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很多人眼前会浮现一棵或几棵斑驳沧桑的柏树,其枝干挺拔遒劲,枝叶层层叠叠,在阳光照耀下,撑起一片绿意盎然的清凉天地。每当夕阳西斜,柏子树下的人家便升起袅袅炊烟,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般的乡居图。
也许,把时光往回倒。倒到明末清初那段时间,大明王朝的铁骑快哨带着“崇祯皇帝吊死煤山”的丧讯,如旋风一般向惠州府城扑来,迎接他们的可能就是这棵斗志昂扬的柏子树。如今,硝烟已散,历史躲进故纸堆里假寐,柏子树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条褪了色彩的小巷,老态龙钟蜷缩在中山公园一侧。
惠州人恋旧,为留住那淡淡的清香,坚持把这条巷子叫着“柏子树下”。并有歌谣代代相传:“柏子树,柏子桠,柏子树下好人家,生个赖子(儿子)中状元,生个妹仔会绣花,一绣绣到十八岁,嫁着一个好人家。”
这一唱,就唱了数百年。在期冀不绝的余音中,柏子树送走大明,迎来了清军入关。江山易主,变的是旗子,不变的是民心。柏子树靠近惠州府衙,树下住着的黄氏人家见惯了官宦沉浮,世态炎凉。便告诫子孙,多做学问少做官,多结善缘少结怨。“士农工商、习业宜专,苦读成名、荣耀家邦。勤耕广种、充实粮仓,百工技艺、熟则精良。”老祖宗的话是人生经验的总结,更是整个家族智慧的结晶。黄氏后人牢记心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半榻暮云推枕卧,一犁春雨挟书耕。笔直峻挺的柏子树下,无论寒来暑往,都有朗朗的书声随风飘荡。
清末民初,局势不稳,“三千年未有大变局”让人心惶惶。各种派系、各种势力相互杀戮,社会动荡不安。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被现代人称为柏子树下3号黄氏老宅中,却走出了一位又一位青年俊杰。
黄植桢,字维周,出生于光绪四年(1878),少时聪慧,酷爱诗书。据《惠州名人》记载,黄植桢爱国思想深厚,不吸洋烟,不用洋货。早年任教丰湖书院,1910年后任惠州府两等学校(校内分初等、高等,共九年学习时限)、惠阳县立第二小学校长25年。主持校政期间,学生升中率达99%以上。栽成后进,门无弃才,腾达者不可胜数。被誉为惠州知名教育家。与黄植桢一同从柏子树下走出来的还有其弟黄植南,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他虽是军人,但热心教育救国,在韶关创办南华小学,在南雄创办植桢中学,育人无数。黄植桢的儿子黄焕秋,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立志投身教育事业。上世纪八十年初代曾担任担任过中山大学校长。1998年,因为在教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黄焕秋喜获“中山大学霍英东成就奖”。
1935年,黄植桢病逝。在他的影响下,黄氏家族人才辈出,有20多人毕业于大专院校,有从文从武的,也有从政经商的。“武达文通,一门鼎盛”,实为惠州少有。
柏子树下,黄氏家族男儿英名远扬,女孩也不让须眉。受家风家教的熏陶,她们除了会绣花之外,更喜爱与同一时段的哥哥弟弟们一起识文字、工诗词、学书画。当时黄氏的私塾就位于今天柏子树下33号。
从外形来看,这是一处很破败的现代建筑。房屋低矮、赤砖红瓦,显得沉闷而压抑。然而走进里面,却别有洞天。残留的月门、蒙尘的台梁、黢黑的木雕以及红砂岩铺成的地面,无不显示着房屋当年的富有与辉煌。月门上方有书型石刻,内中嵌字。据房屋主人韩先生介绍,他年少时依稀可辨为“习业宜专”四字。现在,五十多年过去了,字迹已基本被岁月的风霜抹平。站在天井之中,环顾这六七十平方米的原私塾,从点点滴滴的遗迹中,就能感受到历史的残酷,人生的无奈。遥想当年,黄氏子女在此读书时,这里只不过是一个进厅而已。
柏子树下从3号到33号,无不彰显黄氏家族实力雄厚,家大业大,名震一方。在私塾门口,有损坏牌坊留下的四根石柱,柱侧的抱鼓石稳固根基,卷草纹的图案灵动优美,生生不息。问其来历,韩先生说,据奶奶讲,是黄氏家族的贞节牌坊。大约在乾隆时期,黄家有一女,在私塾读过书,知礼节、守孝道、善女红,二八年华,嫁给了三栋镇的张岳钟为妻。这张岳钟满腹才华,却隐居乡下不愿为官,人称张处士。俩人十分恩爱,可惜好景不长,在黄氏生下三个孩子后,张处士因病去世。按《大清律例·户律》规定,女子丧夫后是可以改嫁的。但黄氏知道,传统礼教不可违,为了自己名声,为了黄氏家族的荣誉,她选择寡居守节,含辛茹苦育儿成才。黄氏活到101岁,无疾而终,被四乡八邻称为“年过期颐的贞节女”。她的事迹被地方官员上报朝廷,其操守和长寿颇合封建道德所倡导的“忠孝节义”。于是乾隆下旨,建牌坊给予褒奖。
原牌坊位于三栋镇,至今还屹立在书房下村村道边。33号门前为黄氏家族所立,其目的就是昭告世人,受皇帝恩典,家族以女为傲,家风得以传承,为后人树立榜样。
现在回头来看,黄氏先祖选择在柏子树下居住,冥冥之中似有天意。柏子树枝繁叶茂,四季常青,不正是代表子孙后代香火旺盛,向上向善,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吗?再者,“柏”与“百”同音,寓意长命百岁,“年过期颐的贞节女”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柏子树下33号原本是黄氏家族的私塾,怎么会移主韩家名下?经韩先生细说,方才明白其中的渊源。
在黄植桢这一辈人中,黄家有个女儿叫黄植华,与植桢、植南是亲兄妹。三人常常一块学习,一起讨论古今家国天下事,有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黄植华长大后嫁给李家,生了个女儿取名叫李丽浓。当时战乱不断,为了女儿的安全,黄植华把女儿送到黄氏私塾学习。就在这柏子树下,就在这33私塾里,李丽浓渐渐长大,成为一名知书达礼、家学深厚的大家闺秀。此时黄植南正带兵驻扎广州,他手下有一名青年军官叫韩家仁,长得英俊,又有能力。再加上老家是博罗人,一种亲切感在黄植南心中油然而生。
经黄植南的撮合,李丽浓就这样嫁给了韩家仁。此时已兴新学,大户人家孩子都在学堂就读,33号私塾作为陪嫁礼物就赠给了韩家仁。
听完这一段历史故事,那首代代相传的歌谣蓦然又在耳边响起。
柏子树,柏子桠,
柏子树下好人家,
生个赖子(儿子)中状元,
生个妹仔会绣花,
一绣绣到十八岁,
嫁着一个好人家。
人生无常又有常,只要心中有爱,勤学上进,哪怕再卑微的生命,都会在历史的尘埃中开出美丽的花来。
(参考资料:《惠州名人志》《三栋志》)
来源:惠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者:惠城区作家协会编写组),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