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自动理财产品陆续下架 利于投资者自主决策

  曾被多家银行争相推出的自动理财服务已有银行选择停止。近日,包括中国农业银行、光大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相继宣布停止部分产品的自动理财服务,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是考虑到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会一成不变,在“买者自负、卖者尽责”的资管大环境下,对具备一次性签约、自动扣款等特性的自动理财服务作出优化调整,便利投资者的同时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

多家银行叫停自动理财服务。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曾是香饽饽 如今被叫停

  日前,农业银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根据《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监管规定,该行于2022年5月30日起,停止“金钥匙·安心快线”天天利滚利第2期开放式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自动理财服务,该产品申购、赎回等服务不受影响,仍可正常办理。

  记者咨询该行客服人员得知,该行自动理财服务目前仅关联了该款产品,停止后该行暂时不再提供自动理财服务,但后续自动理财服务是否会关联其他产品还不确定。该款产品停止自动理财服务后,客户可以手动对其进行申购、赎回操作。记者登录该行APP发现,目前自动理财已无法进行签约。

  自动理财服务是指客户通过与银行一次性签约,即可自动定期购买指定理财或基金产品。客户在自主设定账户留存金额后,账户余额高出留存金额的部分若达到指定理财产品的申购金额,系统就会自动进行申购。由于自动理财申赎灵活,收益又比一般活期存款利率高,受到了部分投资者的青睐,此前多家国有大行、股份行争相推出具备自动理财服务功能的产品。

  除农行以外,多家银行的自动理财产品都已下架或调整。如工商银行的自动理财服务挂钩的是“利添利”产品,据悉,该产品是将活期存款与低风险基金相联接,产品收益率与投资者开通服务时选择的基金品种有关。该产品开始于2006年,如今已无法购买。

  股份行中,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活期宝”也属于类似服务。据介绍,该产品属于现金管理类短期理财产品,客户签约该产品后,如不自动解约,则系统每日根据协议办理购买,2020年,该产品已停止服务。

  不过停止服务的自动理财业务多为挂钩的现金管理类、固收类等银行理财产品,建设银行、邮政银行、交通银行等银行挂钩货币基金类、存款类产品的自动理财服务仍可签约。如交通银行的“快溢通”、中信银行的“薪金煲”、兴业银行的“钱大掌柜”、建设银行的通知存款一户通业务及光大银行的定存宝(周周存)业务等。

  利于投资者自主决策

  为什么原本受追捧的自动理财产品会陆续下架?记者了解到,银行理财市场主要有两类风险评级:一是对理财产品进行评级,另一类是对投资者进行评级。投资者购买理财时需进行风险评估,评估结果有效期为1年,失效后购买理财产品需要再次重新评估。

  “银行此前推出自动理财服务是为了给投资者提供更好的理财服务,增强客户黏性,这笔钱本来是放在银行的活期存款账户,方便客户随时取用,所以自动理财服务针对的也是日开式理财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既能拿到比活期存款利率更高的理财收益率,又能满足随时赎回的流动性需求。”融360数字科技研究院分析师刘银平表示,现在理财产品已经进入全面净值化阶段,投资者不管购买什么理财产品,都需要事先了解产品的风险特征,不能盲目买入,因此自动理财服务已经不适合打破刚性兑付环境下的净值型理财产品。

  在资深金融政策监管专家周毅钦看来,开放式、封闭式理财产品应该明确划分,不能由机构主观添加自动续期功能,申购赎回应该由客户自主决策。“系统默认继续投资,但时间一长客户就容易忘记已开通过相关服务,容易造成被动选择的局面,尤其是在打破刚兑后,若理财产品出现亏损,给客户造成损失,就容易产生纠纷。”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也表示,按照资管新规及相关规则要求,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前必须接受风险评估,机构应依据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推荐相应风险等级的产品。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承受水平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自动理财服务的自动申购、自动扣款、自动投资等功能无法保证投资者能定期接受风险评估,与监管精神存在背离。反过来看,投资者也应当主动获知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底层资产以及净值变化情况,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产品进行投资,自动理财服务显然也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总的来说,根据“资管新规”规定,金融机构应当加强投资者教育,不断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向投资者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

告别低迷银行理财“回血”

  3月份时,以稳健著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大幅回撤,不少产品出现了亏损,让一些投资者开始怀疑这类产品的投资价值。近段时间,市面多款银行理财产品一改3月份的“破净”颓势,普遍年化收益率超过4.5%,在5月份交出了一份表现亮眼的收益成绩单,银行理财产品“长线扛打”的特点也显现了出来。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好转了

  “我去年底买了某银行一款定期开放的理财产品,今年2月份开始,发现收益一直在减少,我当时还担心再这样下去,本金都有可能会出现亏损。不过最近发现收益又多起来了,看来情况在好转。”投资者陈女士一度想赎回所有的理财产品。不过,现在她已经没有这个想法了,因为最近3个月,她持有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超过4%,跟她的预期相差不远。

  二季度以来,不少理财产品净值走出V形反弹,尤其进入5月以来,银行理财市场突然“飙涨”,近一月年化收益率在4%以上,有国有大行的多只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超过10%,最高接近22%。

  这不禁让人想到3月的“破净”潮。彼时,市场震荡加剧,银行理财产品净值遭受影响,高峰时,逾2000只理财产品净值跌破1。后来,随着市场行情调整、理财子公司出手自购,银行理财产品一改跌势,开始逐渐好转,“破净”数量也有所减少。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5月23日,市场20755只存续期间的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型)中,破净产品占比从3月24日的8.71%转为4.75%。

  投资理财产品眼光要放远

  “整体来说,银行在设计一款理财产品时,给出的业绩比较基准是有较大的参考意义的。”某国有银行理财师说,虽然在某些时间里,实际收益跟预期收益会发生一些背离,但长线来看,基本是吻合的。

  对于此次净值回升,有从业人士表示,近段时间,流动性较为充沛,大家集中买债,债券价格上涨,利率就下行,原来买的债券就积累了资本利得。不过,对于后期银行理财产品能否持续收益高涨的态势,多数业内人士保持较谨慎态度。

  “银行理财产品这次收益变化,证明投资理财不能仅关注短期收益。”上述银行人士说,今年一季度净值型产品的收益回撤,甚至部分产品出现亏损,是一堂非常好的风险教育课;而目前的净值回归,则告诉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产品的短期波动是正常的,投资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要把视线放远一些,如一些期限长达3年的理财产品,中间也会给出开放期,但投资者既然选择了3年期的产品,就不要太看重每天的净值波动,也不要动辄选择赎回,把长线投资的产品当做波段操作,否则很可能会出现“踏空”的现象:买在高位而卖在了低位。

  业内人士提醒,理财市场回暖,投资者关注度增加,但投资一定要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切勿盲目入手。如保守型、稳健型的投资者适合购买PR1或PR2级、固收类产品,同时要查看同系列产品的历史净值波动是否平稳;追求更高投资收益的投资者可以关注PR3级及以上、混合类或权益类、配置权益类资产的理财产品,但同时也要承担更高的风险,能接受产品净值可能波动过大甚至本金亏损的情况。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