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事业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为完善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服务能力,龙门结合自身实际,探出“三院”合一、开辟县域医疗副中心、“3+16+154”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以下简称“医共体”)共享、共建、共用治理新模式的新路子,形成了50万人口以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龙门实践方案,有效提升群众健康医疗服务,让群众看病更有“医靠”。
龙门依托医共体建设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龙门三家县级医疗机构“三院”合一。
三级一体化管理
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医疗服务
龙门于2022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三家县级医疗机构“三个牌子、一套班子”的一体化运营模式,深度优化整合医疗资源。“三院”合一不仅使龙门医疗服务体系得到改变,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也得到进一步满足。
据龙门县总医院党委书记陈国强介绍,在业务上,“三院”科室深度共享医疗资源,急救、重症、手术系列科室设在人民医院,中医、中药系列科室设在中医医院,妇女、儿童、保健系列科室设在妇幼保健院,手术室、ICU、急诊、影像科、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超声科等辅助科室为共享科室。
记者了解到,目前,龙门县总医院还与全县16间乡镇卫生院、154间村级卫生站组建成“3+16+154”医共体,实行县、镇、村一体化管理,从而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优质资源下沉。比如,通过县总医院的县域影像诊断中心、心电诊断中心、检验中心等医疗平台,实现群众在乡镇做检查,能即时得到县总医院医生的诊断,大大减轻群众就医经济负担,也节约了医院运作成本,有效缓解基层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
赵丽鸣是永汉镇低冚村的村医,据她回忆,早些年由于药物和医疗设备缺乏,很多村民身体不舒服时会直奔镇卫生院。如今,新建的村卫生站药品齐备,该有的医疗设备也一应俱全。龙门还依托医共体建设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并实现“一站式”医保结算,有效提高了低冚村卫生站的医疗服务水平,也为低冚村村民提供了优质、便捷、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低冚村卫生站的改变是医共体建设惠及村民的一个缩影。“医共体建设,打通了‘村—镇—县’医疗机构之间的链接,一般病症在卫生站和卫生院就可解决,遇到重大病症,卫生院会派出救护车将患者直接送到总医院进行救治,使医疗服务形成闭环。”永汉镇中心卫生院执行院长谢成安表示,依托医共体建设,当群众到卫生站看诊时,全县三级医疗机构就已经开始联动,确保精准诊断。
专家坐诊服务
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技水平
永汉镇全镇户籍人口5.5万人,是全县的人口大镇。之前由于医疗水平局限,加上毗邻广州,永汉群众遇到一些复杂的病症都会选择到广州医院治疗。自医共体建设开展以来,龙门县总医院给予了卫生院大力帮扶,推动医疗设备和人才下沉。
“尽管医共体建设取得一定的成绩,但还有很多机制仍待完善,很多便民利民举措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自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我们全力查短板、补弱项,始终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陈国强表示,今年9月以来,针对当前县域病人流失率最多的病种,由县总医院联系医疗服务中心安排专家团队,每周多次下沉到全县各乡镇开展坐诊与义诊工作,形成群众不动、医疗动,送医送药送健康到群众家门口的局面。同时,在医疗人才培养机制方面,实行人才县招县管镇用、镇管村用,实行激励性绩效机制,进一步激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在活力。
“专家到卫生院坐诊不是简单的‘走形式’,而是真正进入卫生院工作系统中接诊开药,同时还会针对基层卫生院一线医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据谢成安介绍,下沉专家到卫生院开展坐诊、带教、查房、培训,为基层造血,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服务能力逐渐提高,让辖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李波是龙门县总医院泌尿外科负责人,也是下沉到永汉镇中心卫生院的专家之一。在他看来,医共体建设给基层群众就医带来了很大便利,也减轻了他们外出就医的成本。“如今,在卫生院可以完成一级手术,患者无需出远门,无需过多等待,基本当天就能完成,术后换药也是随时可以过来,非常方便。”李波告诉记者,现在他每次过来坐诊,都会有不少群众专程过来,群众对龙门医疗水平信任感的提升就是对他们工作最大的认可。
值得关注的还有,目前,永汉镇中心卫生院已能够满足辖区群众的多发病、常见病诊疗、相关专科危急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突发事件现场医疗救援等。根据龙门县域医共体建设规划,接下来,永汉镇中心卫生院将成为龙门县域医疗副中心,即龙门县第二人民医院,目前新院区建设进展顺利,待项目启用后,永汉镇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
数描
当前,通过资源整合和县域医疗系统化治理,龙门已经基本构建起城乡居民15分钟就医圈,拥有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2.5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2.66人、每万常住人口全科医生数7.53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县总诊疗量71.18%。县域住院率由2019年的59.6%提升至2023年的71.7%,同比2022年提升了8.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58个县域第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