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地派腊味生产形成规模化,成当地增收致富特色产业

  惠州日报讯 (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徐小凤)农历新年将至,很多身处异乡的龙门人心里都惦念着腊味飘香的家乡味道,这正是家的味道、年的味道。龙门腊味传统技艺传承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就食材类型而言,龙门腊味中的腊鸭、腊肉、腊肠、腊鱼等远近闻名。就地域特色看,近年来,地派腊味更具代表,每到岁末年初时,常有大批外地游客慕名前往地派专程购买。

  腊肠吊挂在一排排竹竿上,散发出阵阵香味。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近日,记者来到地派镇上仓村村民叶淦苗、叶少回夫妻家里,只见腊肉、腊肠、腊鸭、腊猪脚等各式各样的腊味,用玉米叶做成的绳子,吊挂在一排排竹竿上,散发出阵阵香味。叶淦苗每年都坚持制作腊味,趁着近段时间的几波冷空气,他已经晾晒好了几批腊味。

  “今年晒了7000斤左右腊味,有腊猪脚、腊鸭、腊肉、腊肠。”在厨房里,叶淦苗熟练地将腌制好的肉块倒进机器里灌制腊肠。另一边的晾晒场上,叶少回正拿着小刀,扎进吊挂的腊鸭肉厚的部位。“每只腊鸭,我都要用刀子扎一扎,再闻一闻刀子上留下的油香味。”叶少回说,这种检测腊鸭品质的方法是经过多年经验摸索出来的。自家产的每一只腊鸭都要对得起帮衬自己多年的老主顾们,如果检测到腊鸭的油味有异味,那是万万不能卖出去的。

  在地派,腊味制作并没有复杂的工序,只需用心调好味,然后用竹竿晾起,15天左右就可以送上餐桌。除了制作腊肉、腊肠、腊牛肉,叶淦苗一家还晾晒了鸭脚包等,丰富人们对腊味的味觉享受。叶淦苗、叶少回制作腊味15年来,回头客的信任让夫妻俩的生产规模日渐扩张,生意越来越好。据估算,仅去年产销腊味就为家里带来了10多万元收益,日子越过越有滋味。

  记者了解到,地派镇山高林密,常年气温较低,尤其在陈洞村、上仓村一带,昼夜温差可达15℃至20℃。冷空气是天然的调味师,这时晒出来的腊味,保存时间长,口感鲜香,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特色产业。经过多年传承,地派腊味已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食品,其生产在当地已形成规模化。

编辑: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