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总医院:创新“三院”一体化管理 驱动县域医疗高质量发展

  今年,“新质生产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的首位。站在医疗的角度,该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走进龙门县总医院,这里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引擎,奋力书写深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落实分级诊疗制度的答卷。

龙门县总医院院长高太平。

  “新质生产力”,起点是“新”,关键在“质”,落脚于“生产力”。龙门县总医院以党建为引领,勇立潮头,创新“三院”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聚焦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服务创新等关键领域,不断探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新路径,有效推动医疗技术创新和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全面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

龙门县总医院航拍图。

  院长谈“新质生产力”

  记者:请谈谈您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

  高太平:在我看来,构建新质生产力对医疗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它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医院在技术和管理上不断创新。医院需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引入新服务和技术,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效率和患者体验,通过科学管理提高运营效能。例如,我们医院实施“三院”一体化管理模式,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强了竞争力,并获得多项荣誉。我们将继续创新,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记者:落实到学科建设层面,医院是如何利用新质生产力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体验的?

  高太平: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体验的过程中,我院深刻认识到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并将其落实到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要素,也是医院发展的核心动力。我院通过引进和培养人才,打造学科团队,与上级医院建立合作,制定人才政策,并加强内部培养。此外,我院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推动学科发展,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通过这些措施,医院利用新质生产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并计划继续深化这些措施以支持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记者:龙门县总医院在继续深化新质生产力应用方面有哪些规划和展望?

  高太平:接下来,我院将深化新质生产力应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满足人民健康需求。我们将通过加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优化学科布局,发展优势学科,形成核心竞争力;加大人才培养,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强信息化建设,推动智能化升级,完善医院信息系统,提高服务效率;引入AI、大数据技术,优化服务流程,拓展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提升患者满意度;加强科研与教学合作,提升科研能力,推动医疗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注重可持续发展,强化环保意识,推动绿色医院建设。同时,医院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助力健康龙门建设。

  党建引领 赋能新质生产力

  组织有活力,生产才能更红火。在新质生产力正在“生根发芽、破土而出”的当下,龙门县总医院立足发展需求,全面整合党建资源,激活党建“动力引擎”,使党建工作引力直接转化为医院发展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持续增强医院发展的生命力。

  近年来,该院始终坚守“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这一核心原则,不断深化落实,充分发挥医院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构建了党建引领、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的新格局,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发展,党建工作不断展现新作为。

龙门县总医院门诊大厅。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神经末梢”,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支撑。为进一步优化各党支部班子结构,提升党支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龙门县总医院党委在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与配备上严格把关,坚持“政治过硬、业务精通、党务熟悉”的高标准选拔,成功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党务工作能力强、个人业务表现突出的高素质人才选拔到了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

  在党建业务融合的原则下,为深入贯彻落实“双创”及“七个有力”建设要求,当前龙门县总医院各党支部书记均由医院内设机构的负责人兼任。这样不仅实现党组织与医院内设机构的深度融合,更让那些既懂医疗又懂党务的党员专家干部队伍成为医院发展的坚实支撑和引领力量。这一调整,成功将党组织的“有形覆盖”转化为“有效引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们将强化党建引领,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力驱动县域医共体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龙门县总医院院长高太平表示,该院通过深化党建引领,不断创新医院管理模式,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三院”合一 探索县域医共体新模式

  “沿着旧地图,一定找不到新大陆。”龙门县总医院深知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创新实践,唯有创新与变革,方能引领医疗卫生事业新航向。

  2017年,龙门县委、县政府立足县域实际,创新性提出将龙门县人民医院、龙门县中医医院、龙门县妇幼保健院三家县级公立医院进行一体化整合的建设思路,将“三院”统一规划建设为龙门县总医院。2022年6月,龙门县总医院顺利搬迁至新院区,并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正式开启三院一体化运营管理,即实行“一个法人主体、一套领导班子、三块独立牌子、财务独立核算、成本效益分担”的高效管理模式,也是全省唯一的“龙门模式”。

龙门县总医院手术室。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我们成功实现了医院管理的创新和服务模式的升级。”高太平介绍,“三院”一体化运营管理模式,是龙门县总医院在医疗行业新质生产力中的一大探索与实践。这一模式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增强了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三院”合一的举措成效显著,减少重复设置科室24个、医疗设备120种,节约资金1.52亿元,实现医疗资源深度共享与人员同等待遇统筹,促进了县级医院强强联合、协同发展。

  在此背景下,龙门县总医院始终坚守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将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上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应对医共体建设的挑战与难题,以实际行动推动县域医疗服务的全面提升。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也是深化医改的一项重要举措。龙门县总医院按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要求,创新构建“3+16+154”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即以总医院(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三位一体为龙头,16家乡镇卫生院为骨架,154个村站为血肉,实施共建共享共用治理模式,带动医共体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有效弥补镇村医疗卫生服务的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龙门县总医院在医共体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亮点举措。其中,“六大共享中心”的构建尤为引人注目。这六大中心包括远程会诊、影像诊断、心电诊断、临床检验、病理检验以及消毒供应中心。如今,得益于“六大共享中心”的建立,龙门县乡镇卫生院的患者无需远行,即可享受到来自市级、县级专家的精湛医疗服务。

  近日,患者李华(化名)在永汉镇中心卫生院进行DR检查后,当地接诊医生结合临床诊断,判断其可能为“脑卒中”。当地卫生院认为病情重,遂马上通过连续医疗服务中心(负责医共体转诊管理的部门),将患者详细检查报告发给龙门县总医院。“我们接到患者信息后,迅速组织各相关科室的专家、主任进行会诊,随后基本上确定该患者为‘脑卒中’。”龙门县总医院连续医疗服务中心干事叶惠权回忆道,鉴于当时患者家属非常焦急,该院立刻为患者开通绿色就医通道,确保患者抵达后即可接受诊疗,有效缓解了家属的焦虑情绪。

  李华的就诊案例只是龙门县总医院医共体建设惠及村民的一个缩影。2023年全年,各乡镇卫生院上转病人3696人次,龙门县总医院下转病人4859人次,同比上升分别为42.2%、90.9%,开展新技术26项;2024年1~8月,各乡镇卫生院上转病人1734人次,总医院下转病人845人次,开展新技术17项。

  此外,龙门县总医院还积极推动上级医疗专家下沉基层,开设联合病房和联合门诊,进一步拉近了专家与群众的距离,切实减轻了群众的就医负担。龙门县总医院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该院在2021年至2022年,连续两年获得省卫健委等部门的通报表扬;2024年更荣获中国县域卫生、县域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授予的“医共体建设标杆奖”荣誉,成为广东省内仅有的三个获奖医共体之一。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未来继续探索和实践新质生产力的激励。”面对过往的荣誉,高太平真诚、谦逊地表示,该院将继续秉承创新理念,不断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优化升级 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

  踏入龙门县总医院的大门,崭新的医院大楼、干净整洁的院区、清新的绿植,让人眼前一亮。医院门诊大楼内,患者在医护人员的指引下有序就医,在候诊时,还可以到楼层外的小花园歇息等待。

  参观时,记者便明显感受到该院诊区布局经过精心设计,有效实现医患动线的和谐共生。据介绍,该院诊区按照疾病系统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划分:同一系统的相关疾病检查被集中在同一诊区,极大地减少了患者在不同诊区之间的奔波。同时,医院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流程再造,简化了就诊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得患者能够更快地获得所需的诊疗服务。

  在智慧医疗方面,龙门县总医院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一方面,该院开通了公众号预约挂号和检查项目结果查询功能,患者只需动动手指,便可在手机上轻松完成预约和查询,极大地减少了现场等待时间;另一方面,该院建立了医疗信息平台,打造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的应用场景,不仅避免患者重复检查,更节省宝贵的医疗资源和费用。

  在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推广上,龙门县总医院同样不遗余力。医院引入了预住院模式,患者在正式住院前可以提前完成部分检查和准备工作,从而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病床周转率。医院还扩大了疼痛综合管理的覆盖面,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个性化的疼痛管理方案。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推广更是让患者受益匪浅,不同科室的专家共同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推出代煎中药并配送到家的服务,满足患者对中药服务的需求;推行“一站式”模式,将挂号、缴费、取药等环节集中在一个区域内完成,减少了患者的等待时间和跑腿次数;配备专业的导诊人员和志愿者团队,为患者提供全程导诊和咨询服务;建立顺畅的患者投诉机制,确保患者的投诉能够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和解决……龙门县总医院推出一项又一项便捷的举措,大幅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与就医体验。该院的就医环境和医疗卫生服务,获得广大市民的好评。

  高太平表示,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龙门县总医院成功优化了服务流程、提升了服务质量,为患者打造了一个更加人性化、便捷化的就医体验。未来,该院将继续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探索和创新,满足患者日益多元化的诊疗需求。

  引才育才 推动学科发展与综合实力提升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优秀的人才队伍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近年来,龙门县总医院将以新院启用为契机,持续加强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育。依托龙门县资助定向培养紧缺医疗人才的工作部署,累计投入1325.9万元资助251名本县医学大学生,巩固医疗卫生梯队的人才保障。与此同时,医院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确保各科室人才配置合理、高效,并选派骨干进修,选派优秀医疗骨干到上级医院或国内外知名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

  此外,该院通过跨区共建医联体,进行柔性引才,实现医疗服务“硬核升级”。“我们医院积极与上级医院建立紧密的专科协作关系,与省、市多家三甲知名医院的合作,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与优化。”高太平透露,这些合作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理念,不仅推动了创伤中心、肿瘤防治、微创介入、重症监护、急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等关键学科的建设,还显著降低了重症患者死亡率和严重出生缺陷发生率。

  在他看来,学科带头人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关键。该院通过为学科带头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同时,也以这些具有创新精神、领导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积极组建学科团队,强化团队协作和资源共享,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在团队内部,我们鼓励学术争鸣和思维碰撞,以促进交流合作,激发创新思维和灵感。”高太平如是说。

  引进名医 做优做强中医优势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愈发受到重视。龙门县总医院深刻认识到中医药在医疗服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工作,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致力于做强中医优势,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为进一步提升中医药服务水平,龙门县总医院积极与知名中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名医资源。2022年9月,龙门县总医院与惠州市中医医院携手合作,成功建立了“廖承建省名中医工作室”,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2023年底,龙门县总医院再次发力,与广东省中医院签订了共建合作协议。此次合作涵盖了专科建设、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科研指导等多个领域,为龙门县总医院带来了宝贵的中医资源,极大地推动该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提升。

  在引进名医的同时,龙门县总医院也注重加强自身的中医团队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专家门诊、教学查房、技术分享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中医团队的专业技能和学术水平。该院还积极组织县域培训班,连接各基层卫生院,共同打造县域强大的中医康复团队,让中医药服务惠及更多基层群众。

  在磨砺中坚守初心,在奋斗中勇担使命。未来龙门县总医院将继续深化新质生产力的应用,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服务流程优化、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拓展、科研与教学合作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并将以新质生产力为引领推动县域医疗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为推进健康龙门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文 惠州日报记者邬玉婷 通讯员莫颖

  龙门县总医院供图

编辑:洪东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