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整合资源打造乡村农文旅项目实现强镇兴村富民

原标题:

依托绿色家底走出特色产业发展路
龙门整合资源打造一批乡村农文旅项目实现强镇兴村富民

  在龙门的广袤大地上,生态之美如诗如画,是这片土地一张耀眼的名片。优质的生态环境不仅为现代农业、竹木行业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更为龙门县打造绿色发展、美丽幸福示范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龙门县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千万工程”的号召,各镇(街)依托自身丰富的“绿色家底”,因地制宜,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一条条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之路,同时,通过整合农业、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实现了“强镇、兴村、富民”的目标。

三洞村大力发展三洞谷生态农旅项目。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融心 摄

  龙城街道

  盘活闲置资源促农文旅融合发展

  龙城街道作为龙门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交通便利,产业基础扎实。近年来,龙城街道依托自身发展优势,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文旅深度融合助力高质量发展。

  今年以来,龙城街道大力推动旧城区改造和香滨东路“夜经济”街区建设,激发镇域发展新活力。同时,以龙平渠为线,高标准打造“生态田园·恬美瑶乡”和“愉悦龙门·工贸文旅”两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辐射7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约1万农村人口,在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之余,还为引进优质项目落户奠定坚实基础。

  走进龙城街道三洞村,潺潺溪水汇成三洞河穿村而过,这里风光旖旎,山清水秀。以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龙城街道运用“党建引领+乡贤助力”模式,推动三洞村整合低效利用土地约23800平方米、宅基地老屋约6000平方米,流转林地草地、农田约100亩,引进社会资本4800万元发展三洞谷生态农旅项目。这一农旅项目集生态旅游、农业综合开发、生产经营等功能于一体,实现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达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通过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相关项目每年也可为三洞村集体经济增收25.5万元。2023年,三洞村集体经济收入已达到56.8万元。

  在龙城街道,三洞村的成功并非个案。龙门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位于龙城街道城西村,以“百果农场+百工作坊”为核心,当地盘活闲置荒废农房,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龙城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李鹏飞表示,接下来,龙城街道将聚焦做强实体经济,积极盘活现有土地,加强项目招商和服务,推动以商引商,深入挖掘新经济增长点,促进优质产业项目落地。同时,重点建好“一中心、一新城、两街区”,通过旧城区改造和香滨东路“夜经济”街区建设,全力推动县城风貌提质升级,释放县城发展新活力。在推动乡村振兴方面,将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各村特色资源,突出“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聚焦党建引领、三产融合,推动各村差异发展、抱团发展,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龙田镇

  加速构建“2+5+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龙田镇位于龙门县城西北部,G220线南北穿镇而过,武深高速公路经过辖区中心腹地,镇内山林湖泉齐备,自然资源丰富,是龙门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重镇。乘着“百千万工程”的发展东风,龙田镇不断壮大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全面推动农村美起来、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

龙门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机械化生产线。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融心 摄

  在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龙田镇聚焦三产融合,在做强一产的基础上,通过做精做细农产品深加工来做优二产,同时加速推进农文旅项目落地,激活三产。据龙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刘亮介绍,近年来,龙田镇积极探索从传统农业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路径,引进种植茶叶、兰花、南药等特色农产品,不断拓展“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康养”等新业态。以产业为基础、以振兴为目标,注重三产均衡发展,现已逐步形成以丝苗米、胡须鸡为主导,蜂蜜、兰花、茶叶、蔬菜、鳗鱼为特色,辅以食品加工、温泉养生、研学旅游等产业的“2+5+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如今,镇内的龙门县丝苗米和龙门县三黄胡须鸡两大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尝试推出研学项目,逐渐成为当地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样本。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龙田镇的生态资源优势吸引企业投资落户,企业则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形成良性循环。龙田镇西埔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鳗鱼养殖业,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生态科技渔业标杆企业,引领鳗鱼养殖行业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发展。在龙田镇邬村村,惠州市绿健匠心蔬菜种植基地落户后,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建立“保底租金+农场工资收入+旅游”带来农副产品盈利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

  龙潭镇

  打造绿色低碳特色镇

  一直以来,竹木制品加工行业都是龙潭镇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遍布龙潭镇的青青翠竹,通过加工变成各式各样的竹木制品。瓶盖、桌腿、衣托、门把手、刀柄……一个个物件都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

  龙潭镇竹木制品加工行业有着近四十年的基础,靠着一代又一代创业者的努力创新,当地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并畅销海外。以龙门县鲁班竹木制品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既有各种模具能生产各类配件,也有自主专利产品,还能根据客户要求生产定制产品。据鲁班竹木制品有限公司销售主管王晓明介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龙潭竹木制品行业的创业者守正创新,寻求新工艺,不断研发改进加工工艺,提高设备操作安全性和精准度,实现从手工加工、半自动化生产到全自动化生产的创新升级。同时,依托电商参与全球买卖,也让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据统计,目前龙潭镇竹木制品行业共有注册公司300余家,电商企业600余家,竹木制品专利225项。

  实现强镇富民,龙潭镇不只有竹木制品加工这一个“法宝”。据龙潭镇党委副书记陈通介绍,当前,龙潭镇还积极盘活“绿色家底”,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成功引进总投资4000万元的白梅洞民宿项目落户石莲村,引进总投资3亿元的仙养善养园项目落户南坑村,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其中,白梅洞民宿项目计划于今年年底完成建设。

  随着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推进,龙潭镇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功能定位上,龙潭镇将打造一流手工艺产业基地、绿色低碳特色镇。当地计划依托传统酿酒和竹木加工行业,充分利用南昆山毗邻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酒文化部落、手工艺产业小镇,建设成承接广州、南昆山外溢游客的文旅福地。同时,推动康养项目、民宿经济、酿酒文旅等业态发展壮大,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延长产业链、打造经济圈,加速推进“百千万工程”见实效。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黄宇翔 通讯员龙门宣

编辑:洪东晗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