全村面积2.2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00亩。发展至今,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达130万元。
“针对村里的特点,我们以租地和合作的形式,引进大农丰农业公司、恒华食品厂、泰荣度假村等企业。村民不但可以收租,还能参与其中获得一份工作。”林秋吉介绍,目前,村集体收入主要靠土地发包和鱼塘出租为主,通过村企合作不但解决了村里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让村民在家门口就有事做、有钱赚,还增加了村集体收入。
在积极招商引资、盘整集体资源的同时,新楼村还不断加强产业规划,以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进驻为契机,盘活回拨地打造集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商铺街,共计约60间商铺,预计将给村集体带来约200万元的集体年收入,并可提供就业岗位数十个,同时还将盘活小学旧址改造升级为高级民宿,一系列规划项目落地,将推动新楼村高质量发展。
林秋吉介绍,接下来,新楼村还将着力推进产业发展,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引导扶持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不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邓惠婷 通讯员冯雪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