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在惠州过年既传统又时尚

  新春走基层·镜头里的惠州年⑨丨在惠州过年既传统又时尚

  春节,是家人团聚的时节,凝聚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一些关于春节的习俗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褪色,也有不断涌现的亮点,从传统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到“云拜年”“博物馆里过大年”“志愿服务不打烊”。春节期间,记者走访惠州城乡,聆听在惠过年的故事,体验惠州年味的传统与创新。

  柏塘村民传承浓郁的传统年味

  柏塘高桥村村民张秀霞和晚辈在酿油豆腐。

  厨房里,媳妇张罗着一顿丰盛年夜饭,带着“烟火气”的茶香腊味,香味四溢;客厅里,嘴馋的孙子们拿起油角、糖环等小吃 “爱不释口”;大门口,邻居刚进来,儿子端上一杯新鲜的柏塘山茶……这个春节,博罗县柏塘镇高桥村村民张秀霞过得特别有年味。

  张秀霞大半辈子都务农,以往地里的山茶产量不高,农产品也没有销量,日子过得较为紧凑。经过多年的发展,柏塘山茶成为富农产品,于2015年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柏塘镇还被评为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随着柏塘山茶知名度不断提升,山茶的销售和价格都上去。靠种植山茶,村民住上了小洋房,买了小汽车。受惠于山茶产业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张秀霞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柏塘高桥村村民张秀霞丰盛年夜饭。

  忙碌了一年,春节是亲人团聚的时刻。作为客家妇女,张秀霞传承当地过年的年俗,年味浓郁。

  贴春联、祭祖等礼俗必不可少,重头戏在美味佳肴。“糖环和油角都是过年家家必备的。” 张秀霞每年都会备一些当地特色小吃,以前是自己手工制作的,如今可以到饼店购买,糖环寓意团圆,油角像钱包寓意钱包饱胀,财源滚滚。

  年夜饭里,少不了自己散养的大阉鸡,做成白切鸡,味道鲜美。腊味也是当地人的心头好。张秀霞的儿子带回了朋友近年研发的茶香腊味,腊肉与山茶“联姻”,碰撞出另一番风味,茶香浓郁、香而不腻。饭桌上,还有鲜鱼、酿油豆腐、腐竹等特色佳肴。对着满桌丰盛的菜肴,合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张秀霞心头的充实感难以言喻。

 

  柏塘高桥村村民张秀霞家,新年舞狮上门送福。

  随着夜色临近,屋外的烟花璀璨,一串串的烟花往上升腾,像村民的日子“芝麻开花节节高”。张秀霞在笑声中给晚辈们派发压岁钱,送上祝福。

  大年初一一大早,屋外响起鞭炮声,“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越来越近,村里的舞狮队伍迎面而来,逐户给村民拜年。张秀霞表示,舞狮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新年舞狮来到家门前是一种特别幸运的事,能驱赶不好的霉气迎来新年新气象。

  志愿者带着儿子做公益

  寒假期间带着孩子慰问贫困户、退役军人,1月31日除夕到河南岸交通宣导岗清洁卫生大扫除,2月1日大年初一在“惠州好人馆”常态化值班、在博物馆引导游客,2月2日上街为困难群众发放棉衣等保暖用品……惠州市红棉慈善会志愿者郭彦平这个春节过得很充实,留惠过年的她,让志愿服务春节“不打烊”,以实际行动传播文明新风,温暖人心。

  大年初一,志愿者郭彦平在“惠州好人馆”站岗值班,引导市民参观并进行讲解。

  郭彦平来自山东菏泽,在惠州与朋友合伙经营着一家午托机构,这是她连续两年留惠过年。去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她和家人两次买火票却两次退票,积极配合和响应防疫政策,留惠过年。今年,她的家公腿部做了手术,丈夫不得不回老家探望和陪伴,剩下她和两个孩子留惠过年。郭彦平说,不能走亲戚,只好“云拜年”,隔着屏幕隔不断亲情。

  暑假和寒假,是郭彦平比较清闲的时候,她喜欢从事志愿活动,这个习惯从她2018年加入市红棉慈善会后一直延续。女儿上高三,在寒假里专心复习,备战今年高考。儿子小孟正在上四年级,有时间跟着郭彦平一起从事志愿服务。

  志愿者郭彦平带着儿子春节做公益。

  “从前年开始,儿子就跟着我一起做公益,在公益活动中认识很多朋友,打开眼界。”于是,在一场场公益活动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郭彦平母子两人穿着“黄马甲”,志愿者“母子档”成为市红棉公益慈善会一道风景线。在儿子面前,郭彦平愿意以身作则,奉献爱心。

  除夕当天,郭彦平在“惠州好人馆”值完班才回到家里张罗年夜饭,第二天,大年初一,天气寒冷,她惦记着露宿天桥底下和困难群体的春节生活,带着儿子和市红棉公益慈善会会长李鸿国一起,向他们派发保暖用品、糕点、红包等,送上新春祝福。

  志愿者郭彦平带着儿子春节做公益。

  郭彦平觉得,春节从事志愿公益服务,过得特别充实和有意义。像她一样,还有很多志愿者以实际行动传播文明新风,特别是响应政府号召、参与疫情防控,用真诚服务温暖人心,成为全国文明城市惠州的新时尚、新年味。

  文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图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艺明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