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早晨,西藏林芝朗县拉多乡老扎村寒意颇浓,位于海拔3600多米的牦牛育肥场里,工人们一早就忙开了。他们正把豌豆、玉米等用机器磨成粉,然后再搭配一捆捆的燕麦草,均匀地撒在育肥场的槽子里,100多头牦牛“闻香而动”,吃得津津有味。
距离老扎村约50公里的新扎村,渐渐升起的太阳,让晾晒房亮堂了起来,阳光洒在一排排架子上摆放的藏当归、黄精、桃儿七等药材上面,满屋子散发着药材的清香。
“牦牛育肥和藏药材种植,已成为我们村的两大产业了。”拉多乡扎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贡布高兴地说,有了产业支撑,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民收入也水涨船高。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也是基础。惠州对口支援西藏朗县2年多来,惠州援藏工作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用心用情用力,助力朗县发展特色产业,以产业发展带动村民走上致富路,推动乡村振兴“加速跑”。
育肥场的牦牛正在吃食。惠州报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推行“1+N”牦牛养殖模式,强村富民成效初显
只要有空,拉多乡扎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贡布都会来到老扎村的牦牛育肥场,和工人一起配制饲料草料喂牦牛。看着牦牛吃得香,贡布心里也美得很。“现在,县里有村子或老百姓要卖牛,首先想到的就是我们育肥场。”
牦牛育肥,顾名思义,就是把牦牛养得更健康,膘情更好再出售。在朗县,每个村子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殖牦牛,为何还要专门建立一个牦牛育肥场?这个育肥场又如何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这还得从惠州援藏工作组的调研说起。
杨智伟为扎村村干部讲解牦牛育肥的相关知识。惠州报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朗县是传统的半农半牧区,全县天然草场面积246.3万亩,牦牛养殖是朗县畜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朗县目前存栏牦牛约4.1万头,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当前朗县的牦牛仍主要依赖天然草场靠天蓄养,出栏率不足10%。”惠州援藏工作组干部、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智伟介绍,这种传统的养殖方式导致牦牛存在着较高的死亡率、草原超载、效益不高等问题。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援藏工作组提出高质量推动牦牛育肥工作的设想。“我们希望通过开展牦牛育肥工作,引导当地村民转变传统养殖方式,以提高牦牛出栏率作为农牧民增收的新增长点。”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朗县工作组组长、朗县县委常务副书记郑陆滨说。
这一设想得到了新扎村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考察和准备,拉多乡扎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筹集了资金,组织村民投工投劳,于今年初建成存栏量达1000头的综合型育肥场,并在朗县县城开设第一家牦牛肉直营门店,初步形成了集养殖、销售等于一体的牦牛生产经营链条。
新问题又来了。“当前西藏牦牛的市场需求很大,仅靠育肥场,无法收购到足够的牦牛来供应市场。”杨智伟说。
如何解决育肥场发展后劲不足问题?经过反复调研,援藏工作组会同朗县有关部门、乡镇和村集体探讨研究,提出推行“1+N”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模式的设想。
杨智伟来到堆村为村民讲解和宣传“1+N”牦牛养殖的模式。惠州报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杨智伟解释:“‘1’是育肥场,‘N’是村集体。村集体先向育肥场出栏牦牛,育肥场将牦牛进行育肥后,统一向市场供应优质活牛;村集体获得收入后,优先向本村村民购买不同年龄梯度的幼牛,养成架子牛再提供给育肥场,这样就确保了村民的利益,也确保了村集体资产的持续稳定和增值。”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动员和宣讲发动,目前已有10个村子与拉多乡扎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加入到“1+N”产业联盟中来,截至今年11月上旬,共向育肥场提供牦牛(犏牛、黄牛)315头,为村集体带来370多万元收入。同时,育肥场持续向外地市场供应育肥牛累计220头,销售额290多万元,其中牦牛肉直营店销售牛肉累计75头,营业额超过100万元,实现了购销两旺的良好发展态势。
记者了解到,目前育肥场向村集体收购适龄的健康牦牛均价为11000元/头,经过一个育肥周期(4~6个月),按当前每头育肥牛获利润10%算,2年内达到出栏700头的目标,可获得超过800万元的产值。
“‘1+N’牦牛养殖模式不仅给农牧民、村集体和育肥场带来经济收入,还可改变传统的牦牛养殖方式,减轻对天然草场的载畜压力,实现生态经济双收益。”杨智伟表示,接下来将不断加大力度做好“1+N”牦牛养殖工作,推动朗县牦牛养殖提质增效,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
因地制宜推动藏药材种植,“荒山”变成“金山”
初冬的正午,朗县天空湛蓝,阳光明媚。这一天,扎村村务监督委员洛桑罗布来到晾晒房查看各种药材的情况。他在晾晒药材的架子旁走动,时不时拿起来闻一闻,感慨地说:“这两年我们村种植藏药材,为村集体带来近20万元收入,家家都分红了,户户都增收了,非常感谢惠州援藏工作组。”
朗县属典型的藏东南沟谷地貌,在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下,形成了温润的峡谷小气候,孕育了丰富的野生藏药材资源。在西藏历史上,藏医分南派和北派,朗县拉多乡是南派藏医创始人苏卡娘尼多杰的诞生地。
西藏林芝朗县拉多乡扎村位于海拔3600多米的牦牛育肥场。惠州报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之前,村民卖的药材主要是上山挖野生的,这不仅没能发挥好朗县特色的资源优势,还让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杨智伟介绍,惠州援藏工作组进藏以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经过和有关部门商定,在拉多乡扎村落地藏药材种植项目,通过以点带面来推动朗县藏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老扎村在海拔3600多米的一个向南坡地上,由于缺水,村子在2007年整村搬迁到50公里外的新扎村,原来的耕地就慢慢撂荒了。“这里大约有1000亩的耕地和山地,周边野生的藏药材很多,长得也很好,非常适合仿野生种植。”杨智伟说。
2020年初,藏药材种植项目开始启动,由援藏工作组投入资金800万元,在老扎村建立起占地300亩的种植基地,初步种植桃儿七、喜马拉雅紫茉莉和甘青青兰等6种藏药材;配套了两座400立方米的蓄水池和覆盖面积达1000亩的灌溉设施,建成了建筑面积1005平方米的多功能晾晒房。
这6种藏药材中,桃儿七果实当年就可以采摘,其他则需要2~3年才能成材。“去年和今年,我们共收获桃儿七8000多斤,为村集体带来近20万元收入。”拉多乡扎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说,“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专家的指导下,这些藏药材长得越来越好,等基地所有的药材成材并集中上市,估算产值可达200万元。”
曾经的“荒山”变成了“药山”,援藏工作组并没有满足,他们正在努力帮助新扎村将“药山”变成“金山”。
杨智伟表示,接下来将依托新扎村的苏卡药香厂和充分发挥多功能晾晒房的作用,有序扩大藏药材种植的面积和种类,引进生产线,对藏药材进行粗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带动本村和周边的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地就便增收致富。
藏药材种植基地的建成,引起西藏奇正藏药股份有限公司和西藏甘露藏药股份有限公司的关注,经过多次实地考察,奇正藏药就该基地生产的优质桃儿七果实与拉多乡扎村畜牧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的收购订单;甘露藏药也计划投资1800万元,建立1000亩的藏药材保护和开发基地,为朗县藏药材产业的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采访结束时,回头一看,在高原湛蓝的天空下,新扎村晾晒房“广东援建”四个红色大字特别显眼。“这是我们村里特意做上去的,表达对援藏工作组的感激之情。”扎村村务监督委员洛桑罗布双手合十放在胸前说,“非常感谢援藏干部对我们无私的帮助,让我们村里发展越来越好,村民生活也越来越好。”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