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惠州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秋溪支部书记叶文匡烈士后辈接受采访
红色基因融血脉 优良家风代代传
近日,在惠阳区委党史办的带领下,记者在广州采访了惠阳第一个党支部中共秋溪支部书记叶文匡烈士的后人——养女叶莲香以及两位外孙李建新、李建中。回顾先辈故事,讲述自身经历。他们表示,作为革命后代,要传承红色基因,打造优良家风,大家兢兢业业、脚踏实地,为祖国发光发热。
叶文匡养女叶莲香及外孙李建中、李建新一直珍藏着报道叶文匡烈士事迹的《惠州日报》。
叶文匡短暂一生献给革命
叶文匡(1900-1928),乳名叶桂云,惠阳县秋溪乡鹧鸪岭沙梨园人(惠阳区秋长街道岭湖村人),是叶显庭(沙坑叶氏开基祖叶特茂之四子)的八世孙。他在日本留学时结识彭湃,受其影响,1922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开展工人运动,走上革命道路。1924年,中共广东区委派叶文匡回到家乡惠阳秋溪乡,领导当地农民运动,发展党组织。
叶文匡利用挺秀书院地理位置偏僻和师生爱国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动人员加入共产党,并成立了党小组。
1925年4月,中共秋溪支部成立,叶文匡任书记。这是中共在惠州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也是东江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乡村党支部。
同年,周恩来、叶剑英带领的东征军到达淡水之前,叶文匡受党的指派,秘密潜入淡水侦察敌情,为东征军顺利攻取淡水提供情报。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淡水国民党反动派及军队到处搜捕和杀害共产党员,叶文匡成为淡水国民党的头号通缉人物。面对白色恐怖,他谢绝了亲友劝他到南洋亲戚家避难的建议,继续留在秋长坚持党的地下活动。
1928年1月,叶文匡率领农民赤卫队攻打镇隆大山下反动地主时,身负重伤,不久就牺牲了,年仅28岁。
烈士精神激励子女投身革命
“受伤后,由于仍在被通缉,他无法接受有效医治,只能靠家人采些草药敷伤口,很快就与世长辞。”叶文匡的养女叶莲香说,父亲的故事,自己是从妈妈和哥哥(叶挺秀)、姐姐(叶莲友)那里听来的。
叶莲香是1942年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人。战乱年代,叶文匡牺牲后不久,叶文匡妻子李娥到马来西亚投靠娘家并谋生活。因思念留在家乡的一双儿女(叶莲友、叶挺秀),便收养了这个小女孩。
叶莲香回忆说,妈妈除了每月往家里寄钱,也给抵抗日寇的马来西亚共产党捐钱。1949年1月,妈妈带着叶莲香辗转回到中国。
此时,姐姐叶莲友已继承父亲遗愿参加革命,加入东江纵队。“姐姐生前曾对我讲起父亲的故事。她说,父亲受伤时,她还不到7岁,姐姐去看他、问他痛不痛,父亲叫姐姐不要告诉别人,国民党军队来搜,也不要在家,到别的地方玩。父亲死后不敢给人知道,请了几个人帮助偷偷地埋葬了。”叶莲香至今仍被姐姐这番话深深触动,她感慨革命年代的先辈太伟大了。
1973年,叶莲友从父亲战友处听闻这样的评价:“你父亲是个能力很强,保守党的秘密,积极负责,做事果断、勇敢、坚强的好领导。”
叶莲香说,父亲的革命精神成为了后辈们前进的动力,姐姐参加革命,哥哥考到广州念书后参加工作,自己也考入师专从事人民教师工作。
后辈铭记先辈精神在工作中发光发热
“舅舅的名字叫叶挺秀,而挺秀书院正是外公叶文匡建立惠阳第一个党支部的地方。舅舅的名字也许是外公对子女继承革命精神的期待吧。”叶文匡的外孙李建新说。
李建新介绍,母亲叶莲友跟父亲是在革命中相识相恋走到一起的,两人都经历过枪林弹雨,为新中国建设奋不顾身。他说,虽然“文革”时期父亲因反对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而受迫害,但后来平反时,父亲特意喊来5个子女并告诫大家:一定要相信中国共产党,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
李建新说,外公信仰坚定,临终前依然相信革命终将胜利;父亲遭受冤屈,子女都为他打抱不平,他依然坚定信仰跟党走。1984年,面临百万大裁军,在组织挽留的前提下,父亲仍不计个人得失选择退休离开领导岗位,给年轻人留下机会。
从小在部队出生、长大的五兄妹,是外婆带大的,听着外公的革命故事长大,又看到父亲的坦荡和母亲的兢兢业业,打心底佩服。
李建新还介绍,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三弟李建华在东北当兵,当祖国需要时,三弟积极报名参战去了广西前线,父母也坚决支持他上战场。之后,三弟荣立了三等功。
如今,叶文匡的后人开枝散叶,遍布国内外各地,他们也祝福家乡惠阳不断进步,越来越好。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通讯员黎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