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东溪美村:一村两非遗,期待更多青春力量

  原标题:

  惠东溪美村:

  一村两非遗,期待更多青春力量

  位于惠东县铁涌镇东南部的溪美村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该村有4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歌谣、舞蹈、民间故事等,独具特色。其中,民间歌谣尖米山歌于2018年列入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项目。

  同时,铁涌镇的传统舞蹈盖子狮于2022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项目,在溪美村也有悠久的历史。

  不过,如今尖米山歌在该村出现传承人数量少且高龄化的现象,盖子狮则存在传承后继乏力的隐患。

  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本村传统文化,溪美村建成铁涌镇首个村史馆,保存部分尖米山歌歌谱,为盖子狮学员提供训练场地。接下来,当地将深入挖掘溪美村非遗的历史内涵,与旅游相结合,让非遗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


造型独特的盖子狮狮头

  传承队伍高龄化,古老山歌待“活”化

  尖米山歌属民间歌谣,起源于何时何地已无可考证。从溪美村方姓族谱的记载推断,尖米山歌流传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

  尖米山歌多为即兴创作,乐曲短小,以四句为一曲,曲式结构多为一段式,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演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轮唱、齐唱,均无乐器伴奏唱。演唱时可根据自己的音域发音,婉转抒情;音的多少或个别音的变化和快慢根据演唱者的歌词发声和需要而变化。旋律常随着歌词的发音而变化,唱起来轻松自然。

  旧时,溪美的居民触景生情,把日常劳作、所见所闻用山歌唱出来;把与人相处、追求爱情的故事唱出来;把看过的景、走过的路,甚至夫妻生活也用唱歌来对答……内容诙谐、嬉笑怒骂皆由歌出。男女老少都能信手拈来唱上几句,涵盖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表达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情感,每一首山歌都是一段珍贵的生活记录。据老一辈村民方观南、陈润梅、方友兰回忆,他们在五六岁时,经常在溪美村的大榕树下听长辈唱尖米山歌,特别是夏天,几乎每天晚上都很热闹。


村史馆一楼

  “现在,尖米山歌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首先尖米山歌不流行,其次也不容易学。”60多岁的尖米山歌传承人方承银表示,由于缺乏音调,需要根据喉咙发音形成自己独特的声音和节奏,进而表达情感,这是需要一定的功底。现在的年轻人缺乏功底,再加上年轻人没心思学也不愿意唱,所以导致尖米山歌面临困境。目前溪美村只有11人会唱尖米山歌,都上了年纪。他表示,很愿意传授技巧给年轻人,并解答疑惑,希望年轻人愿学肯学,花大量时间去练习,把尖米山歌传承下去,也希望有关部门多重视、多帮扶,加大保护力度。

  盖子狮历史悠久,希望后人下苦功

  惠东盖子狮属于传统舞蹈,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目前主要流传于惠东县的稔山镇、铁涌镇、黄埠镇等地。舞盖子狮是当地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项重要传统活动,也是惠东县对外加强传统文化交流、体现惠东风土人情的桥梁。

  盖子狮造型独特,其头部状似锅盖,红额青面,口阔、目大、鼻短,额中有“王”图形。据溪美村第五代盖子狮传承人方应龙介绍,就铁涌镇盖子狮而言,先有朝阳村、光明村、黄屋村,后由溪美村传到赤岸村、方屋村。如今,在铁涌镇舞盖子狮的都是方姓村庄,只因舞盖子狮有这么一个规矩一直保留至今——只传方姓,不外传。惠东铁涌镇很多村庄都有盖子狮,由于各种原因,很多村的盖子狮正面临失传的危险。


村民演唱尖米山歌 溪美村供图

  据《惠州府志·清朝隆惠州府》记载:“平海约溪美村盖仔狮早在乾隆年间就已在民间流传,自惠州铁涌溪美3人之习技术者,辄为舞盖仔狮(称金狮)角抵之戏,每队二三十人,沿城乡表演,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在溪美村村民心中,盖子狮寓意有别于其他狮类。在他们看来,盖子狮更威武,头顶“王”字,与其他狮类碰面,更像是狮中之王,因此在当地很受尊崇。“听父亲说,盖子狮起源于少林寺的洪拳,是由洪拳演变而来,因以前村里习武风气浓重,代代相传,慢慢成为一种传统。”方应龙说。

  溪美村盖子狮表演分为舞狮和武术表演,一般表演时间为一小时左右,以锣鼓、拔锣、大铜锣、小铜锣等乐鼓为伴奏,表演套路诙谐、幽默。盖子狮团队多为20人左右,舞狮固定4人,有踏七星砖、踩八卦、打四门、瞌狮、睡狮、舔脚、咬蚤等一整套丰富的动作,表演中的各种神态与动作诙谐、精彩;舞狮结束后,全员进行武术表演,展示单人拳、双人对打、单人棍术、搬刀等整套武术,动作舒展流畅,刚柔并济。

  在溪美村,逢年过节、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都能看到盖子狮的身影。“我们村盖子狮参拜是有讲究的,先拜祖师爷。”方应龙表示,祖师爷是宋太祖赵匡胤,其以“一条棍棒打天下”且武艺超强,因从前村庄的习武风气浓,故拜为祖师爷,后一直延续至今。此外,新盖子狮头制作完成或新买的狮头在使用前,必须选择良辰吉日开光点睛。

  “2021年9月招收一批本地新学员进行培养,都是自愿学习的。”方应龙说,目前,溪美村有40多人会舞盖子狮,但从长远看,传承方面还存在问题,“不能让盖子狮失传,要一直传承下去,希望年轻人能多学习,下苦功,只要愿意学就愿意教,毫无保留。也希望有关部门多支持盖子狮的发展。”


铁涌镇首个村史馆

  建成首个村史馆,保护与发展并重

  为了秉承传统,溪美村建成铁涌镇首个村史馆,让乡村留住文脉,唤醒乡村集体记忆。

  据介绍,溪美村村史馆于2019年开始动工,2020年完全建成,占地约1200平方米,总投资约130万元。村史馆展陈分为“围、画、戏、舞”4个板块,通过图文、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方式,多角度呈现溪美村的发展历史及村民风采。

  走进溪美村村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正中间的盖子狮彩画,栩栩如生;旁边是一幅上书着“美德长存福泽百世子孙,溪水双合孕育千秋桑梓”的对联;下方的展示台摆放着造型独特的盖子狮狮头,格外显眼。环顾四周,随处可见农耕生产、生活时的老物件,如锄头、箩筐、犁耙、石磨、谷风机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村史馆保存有部分尖米山歌歌谱,是根据大家的记忆记录下来的。”方承银表示,歌谱从一开始传唱时就有,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全保存。后续将继续整理歌谱存放在村史馆,让村民们多了解、多学习。

  在村史馆二楼,摆放着盖子狮狮头、锣、鼓、钹等一整套舞狮道具,墙上的老照片展示着昔日的风采。“村史馆建成后,去年招收的学员目前就在二楼训练。”方应龙表示,“每月农历初二、十六都会进行舞狮训练,我们称之为‘子牙日’,大家聚在一起训练,互相交流、联络感情。”

  “溪美村村史馆是铁涌镇的第一个村史馆。”溪美村党支部书记方丁友表示,村史馆的建成,能让村民了解自己的乡村文化,感受村里非遗的价值和重要性,从而唤醒集体记忆,产生文化认同感,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本村传统文化,接下来,村史馆将是溪美村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之一,可以让外来游客了解更多溪美村历史,体验不同的民俗文化。

  铁涌镇委书记赖土坤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做好溪美村非遗保护工作,加大保护力度,做好非遗影音等资料留存工作;结合惠东县、铁涌镇的规划,将非遗保护与当前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让非遗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传承;通过深入挖掘溪美村两个非遗的历史内涵,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发挥两者之间的互补作用,使其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得到更好的保护。


溪美村整体近似“虾形”

  脉链接:

  打造特色文旅产业

  文/杨锦强  

  从惠州市区驱车出发,沿着高速路南下,一个半小时便能抵达位于铁涌镇考洲洋西岸线的溪美村。沿着平坦舒适的进村道路缓行,风光旖旎,青山矗立;道路两旁房屋并列,绿油油的田野生机勃勃,田间三三两两的村民俯身耕作;站在村口,眺望远处青山绿野,微风吹拂,两旁绿树飒飒作响,映入眼帘的赫然是一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间美景。

  俯瞰村庄,古树环绕,整个村庄近似“虾形”,古民居、祠堂、古井等古建筑,错落有致地散落于村中各处,新建筑坐落其间,丝毫不显得突兀。“全村共有古屋30多幢400多间,多建于清朝。其中两幢古屋和衷南座、和衷北座保存完好,拥有两百年左右的历史,是惠东县的文物保护单位。”方丁友说。

  走进古民居群,沿着纵横交错的小巷随意穿梭,可以欣赏到每户古民居的横梁上、柱子上、窗门上雕刻着各式各样的装饰,有风景、有鸟兽、有花草、有瓷器……雕梁画栋,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在一座古屋上发现了一幅清代西湖壁画,该幅壁画长1.2米、高0.4米,是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惠州西湖彩图壁画。据村民介绍,以前村里一户有钱人家娶了惠州西湖边上居住的妻子,因妻子思乡之情无法排解,为缓解妻子的思乡之情,专门请画家去西湖边上作画一幅。目前因长时间风雨侵蚀,壁画受到磨损,现今变得有点模糊,可依稀能看出画中昔日的惠州西湖美景。


盖子狮武术表演 溪美村供图

  古榕树在当地备受村民尊敬、爱护。每逢过年过节村民们都会摘下几枝带叶的榕树枝或放或挂于家门口。“村中的古树有190棵左右,以榕树为主,百年树龄以上的有43棵。”方丁友表示,古树仍生机勃勃,绿意盎然。

  近年来,溪美村先后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名村示范村”“惠州市十大最美森林家园”等称号。当地加大古民居保护力度,提升村容村貌,整修村道,安装社会治安设备,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指数。

  据了解,当前铁涌镇从全局出发,整体规划并提出发展设想,将考洲洋沿线的好招楼村、赤岸村、溪美村、大岭背村、黄坑村、油麻地村、新寮村、新民村串成乡旅廊道,着力打造成考洲洋西岸乡村旅游廊道。其中溪美村将作为文旅居住区,在保留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古村落闲置资源,打造具有古色古香的乡间民宿、民俗文化街;盘活村落文化资源,加大弘扬尖米山歌和盖子狮非遗民俗文化的力度,举办尖米山歌和盖子狮文化节,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打造乡间文旅度假基地,在百年榕树下举办客家文化讲堂、老人故事会、孩童乐趣事等;用文化墙扮靓新农村,打造网红打卡点;将溪美村史馆作为传统历史文化宣讲的阵地,铭记历史变迁。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