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叶春及:勤政爱民比肩海瑞 著书讲学泽被后世

  原标题:

  作为“治绩为天下第一”的州县之吏典范,著作收录于《四库全书》最多、最全的惠州学者

  叶春及:勤政爱民比肩海瑞 著书讲学泽被后世

  【编者按】

  “湖上五先生”指的是叶萼、叶春及、叶梦熊、李学一、杨起元,他们是代表着明代惠州文人最高水平的群体,乃本土文化闪亮的名片。其中,教育家、方志学家叶春及著述之多,堪称惠州翘楚。《石洞集》被《四库全书》著录,叶春及成为作品著录《四库全书》最多、最全的惠州学者。其编修的《惠安政书》被誉为“史上少见的县长政治笔记”,在日、韩等国影响广泛。

  然而,正所谓墙内开花墙外香,在故乡惠州,叶春及的踪迹却难寻,本土极少整理挖掘其遗作及事迹,老百姓对其知之甚少。目前,仅罗浮山还完整地保留着叶春及《逃庵记》摩崖石刻。

  近期,《岭南名臣叶春及传》一书即将面世,该书获广东省社科联立项,也是首部惠州历史名人评传。专家呼吁,挖掘利用好本土文化名人资源,树立文化自信,彰显城市魅力,对于惠州建设成为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意义非凡。 (李海婵)


叶春及 曹杰供图

  叶春及,字化甫,号石洞,少年早慧,于嘉靖三十一年中解元,时年仅21岁,粤省震动。其孝敬父母,“居母丧,则已举于乡,飦粥庐墓,拾野芋以接馁”。乡人当时称之为“叶圣人”。

  叶春及以解元登科,进士却屡试不第,最后以举人入仕途。任职期间,他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政绩斐然,堪为州县之吏的典范,考核之时“治绩为天下第一”。明清两朝,叶春及一直被奉为廉政、能政、勤政的典型,与海瑞齐名。

  叶春及在壮年时代逃离官场,隐居于罗浮山脚下的石洞书院,传道授业,精研方志编撰,留下大量著作,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广东士子。逝世后,他庙食香火,供奉于惠州西湖之畔。


《逃庵记》明代摩崖石刻保存较好 何启文供图

  纯良子弟 乡试解元

  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年),岁在壬辰,暮春四月,草长莺飞。在重修之后富丽雄伟的惠州府城万石坊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他就是叶春及。

  叶家由商入儒,经商时诚信仁义,被称为“叶不量”,到叶春及父辈这一代,其父已成为惠州有名的社学儒师。在万石坊,叶春及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成年之后曾写文章深情地回忆道:“当是时,里多黄发,百姓康宁,衣食滋殖,园袂曲衿,鞶厉綦履,交错于道。先大人命孺子春及偕诸兄歌《鹿鸣》,雍雍济济,可谓和乐者乎,此一时也。”玩伴众多,衣食无忧,市井繁华,叶春及长于其中,在父亲的带领下,和诸位兄长一起在万石馆中高声吟咏《诗经·鹿鸣》,十分美好。

  到了其十七岁时,叶春及最敬爱的父亲因病去世,他十分悲痛,恪守礼仪守孝三年。随后的壬午乡试,时年21岁的叶春及离开家乡应考,才是初秋,艳阳高照,满城的桂花树还未结出花苞。乡试放榜时,已是秋末冬初,岭南温暖和煦,处处桂花飘香,乡试的榜单也被雅称为“桂榜”。当看到榜单时,叶春及心中不由得一惊,在长长的榜单中,他这位“岭东鄙人”居然高居榜首,成为“解元”。

  让人想不到的是,此后数十年,叶春及却困顿科场,“桂榜”第一,“杏榜”(会试)却始终名落孙山。然而,长期的落第与苦读,也让叶春及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先后拜谢宪、罗洪先等为师,学习《易经》、方志、实学、心学。阴差阳错之间,叶春及走向了仕途,由闽清教谕起步,奋发有为,不怕得罪人,积极修复学宫,制定制度,使得闽清学风大振。


《惠安政书》 曹杰供图

  硬颈知县 治著惠安

  隆庆四年,在闽清政绩卓著的叶春及被提拔为惠安知县。当地父老欢呼雀跃,里长率领众人,冒着酷暑,在数百里外迎接,几乎快到了闽清。

  初到惠安,叶春及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县署贴出《偿舆马价》文,即以个人的名义,支付自闽清到惠安上任一路上的费用,然后才正式履任。为更多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他发布了《咨访》文,以平等对话的姿态和民众交流。

  在清代诗家朱彝尊的《明诗综》中,讲述了叶春及在任职惠安县令期间发生的一个小故事:“有绣衣按郡,骑从过盛,将止宿焉,絅斋前曰:日未旰,惠安小县,岂容驻节乎!强之去。强项甚矣!”当时朝廷的钦差特使,率领众多随从,路过惠安,将要在这里休息,这本来是结交核心人物的一个好机会,但是叶春及为了减少惠安百姓的接待负担,却上前告诉特使,现在天还没黑,惠安又是小县,无法让其在这里停驻,“强之去”,硬是将其赶出惠安。对于叶春及的做法,连朱彝尊也不禁感慨“强项甚矣”,正因如此,叶春及也被称为“硬颈知县”。

  叶春及不媚于上,也不欺于下。在惠安任职知县时,他曾说道:“盖已脱身而仕,烦民耕稼以畜妻子,务竭力以报百姓于万一:利必兴,害必去,柔不茹,刚不吐;贪暴之人过取民一钱者以身争之。”既然已经进入仕途,那就是靠着百姓耕作以养育妻子,务必竭尽全力报答百姓,要为百姓趋利避害,锄强扶弱。如果有贪婪暴虐之人侵犯百姓的利益,那我们必须与之斗争。


博物馆仅存一块残缺的清初修建时的“五先生祠”石匾 李海婵 摄

  叶春及说到做到,不仅禁止官员肥私贪墨,侵犯百姓,自己也是“谨身不贪,躬先节俭,以事趋府,持百钱,宿僧舍,数日尚余归。拒贿反贪,无畏强权,民有诉赋不平,辄弓境内田均之,以是忤权贵。”平时外出公干,住在僧舍之中,节省支出;境内田地出现纷争,他都要亲自去丈量,即便是得罪权贵也在所不惜。同时,事必躬亲,他由此对惠安的山川地理、人文典故十分熟悉,为后来撰写被称为“史上第一部县长施政笔记”的《惠安政书》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经过叶春及的三年治理,原来萧条的边陲小县惠安变得日渐繁华,城中道路遍布树荫,秩序井然。大家对这位来自岭南的知县颇为感激,“爱之若慈父”,还将他的政绩编成童谣,四处传唱“叶君为政,惟饮吾水;设施不烦,五风十雨”。在历次考评中,叶春及“治绩为当时第一”。当他被提拔为宾州知州时,惠安民众“数百辈提携招挽,走千里,遮使者,赴阙下乞留”。

  在勤于政事之余,叶春及还创作了《惠安政书》这部别开生面的志书,将图例和比例尺引入到绘图之中,记载了惠安的山水、人文、赋税、物产、城邑等,为后人了解明代县域政治和历史提供了充足的资料。


叶春及《石洞集》 杨春来供图

  讲学罗浮 名壮西湖

  平时繁重的公务和《惠安政书》的撰写工作,严重透支了叶春及的健康。他多次向朝廷表达致仕归乡的愿望,在《再致仕》中言辞恳切地写道:“故至今年病劳血气衰精神损须发落,自分填于沟壑必矣,岂意得见新命之荣哉。”

  直到明代万历三年八月,两院才准许叶春及从惠安回籍候命。收到这个命令,叶春及十分欣喜。一路轻车简从,边走边领略岭东名胜。当年十二月,他顺利返抵惠州。西湖澹澹,东江汤汤,罗浮不远,古城依旧。看到阔别已久的亲人朋友,叶春及多年来一直紧绷的心情,得到了舒展。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万历三年,正月伊始,44岁的叶春及不得不再次启程,赴广西宾州上任。好友们依依不舍,一路相送到石门,到了陆路的尽头,不得不分离了。

  一路舟车劳顿,加之沉重的心理负担,叶春及旧病复发,到宾州界时已虚弱到难以支撑。身体的病痛、强烈的乡思,未知的前途,让这位坚毅的中年人备感痛苦。最终,他写了《谢病书》后,不等回复,就自行上缴文书回籍。这引起了两广长官的不满,他们以逃官之罪予以弹劾。最终,叶春及被削籍为民,回归罗浮山。

 
《石洞集》被收录进《四库全书》 曹杰供图

  罗浮石洞,曾是叶春及和侄儿叶梦熊一起读书的地方,回到这里,他倍感轻松。在此期间,他常游走于粤东及广佛地区,讲学收徒,编撰方志,受到文化名流的推崇与效法,尤其对提振学风,大有裨益。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指出:“是时湛甘泉(若水)治朱明,方西樵(献夫)治金牛,其后黄泰泉(佐)治泰霞,庞弼唐(嵩)治黄龙,叶絅斋(春及)治石洞,于时讲学之盛,海内莫有过于罗浮者。”即便如此,叶春及也不忘他“削籍为民”的身份,每次必按照规定赴署衙从事赋役。

  在罗浮石洞书院,叶春及“居二十许年”。但是他盛名在外,当时的“贤公卿、名大夫交剡荐公”,包括当时的内阁首辅赵志皋都力荐其出仕。最终叶春及年过花甲,再次出山,鞠躬尽瘁,卒于任上。因为才学卓越、人品贵重,叶春及又与李学一、叶萼、叶梦熊、杨起元仕同时,居同里,同以文章道德功业见重于时,邑人尊称为“湖上五先生”,在惠州西湖之畔庙食香火数百年,激励南粤士子。

  明代中晚期的官场,已是“官怠而不勤,吏奸而俟贿”,但是叶春及如同一股清流,傲然独立。时人认为叶春及有海瑞的刚直骨鲠,但比后者更加融通畅达。《四库全书》总编撰官纪晓岚在评价叶春及文集《石洞集》时曾说道:“所作政书,井然有条。文章差近平直,而亦明畅。”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至今依然能感受到他的人格光辉。

  虽然叶春及在功名禄位上远不及他的侄儿叶梦熊,但是在著述上,他在数千年的惠州文人之中,堪为翘楚。仅十八卷本《石洞集》便有二十四万多字,此外他还编撰了《顺德志》《永安志》《肇庆志》《惠安政书》等多部志书,以及未完成的《博罗县志》等,著作不下百万字。在《石洞集》中,叶春及展示了善于创新、心忧天下的士子襟怀,也描绘了过嘉靖一朝之后,当时明代急转直下的社会形势,为当下研究明代中晚期社会经济提供了重要历史资料。

  怀着当年上《应诏书》时的初心,叶春及用一生的所作所为,展示了岭南士子光辉的人格,虽然论官秩,他并没有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他却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岭南之魂,丰富着岭南之魂,为后来者树立了标杆。


叶春及创新使用计里画方(即网格绘图)法绘制县域地图,在当时领全国风气之先 曹杰供图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制图/杜卉  

  文/曹彬彬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