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东江民俗文物馆举办的首届惠州民间传统技艺“周”体验活动,邀请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花甲之年的刘雅晶展演惠州剪纸技艺。展演中,刘雅晶不画线不打搞,采用传统的一把剪刀一张纸,以剪纸特定语言和符号,表现了惠州特色文化和自然风物。
刘雅晶在展示剪纸技艺。
惠州特色的剪纸文化
在展演中,刘雅晶右手稳持剪刀,一开一合,左手不停转动彩色纸张,一个个精美图案展现观众面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惠州民间文化和技艺,并加入到传承的队伍”,她凭记忆剪出了“惠州古民居”“客家凉帽”“香包”等图案。这些惠州元素的民俗风情在城市化的今天已经少见,成为本次剪纸展演的主要内容。
刘雅晶凭记忆剪出的“客家凉帽”剪纸作品。
惠州剪纸在2013年入选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吸收了国画和版画的表现手法,设计疏密有致,刀工细致入微,画面丰富饱满,体现了南派剪纸的柔美清秀、图案精巧。
刘雅晶的剪纸作品。
刘雅晶介绍,惠州剪纸存在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她小时候经常看见大人用一把剪刀剪出种种图案,作为门梁、门楣的装饰,也用于拜祭神灵。惠州剪纸较早在刘雅晶的心灵埋下了种子,待到2004年退休,她开始系统学习惠州剪纸技艺,进入惠州画坊跟着剪纸老匠人学习。“一开始想给退休生活一个消遣,后来慢慢意识到要传承惠州剪纸技艺和文化的担子”。
模块化教学,通俗易懂
“与绘画式的剪纸不同,这一种纯手工的剪纸技艺以剪为主。只需要掌握剪纸的符号,老人小孩一学就会。”刘雅晶给大家演示了小老鼠图案的制作,仅仅需要掌握“逗号形”、“柳条形”“胡须形”“滴水形”“锯齿形”等几种模块化符号。通过数种剪纸符号的组合,即可随意搭配意想中的形象,不需要任何美术功底,通俗易学。
刘雅晶的剪纸作品。
这些年来,刘雅晶致力于剪纸技艺的推广和教学,在麦地成立了工作室,也在文化馆和学校进行教学培训。在剪纸教学中,她摸索出一套易记的教学口诀:先难后易,先小后大,先里后外,先上后外,先左后右,先明后暗,先阳后阴。她的剪纸教学以适合老人小孩为目标,逐步形成了一套剪纸的顺口溜,“圆如明月,尖如麦芒,方如瓷砖,细如胡须,弯如柳条,缺如锯齿。”
为了吸引更多孩子加入,她剪纸的图案结合了孩子的特点,体现现代的生活气息。本次展演有很多不同形状的“奥特曼”图案,“有个小观众希望我送一个‘奥特曼’剪纸,当时我还特地上网搜,照着超人的图片再剪出来”。在刘雅晶的努力下,现在惠州剪纸在小学开设了不少课堂,“既让孩子提高了观察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文 惠报全媒体记者侯县军 见习记者 曾镜明
图/视频 惠报全媒体记者朱金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