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亩增收约200元!龙门龙江良塘村种出新“硒”望

原标题:

耕耘在“硒”望的田野上

龙门县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富硒水稻助力乡村振兴

  近日,在龙门县龙江镇良塘村的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田头,稻田一片金灿灿,水稻长势良好。合作社的工人们分批组织收割机和运粮车,顶着烈日收割稻谷。收割机在金黄的稻浪中来回穿梭,割稻、粉碎稻秆、稻谷装车等工序一气呵成,随后迅速运往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加工厂烘干。

  与普通水稻不同,这里种植的是富硒水稻,利润更高,给村集体和农民带来更高收入。

  富硒水稻富了村集体和村民

  “目前种植的富硒水稻约500亩,相比以往种植的普通水稻,合作社每亩能增收约450元,村民每亩增收约200元,合作社一年两造富硒水稻能增收约45万元,全体村民年总收入增加约20万元。”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钟志均告诉记者,如果算上复耕的200多亩撂荒地,增加的收入远不止这个数。

龙门县龙江镇良塘村、石前村等地成片水稻长势良好。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把富硒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村里,改良了耕地土壤,让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约3万元,还让全体村民每年总收入增加约20万元,值得肯定。”良塘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余树强告诉记者,合作社还修缮了1000多米的农田水利设施,大大方便了村民种植农作物。

  富硒水稻产业不仅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还解决了数十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良塘村村民张志敏对此深有感触:“合作社的产业发展起来后,我在家门口就能工作,既赚取了收入又不耽误照顾家人,真好。”合作社与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合作,既教村民种植技术,又提供种子,还对土壤进行改良,使村民的收入明显增加。“我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富硒水稻并在合作社就业,每年能增加收入1万多元。”张志敏说。

  记者了解到,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请当地村民播种、除草、维护、收割农作物,忙时能同时聘请36位村民,按照长工和短工支付不同工资,长工每月工资3000元,短工每天工资130元,每日工作6.5~7小时。

  驻镇帮扶工作队牵线引进富硒水稻种植技术

  钟志均是良塘村村民,对土地有很深的感情。近年来,随着村里青壮年劳动力的减少,村里的撂荒地越来越多,钟志均心里很不是滋味。2015年,在村委会的扶持下,钟志均成立了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复耕撂荒地,还带动农民提高种植技术。2022年3月,惠州市乡村振兴驻龙江镇帮扶工作队牵线,在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开始种植富硒水稻,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增加明显。

收割机在收割富硒水稻。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良塘村的水源优质,土地肥沃,农作物产量高。据介绍,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富硒水稻亩产约600斤,一年两造,年产约60万斤。

富硒水稻即将装车进行烘干。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富硒水稻以惠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为生产技术支撑单位,根据惠州龙门优质丝苗米的特点,对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三品一标”建设,通过对不同硒源在水稻上的富硒技术试验,研发出包括水稻机械育秧插秧、统防统治田间管理、机械收储、加工管理等一套较完善的富硒稻米集成技术。

  在自然资源优势和技术加持下,良塘众禾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出的富硒水稻深受消费者喜爱。过来收购水稻的除了本地企业,也不乏广州、深圳、东莞及省外企业。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实习生刘炳南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