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城:2024年GDP增长6%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超1.5万人

原标题:

打造“四个惠城” 建设现代化一流中心区

惠城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提出2024年GDP增长6%以上 

  向着更加美好的明天,激扬拼搏奋斗豪情。1月30日,惠城区九届人大四次会议在西湖大剧院召开。惠城区代区长田胜思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回顾总结2023年重点工作,为新一年高质量发展定目标、绘蓝图。

  过去一年,惠城区围绕打造“四个惠城”、建设现代化一流中心区目标任务,牢固树立“市区一体、县区协同”理念,持之以恒强平台、抓项目、提质效,在持续承压中克难奋进,在应对挑战中砥砺前行,推动全区经济稳中趋好,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1.77亿元,增长4.5%,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惠州全域纳入深圳都市圈,给惠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今年惠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基本同步。

惠城区致力打造“四个惠城”、建设现代化一流中心区。这是惠城区城市面貌。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2024年目标

  百千万工程

  以园区为载体做大县域经济,推动产业聚集发展

  “以‘百千万工程’为总抓手,聚力发展制造业,加快壮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提升发展能级,着力打造实力惠城、品质惠城、幸福惠城、平安惠城,推动现代化一流中心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奋力在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新征程中走在前列!”田胜思作报告时说,今年将重点做好全力推进“百千万工程”,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绿美惠城生态建设,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七方面工作。

  县域是“百千万工程”的主战场。今年,惠城将保持“头号工程”的力度,以攀高比强、跨越赶超的劲头推进“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抓产业发展,全面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是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的重要着力点。惠城提出,要以园区为载体做大县域经济,推动要素向园区聚集,提升产业承载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大手笔、下狠劲,推动要素向园区倾斜,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加快推进用地收储和供应工作,完成土地收储2800亩、供地1500亩以上。

  抓好项目建设,新动工项目28宗,总用地7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90亿元;新完工项目26宗,总用地65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10亿元,达产后年产值200亿元。

  不止是项目建设加快,园区面貌也要实现日新月异。今年,将加强园区交通路网建设,实施市政基础设施项目25宗,完成投资28亿元。加快推进东江湾文体中心、产业综合服务基地以及酒店、影院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园区综合功能。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将希望生动地写在田野上。今年,将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0.8万亩,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1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8万吨以上。

  农业迈向产业化,惠城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振兴产业园建设,深耕丝苗米、甜玉米、梅菜、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强化数字经济赋能,助力农产品打开销路、打响品牌。

  “确保村庄保洁覆盖率保持100%”“开展农房风貌提升试点工作”“建设美丽农村路22公里”“农污治理率提升至92%以上”……报告中,更多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着墨,抓好典型镇村培育,提升圩镇环境,打造特色典型样板。

  制造业当家

  培育优质制造业企业,推动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

  向新质生产力要发展新动能,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新的一年,惠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不断固根基、扬优势,注重培育优质制造业企业,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今年,将安排年度重点项目94宗,计划总投资557.33亿元,年度投资120.25亿元。其中,工业项目56宗、计划总投资329亿元。”田胜思说,将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优化项目库全链条服务数字平台管理,进一步提高项目建设效率。

  从强企来看,惠城提出要加大骨干企业支持力度,推动利元亨在50亿基础上向100亿级企业迈进,带动形成高端制造产业集群;深入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推动天宝创能、银山光电、至盈科技等龙头企业达产达效;推动建筑业全产业链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惠城现代建筑业。大力实施“降成本”行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减负、稳岗等支持,提振中小企业发展信心。实施高企培育倍增计划,今年惠城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8家以上,总数超700家。推动45家以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如何实现“推动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目标?惠城提出,要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跟进服务好每一宗制造业项目,扩大精准有效投资。全年准入项目不少于50宗,预计总投资180亿元,年产值320亿元;摘牌落地项目不少于30宗,预计总投资80亿元,年产值145亿元。

  持续抓好工业标准厂房招商入驻投产,平台类项目开工350宗以上,总面积不少于80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08亿元;新投产226宗,总面积不少于75万平方米,达产后总产值90亿元。

  培育新质生产力需要有新服务,这就是镶嵌在产业链、供应链当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这对于服务业占比超过六成的惠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而言,是一个重要机遇。

  金融、工业设计、软件信息、物流,是惠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四个关键词。该区将做大做强惠城金融中心地位,搭建金融超市平台,加快聚集一批融资担保、融资租赁、资产管理、商业保理等金融机构,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助推惠城企业发展。引入优质工业设计企业,加快提升工业设计能力。加快惠城区软件园建设布局,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规划布局好各类物流园区,推动物流业尽快提档升级、提质增效。

  做强做优生活性服务业,彰显中心区服务业优势,充分释放消费潜力。推动商贸业发展,培育新型商业综合体,加快推动港惠三期、西湖壹城全面营业。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积极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加大促消费力度,促进文旅消费。

  “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推行主官在线制,坚持开门纳策、问需于企。”田胜思说,要健全政府与辖区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全区所有企业意见建议均能直达区政府、职能部门和镇(街道),其中规上企业可直达“一把手”,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惠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推行企呼速办制,着力在做实快速响应机制、优化服务上下功夫,让企业的诉求第一时间得到解决;推行无事不扰制,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持续推广“粤商通”平台,不断提升“惠帮办”专窗服务质量,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下放镇街。优化零条件预审、摘牌即动工、竣工即验收工作机制,进一步精简企业办事流程和时限,保障项目早动工、早建设、早投产。

  绿美生态建设

  从细节入手提高城市建管水平,打造宜居美丽家园

  更加幸福的宜居美丽家园,要有绿美生态建设,也要有精细化管理的城市建设“面子”,更要做好民生福祉的“里子”。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田胜思说,要厚植绿美生态底色,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厚植绿美生态底色,推动汝湖镇创建省级森林城镇、江南七联村创建绿美古树乡村、马安龙塘村创建绿美森林乡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力争空气优良率稳定达到考核目标,巩固三大水系重点河涌整治成果,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引导发展循环经济,持续加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和设施建设,倡导绿色低碳生活理念,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什么样的城市,让居者安、近者悦、远者来?惠城提出,树立精细化管理理念,从细节入手提高城市建管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完善内通外联格局,加快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助力“丰”字交通轴线加快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交通路网体系。建成农村支路83.66公里,加快改善农村交通条件。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强惠州北站、惠州南站等重点交通站场秩序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窗口形象。持续推进城市更新,推动步行街、中山东路、水东街商业街区连片发展。传承城市文脉基因,推进嘉祐寺、梅花馆、合江楼修缮和活化利用,完成中山公园(府城遗址公园)改造升级,建成水东街二期非遗馆、祝屋巷祝枝山馆,让惠城古韵焕发新生。进一步打响惠城特色文旅品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开展摩电交通安全专项整治,抓好停车秩序整治。协同实施中心城区环卫清扫保洁一体化,打造“最干净整洁城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2个以上。“一点一策”推进流动摊贩特色疏导区选址打造,有力度有温度加强秩序管理。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牢民生底线,办好一批民生实事,让更多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感到幸福。”田胜思说。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以上;抓好“一老一小”服务保障,开展“幸福颐养”行动。完成区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设并投入运营;建成金峰学校、惠州一中附属金山湖学校等公办学校以及润苗幼儿园等公办幼儿园,增加义务教育公办学位5700个、学前教育公办学位2415个。

  推进健康惠城建设。建成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市第二妇幼保健院新院并投入使用。大力推进东江湾、江北、江南、小金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市第三人民医院小金口分院、马安镇卫生院新院加快动工,持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示范区、省级健康区创建工作,提升全区中医药服务能力和全民健康素养水平。

2023年成绩单

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1.77亿元,增长4.5%

  2023年,惠城区持之以恒强平台、抓项目、提质效,在持续承压中克难奋进,在应对挑战中砥砺前行,推动全区经济稳中趋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发展承压而上。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1.77亿元,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65.7亿元,增长7.3%。区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4.19亿元,增长5.9%。市场主体25.5万家,增长6.2%。国有企业资产总规模150.2亿元,增长50.2%。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等称号。

  “百千万工程”实现良好开局。高新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相对上年增加了100亿元,增速达25%,获评省五星级服务园区、数据要素集聚发展区;东江湾大道、鹿岗大道等41条道路顺利通车,新建成道路28公里,园区框架进一步拉大;加快完善园区公共服务配套,惠泽学校、园区综合服务中心、东江湾商业中心、停车场、文化集市等一批配套设施建成使用,园区综合功能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进一步壮大。新增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区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认定为国家级园区;预制菜、粮食加工等11宗农产品加工项目意向入驻乡村振兴产业园;粤东预制菜交易中心投入运营;完成农房风貌美化提升3236栋,完成村道硬底化84公里、单改双17公里。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水口街道“东江湾畔·三产融合”、马安镇“都市田园”两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集中力量推进汝湖典型镇和江南七联村、三栋鹿颈村等7个典型村培育,打造典型镇村样板。完成水口圩镇、马安圩镇改造提升,启动桥东东平村、水口新民村精品村创建,129个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横沥入选全国千强镇。芦洲芦村村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发展势能进一步积蓄。全区89宗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9.1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17.3%。其中,工业项目51宗,完成投资85.7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32.6%。126宗政府投资项目完成投资40.62亿元,增长61.9%。大力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利元亨四期动工建设,企业产值达到54亿元,成为全区第一家本土成长的50亿元级先进制造业企业。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招商,全年落地项目37宗,供地面积118.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123亿元、产值207亿元;准入项目51宗,制造业项目占比达90%。

  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经费占比达2.43%,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1.4%和43.6%。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4家(总数达562家)。全力推动“828行动方案”落实落地,28个子方案中已有25项完成改革任务并形成长效机制。

  绿美生态成色更足。扎实推进绿美惠城生态建设,横沥横星村成功创建绿美古树乡村。全区空气优良率96.7%,创近年新高;水环境改善幅度排名全市第一;“十四五”水环境智慧监测监管能力建设项目入选全国首批优秀示范案例。

  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市区一体推进交通网络建设。扎实抓好停车秩序整治,增加停车位1.8万个。完成81个老旧小区改造。打造环西湖垃圾分类特色示范线路。建成金麒园等12个口袋公园。水东街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祝屋巷上榜“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东湖旅店入选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及第二批革命文物名录。千花洲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高质量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复评复检。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新建扩建5所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公办学位9240个;新开办6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前学位2250个。稳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水平,市第三人民医院二期基本建成,跻身国家三甲A级梯队。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推进区综合福利院三期建设,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7个、长者饭堂17个,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50户。

  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 特约通讯员周文媚 通讯员林欢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