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大国工匠”!中建钢构白新涛攻克多个技术难题

  近日,在位于惠阳区平潭镇的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钢构)生产车间内,该公司智能制造焊培中心主任白新涛和研发团队一起,把多年来积攒的实践经验数据化,向研发四轴焊接机器人发起冲击,以提升整体焊接质量。

  焊花飞溅铸匠心。20多年来,“钢铁裁缝”白新涛坚持做好一项技术活,从一名基层焊工成长为首席焊接技师,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成功向钢结构智能制造技术研发转型,用精湛的技艺和执着的坚守诠释着工匠精神。

白新涛(右)在生产车间作业。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扎根一线20多年钻研焊接工艺

  “做梦也没想到,咱产业工人也能当经理。”虽然来广东工作生活多年,白新涛还带着浓郁的乡音。

  22年前,23岁的白新涛怀揣着中专毕业文凭,从老家河南洛阳来到深圳打工,入职中建钢构,从最基础的电焊工做起。他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攒够钱买一台手扶拖拉机帮扶家里。

  “那时候特别认真,每件活都要做得跟有十几年工龄的老师傅一样好。”白新涛说,2年后,他因为优异的表现被提拔为班组长。此后,一路成长为工段段长、焊培中心主任。期间,随着2010年公司厂房从深圳搬至惠阳平潭,白新涛也从深圳来到惠州工作生活。

  多年来,白新涛扎扎实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之余努力学习各类焊接知识,钻研各种焊接工艺。在他的精心管理下,焊接工段焊缝一次探伤合格率始终在98.5%以上,超过90%的行业标准和98%的企业标准,相继完成30多项技术改造创新项目;从未出现过质量不达标和重大工伤事故。

  在注重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的同时,白新涛致力于技术创新与设备工艺改造,创造性地攻克多个技术难题。据统计,白新涛完成的设备改造、工装优化、材料节支降耗等技术革新项目已达30余项,每年为公司节约直接生产成本600余万元。在不断地攻克难题和总结提升中,白新涛的焊接技术得到了业界认可。他多次代表公司参与焊接比赛,个人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农民工”“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第九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优秀焊工”“惠州市首席技师”“惠州市金牌工人”等荣誉。

  参建多个重大项目显担当

  “焊接这个行业发展挺快的。”白新涛说,现在建楼房,钢板的标准越来越高,焊接难度越来越大,这对技术工人的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

  作为技术骨干,白新涛参与过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大疆总部新大楼、广州白云机场、香港机场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建设,部分项目建筑已经成为钢结构超高层、大跨度和复杂空间领域的标志性建筑。

  疫情期间,白新涛参建了深圳三院应急院区、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公司接到援建任务后,白新涛主动请缨参建。建设深圳三院应急院区过程中,白新涛和同事们争分夺秒,圆满完成任务。

  参建中央援港应急医院项目,白新涛和2万余名建设者奋战51天,在荒滩建起“生命之舟”。白新涛主要负责项目各工区与制造厂的沟通协调。“有段时间连续下雨,工地到处是泥泞,道路坑坑洼洼,一脚插进泥土里就拔出不来,穿着雨鞋在工地上每走一步都很困难。”为了能够确保每天的构件分配到位,不影响整体工程进度,白新涛冒雨在工地上观察路面情况,发现并收集掉落的构件,及时送回相应区域。“再辛苦也要坚持!大家看到工程一步步顺利完成,觉得很欣慰、很值得。”

  推动传统工艺向智能制造转变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业、制造业发展突飞猛进,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通过政府与职业院校的合作项目,白新涛在多年前取得了大专学历,现在正攻读在职本科。

  中建钢构相关负责人介绍,钢结构智能制造是钢结构制造由传统模式向“智造”模式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中建钢构建有全国首条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制造技术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白新涛和团队正在探索将实践和理论深度融合,推动传统工艺向智能制造的转变。

  从建设初期,白新涛就参与相关技术研发,并牵头负责完善机器人横焊数据库,通过对设备参数和工艺实操的总结,确定基本焊接规律,目前已经进入改进验收阶段。

  白新涛表示,将钢结构焊接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益,实现大批量和重复性焊接的智能化、流程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升自身技能。”白新涛说,他将不断学习新知识,增强新技能,和团队奋战在钢结构焊接的第一线,展现“大国工匠”的责任担当。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姜超然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