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东县平海古城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举办
龙飞凤舞鲤鱼跃 文艺荟萃耀古城
日前,惠东县平海圩镇道路两旁张灯结彩,古城内家家户户挂上灯笼和彩旗,一派热闹喜庆景象。龙、狮穿梭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凤舞、舞鲤鱼如精灵般活跃在古朴的街道里。“这个凤舞造型独特,舞姿好优美。”“快看!快看!那个小孩英歌舞跳得这么好。”……当地举办的平海古城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吸引了众多客人前往观赏。
此前,该镇已成功举办十届古城文化艺术节。据介绍,本届文化艺术节旨在弘扬古城文化,推介和开发古城,扩大古城知名度,推进“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艺术节上,来自平海社区的8个村民小组向市民展现了古城丰富而厚重的传统文化,“八龙戏珠”“醒狮献瑞”“渔歌专场”……精彩的节目陆续登场,多种艺术形式巧妙融合,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文化艺术画卷。
平海古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镇),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素有“楹联之乡”“舞鲤鱼之乡”美誉,是惠州首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惠东渔歌的发源地之一。
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现场节目精彩纷呈。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赖金朗 特约通讯员刘静静 摄
八村汇聚展非遗
活动当天上午,一阵阵喜庆的锣鼓声在平海镇文化广场响起,8条来自平海古城上中村、东门村、南摆村、河下村、西元村等的舞龙从人群中飞腾而出。随着前面龙珠的不断牵引,8条舞龙围绕着龙珠时而盘踞,时而飞跃,拉开了平海古城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的序幕。
由于今年是疫情后首次举行文化艺术节,当地居民极其重视,平海社区8个村民小组均积极参与。在开幕仪式上,舞龙和舞狮是主角,舞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舞龙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平海古城几乎各村都有自己的舞龙舞狮队,每逢重要节日,必备的节目就是舞龙。舞龙队形态各异,或威武,或慈祥,通过人体的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以及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路,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
来自东门村的凤舞《五凤朝阳》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只见一个凤旦居中,手举着牡丹花,另外5个扮演凤凰、山鸡、孔雀等5种凤鸟,表演动作轻松、优雅。据介绍,凤舞于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舞之后,来自西北村的舞鲤鱼节目又将气氛推到另一个高潮。10个小孩手持红、粉、黄、蓝、白等不同颜色的鲤鱼模型,表演时而缓慢、抒情,时而热烈、奔放,节奏对比明显,动作生动、活泼,富有浓厚的民间乡土生活气息。
据了解,当地舞鲤鱼起源于清朝,寓意年年有余、鱼跃龙门。按照西北村的传统习俗,每逢喜庆过年、元宵佳节、农历三月三,古城里生龙活虎的“鲤鱼”就会跳出城门,忙着追赶万物生长的春天,寓意古城人民又收获一个丰收年,展现独树一帜的艺术魅力。鲤鱼跳龙门共有18个套路,包括单鱼、双鱼、双鲤鱼、观音生莲、鲤鱼追春等。西北村2006年被评为惠州市首批民族民间舞鲤鱼之乡,2013年,舞鲤鱼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凤舞、舞鲤鱼等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现场还跳起了节奏感强劲的英歌舞。来自龙泉新村的英歌舞队,通过人物造型、服饰道具、形体动态、音响节奏等展现了雄浑铿锵的舞姿,令人震撼。
舞龙表演。惠州日报记者王建桥 摄
巡游古城引客来
文化艺术节期间,平海古城热闹非凡。
来自平海的各个巡游队伍,大人小孩都参与其中,穿着传统服饰,带着富有当地特色的物件,在大街小巷巡游。其中,一条体型硕大的“鲤鱼”引起了围观群众的阵阵惊呼。该条“鲤鱼”是当地人用各种材料精制而成,外观与真的鲤鱼非常相像。“鲤鱼”由一名男童牵着,两旁各站立3名男女儿童。“鲤鱼”所到处,吸引了无数闪光快门。
“好可爱的鲤鱼啊。”12岁的小宁(化名)说。此前,其父母从网上看到平海举办文化艺术节的预告,被精彩的节目和传统文化所吸引。当日上午,小宁一家从惠城区驱车前往。小宁说,以前看的都是舞龙舞狮,当日在开幕现场看到了凤舞、舞鲤鱼等节目,开阔了眼界,回到家要写一篇日记记录活动的盛况和感受。
当日巡游的规模宏大,来自8个村的巡游队伍绵延数公里,在平海圩镇、平海古城的大街小巷中穿梭,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和观看。
“疫情三年,很久没见到过如此规模的巡游了,气氛热烈,鼓舞人心。”来自深圳的游客张名扬当日慕名而来,他还组织了同事同学共10多人前来游玩。
平海古城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现场。
本地节目演绎文化盛宴
七彩灯光下,祥龙、醒狮、飞凤和鲤鱼陆续登场,拉开了文化艺术节文艺晚会的序幕。随后,合奏、歌曲、舞蹈、朗诵等精彩节目不断呈现,引起观众阵阵掌声。据介绍,当晚的文艺晚会堪称平海本地文艺节目的集萃,本地气息非常浓厚,表演者基本是来自本地的文艺人才,共同演绎出古城人民勤劳、友善、热情、务实、奋进的精神风貌,展现出平海“诗与远方”的无限魅力。
“一对龙虾藏礁洲……一对龙虾藏礁啊藏礁洲。”一曲婉转悠扬的曲调、质朴纯真的原生态惠东渔歌在平海镇文化广场上飘散开来。
惠东渔歌是从福建沿海传到惠东的,这种用“福佬话”(属闽南语系)演唱的渔歌,宋朝年间流入惠东港口、平海、巽寮一带,如今渔歌已深深烙在平海人民心中。此前,该镇还打造了首部以惠东渔歌原生态曲调为主要元素的渔歌剧《渔村里的故事》,已在惠东县文化中心公演。该剧在当天的文化艺术节渔歌专场上演,引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喝彩。
“一直以来,平海镇非常重视保护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平海镇党委书记方洪军介绍,平海古城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是全镇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件大喜事,也是推介平海古城、人文历史、民俗风情,进一步弘扬古城民间文化,提升平海古城文化品位,增强该镇文化艺术氛围的一大举措。
方洪军表示,近年来该镇不断提升古城文化知名度,积极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规划,争取上级对国家级非遗惠东渔歌和省级非遗凤舞、舞鲤鱼的支持,鼓励创作了一批渔歌新作;持续推动渔歌、凤舞、舞鲤鱼进校园、进社区,强化对摆盘、平海文化艺术节和古城小吃的宣传推广,让更多群众乐意参与传承和发扬古城文化,使古城传统文化更具知名度和影响力,各项文化事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非遗传承促进了古城文化事业的长足发展,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全镇经济高质量发展。今年1至9月,该镇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4.90亿元,同比增长6.5%;固定资产投资18.72亿元;税收收入3.52亿元,其中县库税收收入1.02亿元,同比增长95.9%,经济形势明显向好。
惠州日报记者蔡伟健 赖金朗 特约通讯员刘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