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境内上市公司35家!惠州发布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

  日前,我市正式印发《惠州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据悉,该规划根据《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全面总结了“十三五”期间惠州市金融业的发展基础,并分析“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的发展环境。

  在此基础上,《规划》重点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惠州市金融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并提出规划实施所需的各项保障措施,是惠州市各级政府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防范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的重要依据,也是惠州市落实国家、省深化金融改革发展工作部署的行动指南。

  《规划》的总体要求是,围绕“十四五”时期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工作部署以及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规划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要求,加快推动金融改革发展。

  背景方面,“十四五”时期,我市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家提出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和大湾区“金融30条”的重大政策,在此背景下,我市产业、科技发展基础扎实,为金融改革创新创造有利条件。《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在惠州打造金融高质量发展核心区,有效承接深圳金融外溢,促进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重点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2+1”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和项目的建设需要有效的信贷投放与产业投资,需要加快金融集聚发展,统筹金融资源配置,发挥金融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记者梳理发现,《规划》共分9章,即:发展基础和环境;总体要求;全面提升金融发展能级,强化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撑;扩大金融开放与合作,深度融入大湾区金融发展格局;全面实施金融工程,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机制,建设优良金融生态环境;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金融“软实力”;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十三五成果

  金融业成为惠州第三产业中第三大支柱产业

  据《规划》披露,“十三五”以来,我市金融业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发展趋势,行业规模进一步扩大,金融总量稳步增长,已成为全市第三产业中仅次于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的第三大支柱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贡献进一步提高,为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截至2020年末,全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262.3亿元,较2015年末增长116.74%,年均增长 16.73%;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2%,较2015年末提高2.35个百分点;金融业税收年均增长20%。

  金融机构体系方面,截至2020年末(十三五末),全市持牌金融机构共计127家(法人金融机构8家),其中,银行业金融机构33家、集团财务公司1家、保险业金融机构61家、证券业金融机构29家、期货营业部2家。地方金融组织共计49家,其中小额贷款公司14家、融资担保公司6家、典当行29家。而2021年,我市又新引进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浙商银行。

  金融市场规模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市本外币存贷款取得较大增幅,金融机构不良率总体保持低位,良好的信贷秩序为全市实体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撑。截至 2020 年末,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 7235.61 亿元、7183.93 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为13.53%、21.60%。而截至2022年3月末,惠州全市本外币贷款余额达到8901.7亿元,本外币存款余额达到8130.9亿元,惠州存贷款总量正式进入“双8000亿时代”。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全市银行业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

  《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是,展望2035年,惠州将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特色化的现代金融体系,形成与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金融供给体系,金融改革创新走在全省前列,实现金融、产业、科技深度融合,金融开放达到更高水平,金融监管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为广东建设金融强省贡献“惠州力量”。

  ——打造金融高质量发展核心区。贯彻落实《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全面提升金融发展能级,优化金融空间布局,发展壮大金融组织体系,加快推动数字金融发展。有序扩大金融开放与合作,深化与深圳的区域金融交流合作和大湾区城市的金融互通,增强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的金融支持。

  ——打造珠江东岸产融结合先行区。围绕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深化产融结合,加大金融支持重点产业和项目的力度,有效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等特色金融,助推我市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打造珠三角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引领区。强化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支持惠东、博罗、龙门等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打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示范县,持续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具体目标是:

  “十四五”末金融业增加值420亿元,到“十四五”期末,力争实现金融业增加值420亿元,占GDP 比重提升至7%左右,金融业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金融保险业税收收入达50亿元以上,金融业的社会贡献度进一步增加;境内上市公司总量达到35家,做大做强资本市场“惠州板块”,进一步优化社会融资结构。

  银行业:保持银行业平稳高质量发展,优化信贷投放结构。到“十四五”期末,银行业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均突破万亿,存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2万亿元;绿色贷款、科技贷款、民营小微企业贷款、涉农贷款的比重逐步提升,不良贷款率控制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保险业:扩大保险规模、增强保险实力,提高其在经济活动中的保障水平和渗透程度。到“十四五”期末,全市实现保费收入306亿元;保险深度达到5.1%,保险密度达到6200 元/人左右。

  证券期货业:争取新设立和引入证券、期货、基金业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引入证券期货公司在惠设立区域性总部、分支机构,提升证券期货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机遇和挑战

  广东金融强省建设、惠州未来经济建设均将带来金融发展机遇

  《规划》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市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国家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广东金融强省建设和我市未来经济建设均为全市金融改革发展带来重大 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我市也面临金融发展水平难以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金融供给服务与有效金融需求不匹配、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与风险防控要求不适应等主要挑战。

  机遇方面,国家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创新带来发展机遇。在国家深化区域金融改革和大湾区“金融30条”政策背景下,我市产业、科技发展基础扎实,为金融改革创新创造有利条件。一方面,我市可立足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向国家、广东省申请区域金融改革试点,另一方面,随着各个金融改革试验区、自贸区金融政策的落地实施和推广,我市可复制区域金融改革的有益经验和做法,推动全市金融改革发展,有效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水平。

  广东金融强省建设带来发展机遇。《广东省金融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在惠州打造金融高质量发展核心区,有效承接深圳金融外溢,促进金融、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惠州作为广东高新产业、尖端人才、科技金融的聚集高地,区位优势比较突出。

  惠州未来经济建设带来金融发展机遇。重大产业和项目的建设需要有效的信贷投放与产业投资,需要加快金融集聚发展,统筹金融资源配置,建立企业融资需求与金融服务产品高效对接机制,探索金融支持培育新兴产业、新技术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发挥金融资源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在此过程中,通过产业发展带动金融发展,有利于巩固和提升我市金融产业地位,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挑战方面,《规划》提出,进入“十四五”后,我市金融总体规模和贡献度仍待提升,当前,惠州金融业增加值规模及占GDP比重虽快速提升,但仍落后于惠州经济总量在全省排名,金融业总量和对经济发展的总体贡献度距离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差距。

  此外,还存在金融组织体系仍待优化、金融创新能力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仍待提升、金融科技发展水平与产业数字化发展不平衡、地方金融监管体系与风险防控要求不适应等一系列挑战。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刘炜炜 通讯员郑宇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