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构建“高校+”立体培训平台 提升农民素质能力

  “学到很多,尤其是农业方面的专业知识。”去年,参加了惠东县举行的“2021年惠东县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赖先生说,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仅靠传统种植技术很难适应乡村振兴背景下对新型农民的创业要求。为适应乡村振兴发展需求,近年来,惠东县加大力度多渠道对农民进行培训,取得较好的效果。

  据介绍,去年,惠东县录入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的培训对象有140人,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为期6天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效果明显。今后一段时期,惠东县将加强产学合作,引进涉农高校、科研院所、职教中心等面向高素质农民的培训服务,引导专业协会、技术服务公司等进课堂开展专项技术培训服务,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培训方式。构建“高校+乡村振兴学院+培训基地”立体培训平台,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培育培训机制,全面提升农民素质能力。

惠东推行弹性学制,支持更多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层次。 东江图片社供图

  外出参观学习带来全新体验

  去年11月底,梅州大埔县的西岩茶叶加工厂内来了一群惠州惠东的访客。他们是来自惠东县基层一线的农业企业主。其中不少是来自惠东山区山茶种植企业的负责人。他们在工厂内详细了解了当地茶叶的种植和生产工序,收获良多。这是惠东县去年11月底一次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的其中一个环节。

  惠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惠东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2021年惠东县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在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基础上精心组织,按程序遴选出140个培训机构和培育对象。并于2021年11月25日至30日,开展了为期6天的高素质农民培训。

  赖先生介绍,参加培训的人员绝大多数都来自基层农村,有些是合作社的领头人,有些是农产品种植带头人,有些是农业企业的负责人。“培训内容也很科学,有理论课,也有实践课,比如说去梅州企业学习,线上线下教学都有。”赖先生说,通过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拓宽了视野,给学员带来了全新体验,实地学习省级龙头企业的成功经验,让学员们得到前所未有的视听效果,学员们充分利用培训平台,相互交流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前景,相互之间形成资源共享。

  根据惠东县农业农村方面的“十四五”规划,该县将建立健全教育培训、认定管理、人才服务和政策扶持“四位一体”衔接配套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制度体系。分类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农村人才认定工作。持续跟踪服务农民训后产业发展、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设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向园区员工及园区外的农业从业者提供农业种植技术培训课程,学习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现代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提升技术水平和职业技能,为区域发展培养职业化的精勤农民。同时,建设农业技术交流中心,为区域内、区域外的研究所、种植企业提供技术交流服务。

“粤菜师傅”客家风味菜烹饪专项技能培训走进铁涌溪美村。 东江图片社供图

  推行农学结合、弹性学制

  今年2月22日,惠东县人社局组织工作人员到铁涌镇溪美村指导和协助溪美村民申请办理“粤菜师傅”客家风味菜烹饪专项技能补贴,为获得“粤菜师傅”客家风味菜烹饪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38名学员现场申请办理。帮助村民足不出户,在当地免费接受培训、考证、补贴申领等服务,此项便民措施深得村民认同。

  高素质农民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获得一定层次的学历,尤为重要。“粤菜师傅”就是惠东县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

  惠东县将全力实施“素质能力提升+学历提升”等多层次培养体系。深入推进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加强职业农民专项技术技能培训。深入实施“广东技工”“粤菜师傅”“南粤家政”“乡村工匠”技能提升工程。

  加强对乡村土专家、农技推广员、乡村工匠、农村教师、乡村医生、非遗传承人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再培训,建立健全人才职称评定机制,落实新一轮家庭农场主轮训,开展农民线上直播培训。

  此外,加强与涉农高校、职业院校战略合作,利用这些院校人才培养的师资优势,协同探索涉农院校人才培养新机制新模式,推行农学结合、弹性学制,支持更多高素质农民提升学历层次。大力培育发展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构建新型助农服务体系。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赖金朗 通讯员叶衍达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