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动暨“五城耀粤赣 融抱大湾区”大型联合采访团走进深圳感受激情汲取力量
簕杜鹃开在深惠大地 大湾区展现美好未来
深圳从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举世瞩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在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城市范例上奏出了最强音,朝着建设成为一个高质量发展高地、法治城市示范、城市文明典范、民生幸福标杆、可持续发展先锋的目标奋进。
探寻崛起历程,感受特区巨变。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动暨“五城耀粤赣 融抱大湾区”大型联合采访团走进深圳,实地感受炽热的改革创新激情,汲取创新发展的磅礴力量。作为深圳都市圈的重要成员,惠州正抢抓“双区”和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主动对接大湾区中心城市,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将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贡献惠州力量。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使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生动展现城市巨变。
一座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
莲花山公园位于深圳市中心区北端,因七个山头相拥,状如盛开莲花而得名。1997年6月正式对外开放。莲花山公园是一个生态型市政公园,也是一处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活的博物馆”,她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观成为展现深圳风采的窗口,去年人流量高达1500万人次。先后被评为“国家重点公园”“国家红色旅游示范基地”。
采访团深圳第一站便来到莲花山公园,时令虽已入冬,但园内却繁花似锦、美不胜收。“山海逐浪”“丛林之上”……2021年深圳簕杜鹃花展正在这里举行,只见花展通过自然与生活、花卉与科技相结合,传递生态文明理念,描绘湾区美好未来,展现深圳改革奋进的壮丽诗篇。作为深圳市花,莲花山公园内簕杜鹃有300多个品种;而在惠州,这种鲜艳的簕杜鹃也是开满了大街小巷。
莲花山航拍。
采访团发现,深圳的公园大多依山傍水,像是一颗颗绿色明珠,构成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自然郊野公园、城市综合公园、特色专类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廊道公园等丰富多样、功能互补的多级公园体系,使市民既能“推窗见绿、开门进园”,又能漫步郊野,亲近自然,听鸟叫虫鸣,赏荟萃芬芳。
“在深圳,大家经常会不自觉地走进公园,又不知不觉地走回了家,这就是深圳公园的无边界。”深圳市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梁治宇介绍,深圳将公园规划建设作为民生实事和“美丽深圳”建设重要内容全力推进,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环境。近年来,先后打造了香蜜公园、人才公园、滨海休闲带西段、大沙河生态长廊等一批深受市民喜爱、具有国际品质的精品公园。
截至去年8月,深圳不到2000平方公里土地上,已建成各类公园1206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87%,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园里的城市”。以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规划“公园城市”建设,深圳启动了《公园城市规划纲要》研究,将继续大力推进公园建设,通过持续增加公园数量、提升公园品质,打造一批世界名园,营造世界级的公园城市景观。
惠州同样重视公园绿地的规划建设,惠州市委、市政府在《惠州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深度融入深圳都市圈的行动方案(2021-2023年)》(“融深35条”)中明确,惠州将努力打造成为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花园品质城市。去年以来,以“开放通透、整洁简约、疏林草地、景观生态”为理念,惠州全力实施中心城区公园品质提升工程。如今,集生态、观赏、游憩、体育、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多个江岸公园营造了通透、简洁、明快的滨水公共空间,不仅改善和提升了沿岸生态环境,也进一步提高了市民的户外生活质量,促进了沿岸区域发展。
城市花园展区展示了全市12个区(含新区、深汕合作区、前海管理局)营造的主题花园,
每个花园都独具匠心,方圆之间,尽显各区不同的自然和人文特色,带给人绿色生态、丰富多样的自然体验。
规划是“深圳奇迹”的重要推动力
深圳既是政府开拓、市场开放、社会开明的集成,也是山海生态、移民文化、创新精神的聚合,深圳通过规划协调复杂要素,实现万物共生、城市共建、愿景共筑。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内,只见布展面积约900平方米的深圳市城市规划展,囊括“城市共生”“城市共建”“城市共享”三大板块,使用大量声、电、光、AR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手段,立体而生动地展现了深圳城市建设的沧桑巨变、城市发展成果与未来蓝图。
深圳陆域面积199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大地与海洋构成了万物与人的栖息家园。通过展览不难发现,深圳规划不仅以系统的方法和与时俱进的制度,保障着这座超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也在开放速生、海纳百川的发展中,形成了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区域协同、包容共识等独特价值。以宝安中心区为例,该区集聚一批具有国内和国际影响力的创新性总部企业,正将中心区打造成为大湾区重要活力区和科技创新平台,与前海合作区共建国际一流城市新中心。
规划,是“深圳奇迹”的重要推动力。今年6月,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草案)明确,将“创新创业创意之都,和美宜居幸福家园”作为2035年城市愿景,首先是共建粤港澳世界级一流湾区,包括支持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发挥“一核一带一区”主引擎作用等,其次就是加快建设深圳都市圈,构建以深莞惠大都市区为主中心,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都市区、河源都市区为副中心的“一主三副”深圳都市圈空间格局。
采访团发现,深圳将持续优化“多中心、组团式、生态型”的城市空间结构,深入实施“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发展战略,形成“一核多心网络化”城市开发新格局。立足区域生态安全,充分发挥生态绿地和水系对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支撑作用,构建“四带、八片、多廊”生态空间总体格局,以及强化自然与城市有机交融的风貌特色。11月26日,采访团一行乘坐电瓶车,行驶在深圳大沙河生态长廊绿道上,不远处高楼与绿荫流水相映,沿途风景柔美自然,让人舒爽。
惠州市区水东街-合江楼航拍。 东江图片社供图
惠州“融深35条”提出,加强与广州、深圳等市国土空间规划对接,发挥我市的土地空间优势、生态环境优势和发展区位优势,建立与周边城市一体化的国土空间规划设计与执行协调机制,大幅提升城市能级,主要包括加强惠阳与深圳龙岗、坪山,大亚湾与深圳坪山、大鹏新区规划对接,城市发展区按照“生态优先、集聚发展、增量变革、存量优化”思路,以高快速综合交通廊道串联大亚湾、仲恺等重要平台节点,布局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现代服务等产业功能。
同时,聚焦金山新城、惠州湾产业新城等重点地区推动中心城区提升首位度,以两江四岸风貌提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引领,提升中心城区空间品质,引导产业、人口等资源向中心城区集聚,这与深圳的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也让深惠对接融合大有作为。
文字 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记者卢泓宇 刘豪伟
图片 赣深高铁五城党媒联合采访团记者汤渝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