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地发文
提倡“把佩戴口罩当成一种义务”
呼吁“全民戴口罩”
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防线,
可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
口罩不仅可以防止病人喷射飞沫,
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
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
防止佩戴者吸入。
实验显示,
在与阳性感染者接触时,
双方不戴口罩的感染几率
达到90%;
当双方均佩戴口罩
且保持一定距离
感染率几乎为0。
温馨提醒
戴口罩仍然是最重要、最有效的
防控措施之一,
请市民在日常工作生活中
要科学规范佩戴口罩,
坚持做好个人防护,
从而有效阻断新冠病毒传播。
常见的口罩有以下几种:
1、普通棉布口罩。过滤效率最低,通过棉布层层阻隔发挥过滤作用,适用于寒冷的冬天保暖而戴。
2、一次性口罩。无纺布为主要材质,过滤效率稍高。一次性口罩可防飞絮花粉,对于较大的颗粒、粉尘效果较好,适用于过敏性鼻炎患者。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适用于感冒发烧患者。其具有防喷溅功能,可以阻挡空气中飘浮的呼吸道病人的气溶胶。
3、防护口罩。过滤效果最高,但舒适性较低。N95包括KP95、KN95和医用防护等类型。N95口罩是专业防护型口罩,质地很厚,但长期佩戴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因缺氧而感到头晕,对于心血管疾病等患者更要谨慎选择。
普通医用外科口罩不如N95、KN95口罩的密闭性强、防护性好。因此当我们去风险等级更高的地方,比如说医院、空气流通欠佳的地下商超、娱乐场所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时候,建议佩戴防护级别更高的N95和KN95口罩。
什么时候需要戴口罩?
据研究表明,新冠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戴口罩不仅可以降低飞沫量,也可以防止自己无意中接触或吸入他人的飞沫,从而有效地遏制病毒的传播与扩散。因此,科学规范佩戴口罩是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最重要、最有效措施之一。
哪些场所和情形应佩戴口罩?
1.处于商场、超市、电影院、会场、展馆、机场、码头和酒店公用区域等室内人员密集场所时;
2.乘坐厢式电梯和飞机、火车、轮船、长途车、地铁、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时;
3.处于人员密集的露天广场、剧场、公园等室外场所时;
4.医院就诊、陪护时,接受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登记行程信息等健康检查时;
5.出现鼻咽不适、咳嗽、打喷嚏和发热等症状时;
6.在餐厅、食堂处于非进食状态时。
怎么正确佩戴口罩?
1.确保口罩盖住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实;
2.口罩出现脏污、变形、损坏、异味时需及时更换,每个口罩推荐更换时间为4小时;
3.在跨地区公共交通工具上,或医院等环境使用过的口罩不建议重复使用;
4.需重复使用的口罩在不使用时宜悬挂于清洁、干燥、通风处;
5.戴口罩期间如出现憋闷、气短等不适,应立即前往空旷通风处摘除口罩;
6.外出要携带备用口罩,存放在原包装袋或干净的存放袋中,避免挤压变形,废弃口罩归为其他垃圾处理。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请大家自觉配合做好各项防疫举措,
同时继续履行个人防控责任,
做好戴口罩、勤洗手、
多通风、少聚集、
保持社交距离等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