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小山村靠软件服务吃上“科技饭”
惠城区芦村村依托互联网孵出产业增收“金蛋蛋”,谱写乡村治理新故事
芦洲镇芦村村是惠州市惠城区北部的一个小山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由于地处东江水源保护区,芦村村的发展一直以农业为主,在惠城区142个行政村中属于毫不起眼的“小透明”。
但是,这个“小透明”近两年却变成了“小网红”:2023年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在全区率先建成积分超市,在全市率先开发基层数字化台账系统,对外输出管理模式并获得持续收益……
乡村治理,说起来全是小事,做起来都是琐事。依托互联网,打开新思路,孵出产业增收“金蛋蛋”,这个小山村是如何谱写乡村治理新故事的?
惠城区芦洲镇芦村村。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肖泓 摄
打造积分超市,涵养文明乡风淳朴民风
上周末,市民吴宇佳和家人到芦村村踏青,游玩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机弄丢了。找了一圈没找到,他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到村委会求助。
正在值班的村干部听明来意后,拿起手机打开小程序“智慧芦村”,刚好看到有村民发帖称捡到一部手机,正在寻找失主。5分钟后,吴宇佳的手机失而复得,捡到手机的村民也获得了积分,双方皆大欢喜。
吴宇佳事后才知道,在芦村村,村民做好人好事可以获得积分,积分又可以在村里的积分超市免费兑换商品。
打造积分超市,开通线上程序,这是芦村村建设“智慧芦村”迈出的第一步。
时间回到4年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首次提出推广积分制,以此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芦村村党支部书记黄锐组织大家学习文件精神时提出一个想法:“既然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广积分制,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先动起来,把积分超市建起来?”
说干就干,经过选址筹备,村里的积分超市很快开张了。超市里摆放了许多日常生活用品,村民凭积分免费兑换。
积分从哪里来?村委会制定了人居环境标兵户、志愿服务先进者、好人好事等9大板块62条细则的积分机制,村民以家庭为单位获得量化积分。
积分超市运营后,村民们干劲十足,家家户户争着当标兵、搞卫生、做好事……芦村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风尚悄然形成。
但管理方面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积分由村干部核实后记录在登记本上,月底结算时有村民提出疑问:“大家做的事情都一样,为什么这个月我有20分,有的人却有30分?”
村干部只得翻开登记本,一项一项核对,既费时又难以完全打消村民的疑虑。此外,村干部每个月走家串户登记积分,全村7个村民小组386户村民,登记一遍也要花好多天时间。
“建设积分超市是好事,但怎么把好事办好,咱们还得想想办法。”黄锐组织村委会班子集思广益,决定向芦洲镇政府申请一笔奖补资金,找企业开发一个小程序,把积分登记从线下搬到线上。
很快,“智慧芦村”小程序就上线了,以往村干部走村入户登记积分的模式被彻底改变。现在,村民随时随地可通过手机上传照片,分享环境整治、好人好事的事迹,经村干部后台审核后就能获得积分。如果对积分有疑问,村民也可以登录系统查询,非常方便。
芦村村民在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肖泓 摄
“在芦村,根本不用担心手机掉了找不回来!”黄锐说,在“智慧芦村”和积分超市的带动下,村民们个个化身志愿者,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涵养出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2023年11月,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公布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认定1001个村为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惠城区芦洲镇芦村村成功上榜。
开发数字台账,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水平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
开展基层工作,台账必不可少。芦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舒赢告诉记者,以前村里要准备很多台账,一本一本堆积如山,既不好保存,又不方便查阅。
2022年底,惠城区开展“百团千企助力百千万工程”活动,由惠城区信息协会对口帮扶芦村村。舒赢向该协会会长邓铭钦提出,请协会支持开发一套基层数字化台账系统,方便村委会管理各类台账。
开发数字台账,这是协会的拿手活。邓铭钦找了几家电子企业赞助,结合芦村村实际,很快开发出一套基层数字化台账系统,并在该村投入使用。
日前,记者在芦村村党群服务中心看到,以往办公台面上堆积如山的文件台账资料不见了。一台主机、一块屏幕组成了全新数字化台账系统,简洁的应用界面与安全的电子台账,与过去拥挤不堪、文件满溢的场景形成了鲜明对比。
芦村村数字台账专员告诉记者,只需在系统中输入关键字,与之相关的所有文件就会按照要求提取排列出来,系统还可以自定义台账体系,组成不同的台账包。
“什么时候慰问了五保户,什么时候做了房屋抢修,在系统中都能查到,一目了然。”舒赢感叹道,数字化台账系统将所有村务数据集存后,案头工作时间从原来的几天缩短到几小时,甚至能实现“群众没要求,干部先到位”的服务保障。
台账“上网”,把村干部从日常文件整理的繁琐工作中解放出来,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的实际工作中去。
去年,舒赢兼任芦洲镇属国企负责人,并代表企业与芦村村合作,从农户手里流转了50亩土地试种黑米。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黑米长势良好,当年就产出了2.7万斤干谷,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售,收入超12万元。
今年,芦村村计划和周边几个村秋种推广种植黑米超100亩,合作农户都觉得种植新品种有奔头。“种黑米收益比普通稻米高,市场前景好,我们正着手将黑米产业打造成芦洲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舒赢说。
输出管理模式,科技赋能产业增收
在“智慧芦村”和数字台账的双重加持下,芦村村驶入了乡村善治的快车道。
走进芦村村,只见村道干净整洁,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房前屋后很少看到垃圾和杂物。积分超市里,牙膏、纸巾、拖鞋、花露水、洗衣液等日常生活用品整整齐齐摆放在货架上。稻田边、果园里、菜地间,处处是村民忙碌的身影……
美丽的芦村村,以其秀丽的风景吸引一批批“城里客”前来寻觅乡愁,更因其完善的管理模式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惠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将芦村村列为乡村治理样板,面向全区推广芦村打造智慧乡村、助力基层减负的先进经验;芦村村乡村治理的好做法获得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充分肯定,并将“广东千名农村职业经理人培育行动”的一个现场教学点设在芦村……
尝到了科技赋能乡村治理的甜头,芦村村委会与惠城区信息协会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外输出芦村村智慧管理模式,持续创造更大收益。
邓铭钦告诉记者,数字台账项目一开始就围绕基层台账管理共性需求设计开发,不仅解决了本地台账困境,也为农村产业化推广打好了基础。
去年,在惠城区农业农村和水利局的指导与帮助下,芦村村将乡村基层治理积分管理系统推广到惠城区汝湖镇东亚村,将基层数字化台账系统推广到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两个项目获得收益6万多元,为村集体带来分成近2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芦村村集体收入只有25万元,东亚村、墨园村则超过200万元,经济实力远超芦村村。而芦村村输出的这一套现代化基层治理模式,却得到了“大哥”们的充分认可。
“台账归档很好操作,确实能为基层减负,提高了村干部的工作效率。”“系统做得比较成熟,结合我们村的实际改改就能用,不用自己再去开发了!”采访中,东亚村、墨园村的村干部对芦村村智慧管理模式赞不绝口。
2025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的重要节点之年。实施“百千万工程”,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农民增收获益。
如今,惠城区信息协会、芦洲镇属国企、芦村村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三方共同推广芦村村智慧管理模式,所得收益按比例分成。“目前,全市已有20多个村达成合作意向,预计收益超过100万元,不出意外的话,今年芦村村集体收入将翻倍。”邓铭钦说。
乡村全面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强则农民富。“过去,芦村的优势产业是农业;以后,软件服务业也是我们的优势产业。”黄锐颇有信心地说,去年以来,村里大力发展“玄脂米”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给村民带来了可观收益,今年,在乡村智慧管理模式的加持下,村民的好日子会更有盼头。
◎记者手记
山坳里的智慧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芦村村积分超市内,洗衣液瓶身倒映出村民灿烂的笑脸;村委会内,数字台账系统将各类台账整理得井井有条;稻田上,刚刚抽条的黑米绿浪翻滚。这个位于行政区划图边缘的小山村,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一场静默而璀璨的蜕变,为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提供了极具颗粒度的时代注脚。
在“智慧芦村”小程序的后台,可以看到不断跳动的积分数据流:捡拾失物的即时记录、环境整治的动态更新、志愿服务的热力分布……每一条数据都是传统乡约的数字化转译。当村民将道德自觉兑换成看得见的积分,当村干部从台账堆里直起腰杆走向田间,我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治理效能的跃升,更是乡土中国在数字时代焕发的新生机。
更令人感叹的是这个“小透明”的逆袭剧本。当经济强村争相引进大项目时,芦村村选择在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里深耕细作。那些曾被视作“虚功”的文明积分,那些令基层头疼的台账管理,经过互联网思维的淬炼,竟孵化出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产品。这种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市场价值的智慧,恰似黑米在贫瘠土地上的倔强生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
如今,芦村模式正以软件服务的形式走出山坳,在更广阔的田野上生根发芽。我们相信,那些看似微小的治理创新,终将汇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潮涌。当数字时代的星光洒向古老村落,乡村振兴的故事便不再只是关于土地与收成的叙事,更是一场关于制度创新与价值重构的深层革命。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彭红霞 戴建 曾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