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省、市人大代表到惠阳调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建设成就
力推18个示范村年内建成特色精品村
2021年以来,惠阳区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验收和省、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均获评“优秀”等次;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751.22公里;全区100%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7月13日,参加“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主题活动的省、市人大代表来到惠阳区良井镇,近距离感受这些年来惠阳区乡村“颜值”的提升,深入了解惠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建设行动新措施新成就。
人大代表了解惠阳乡村文旅产业发展成效。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增强农村“造血”功能促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一幢幢精美农舍错落有致,一条条柏油路纵横交错,一间间蔬果大棚排列有序。当日上午,人大代表们走进良井镇矮光村和黄洞村,被当地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所吸引。
当地乡村“颜值”的提升,是近年来惠阳区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建设行动见成效的缩影。
惠阳区下辖3个街道和6个镇,有行政村102个。近年来,惠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将其作为乡村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全区农村面貌不断改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2018年以来,累计投入“三农”各项工作资金89.04亿元,撬动社会资本、乡贤投入资金6亿多元。累计建成“四好农村路”751.22公里,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2357公里。2018年,获评“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区)称号。
在区财政持续投入、不断改善全区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上,惠阳区还积极探索运用市场化模式“引凤筑巢”,吸引、撬动了碧桂园等一批企业争相进驻、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打造了“秋长谷里”“良井原乡”“佳禾园”“丹凤谷”等一批精品民宿,成为网红旅游打卡地。同时,增强农村“造血”功能,通过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镇创建等工作,促进乡村振兴提档升级。
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43家,农民合作社335家,示范家庭农场27家,绿色和有机食品种植基地共21个。建成市级农业公园3家,市级田园综合体1家,正在创建区级农业公园1家。
2021年以来,惠阳区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验收和省、市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中均获评“优秀”等次。今年,良井镇霞角村和黄洞村、平潭镇新圩村和鹤湖村作为我市自主推荐的村,代表惠州参加全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如今,全区100%的行政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70%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今年八成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一直以来,惠阳区人大常委会把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作为区人大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重点工作,省、市、区各级人大代表们主动深入农村、深入群众察民情、听民声、集民智、解民忧。近年来,先后就农村村民用房的“一户一宅”和完善办证手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完成情况、农村人居环境“三清三拆三整治”完成情况等美丽乡村建设中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开展工作监督和调研,为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贡献智慧与力量。
此次调研中,省、市人大代表充分肯定惠阳区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乡村建设行动中取得的成效,纷纷踊跃建言,围绕环境卫生、产业发展、厕所革命、农村风貌、法制宣传、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美丽乡村建设中,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农村‘造血’功能还略显不足,导致其缺乏持续发展动力。”省人大代表杨勇文说,要因地制宜找准定位,长远谋划,通过土地流转、村企共建等方式,多措并举提升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切实有效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为当地乡村振兴赋能。
“部分村民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对涉农法律法规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市人大代表陈文蔚表示,应该发动党员干部、志愿者走访入户,到田间地头,提高村民对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认识,推动村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参与乡村振兴。
“垃圾也是一种资源,尤其是农村部分垃圾资源可利用率更高。”市人大代表杨燕珍建议,在细化垃圾分类标准,加强垃圾分类监督的同时,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让村民们从源头上减少生活垃圾,将可利用的垃圾资源变废为宝。
接下来,惠阳区将根据省、市人大代表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继续大力实施《惠阳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全域开展“六大美丽”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等工作,持续完善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惠阳计划新建、升级改造22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严格落实《惠阳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正负面清单》,推进全区18个示范村建成特色精品村,实现80%的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许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