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工作优秀小区和分类达人在身边!

  小径湾花园听海轩 软硬两手抓做好垃圾分类

  崭新漂亮的垃圾分类宣传牌、生动有趣的投放示意图、色彩明艳的分类桶……在大亚湾小径湾花园听海轩,垃圾分类宣传处处可见,营造出浓厚氛围,激发居民参与度。

  近一年来,小径湾花园听海轩积极响应号召,在垃圾分类工作中充分发挥管理优势,主动作为,提升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

  作为小径湾花园听海轩项目物业服务公司——华润万象生活物业深圳公司高度重视垃圾分类工作,在行动之初,便研究制定垃圾分类的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及监督管理责任。而后又根据小区实际情况设定实施、收集、转运工作模式,完善监督管理机制。同时,还制定了自查自纠管理机制,对垃圾分类整体工作监督管理、考核评分,逐步提升。

  “我们制定了第三方保洁管理制度及督导员管理职责。”华润万象生活物业深圳公司粤东片区负责人梁量表示,要引导业主参与垃圾分类,首先小区物业要牵头做好基础工作,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确保整个垃圾分类运营流程有条不紊。

  专业、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小区垃圾分类高效运作的基础,但垃圾分类工作要推行,业主的参与是关键。为了提高业主环保意识,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良好氛围,小径湾花园“软硬两手抓”。在硬件方面,从最初的分类垃圾桶添置,到垃圾分类示范点建设和垃圾分类宣传牌制作安装,小区里垃圾分类元素慢慢增多,业主从小区进门开始,归家之路上遍布图文并茂的科普宣传。在软件方面,小区组织相关垃圾分类活动,比如每月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垃圾分类培训、联合管家入户宣传、开展有奖问答等趣味十足的科普宣教活动。

  随着小区垃圾分类宣传不断增多,分类投放指引日益清晰,业主分类放垃圾变得愈发方便,参与度也越来越高。梁量表示,通过科学管理和认真宣传,听海轩居民对垃圾分类知晓率、总体参与率以及准确率都比较高,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

  海德花园 寓教于乐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

  “奶奶,纸巾要放到‘其他垃圾’这个桶里,对吗?”日前,记者走进大亚湾海德花园社区,在崭新、漂亮的垃圾分类投放亭前,一位小朋友正用稚嫩的童声向长辈请教垃圾分类的问题。

  近两年来,海德花园响应政府倡导垃圾分类的号召,积极动员,深入宣传,让垃圾分类观念深入人心。小区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三岁孩童,垃圾分类蔚然成风。由于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海德花园小区总是保持整洁有序、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如今,更被评为“惠州市2022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成为众多社区争相“取经”的垃圾分类模范生。

  海德花园取得这样亮眼的成绩,离不开业主的支持与配合,也得益于小区物业——碧桂园生活服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大亚湾分公司的苦心经营,多措并举推动垃圾分类融入业主日常生活,让“新风尚”变成“新常态”。

  垃圾分类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广泛性、复杂性、艰巨性特点的系统工作。海德花园积极对垃圾桶、宣传栏等进行改造,从基础设施上完善垃圾分类。社区内每栋楼下均设置垃圾分类亭,配置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并在上面标注收集的垃圾类型,再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对每一类垃圾进行分类打包转运。在各个垃圾分类亭的醒目位置,还张贴着垃圾分类宣传文案、垃圾分类责任制度和相应的责任人,以督促垃圾分类工作的落地。

  与此同时,物业公司对员工进行垃圾分类培训考核。每月对员工进行垃圾分类培训,并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栏、业主群、朋友圈开展对住户的垃圾分类宣传,并结合便民服务,为小区业主派发宣传海报、单页,提高业主对垃圾分类知识的认知。

  “鉴于小区老人和小孩比较多,我们经常开展一些小活动,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大家知晓垃圾分类的好处。”海德花园小区物业负责人李新新表示,通过每月的宣传及垃圾分类活动,小区居民对垃圾分类的知晓率、参与率、准确率均基本稳定在90%以上。

  王娟恒 曾晓华 开展分类溯源为海洋减负

  大亚湾区海岸线曲折绵延,沿线布满了礁石及滩涂沙滩。近几年,在各大美丽沙滩上,经常有一对年约七旬的夫妇拾捡海洋垃圾,继而进行数据采样、分类分析,为垃圾“溯源”。

  他们是“惠州垃圾分类达人”王娟恒、曾晓华夫妇,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大亚湾蓝色海湾公益协会(前身为环大亚湾海洋环保志愿服务队伍)的志愿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曾叔”“王姨”。

  王娟恒退休前在环保部门从事了30多年的环保工作,是高级工程师。2015年,一个偶然机会她加入环大亚湾海洋环保志愿服务队伍,并指导服务队开展专业的海洋环保志愿活动。从此,她成了环保志愿服务忠实践行者。受老伴影响,曾晓华也加入该服务队。

  “我们投身垃圾分类行动大概是在2017年。当时,广东大亚湾水产资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一位负责人打算发起海洋垃圾分类行动,因而找到我。”王娟恒说,借此契机,她向服务队提议,改变过往“大众净滩”活动清理沙滩垃圾简单做法,对每次清理的海洋垃圾进行数据采样、分类分析,然后妥善处理。

  王娟恒很“较真”,完全是以科研的态度对待这一项目,她要求每个数据都要精确。正是因为她的严格要求,在大亚湾区进行的“海洋垃圾分类行动”既专业又规范。

  “做好分类,我们便可以‘溯源’,从源头上减少海洋垃圾的数量,就有助于降低海洋垃圾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助于生态环境的循环。”王娟恒表示,建立海洋垃圾监测点,进行海洋垃圾分类工作,对于保护海洋意义重大。

  如今,在王姨和曾叔的带动下,大亚湾区蓝色海湾公益协会里,门店老板成了“民间河长”,家庭妇女经过培训做起了垃圾分类讲师,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海洋环保科普教育……

  他们说,垃圾分类涉及生活设施的投入、生活理念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他们积极跟随协会的脚步,走进社区,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向居民传递保护环境理念,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希望以此唤起更多人的环保意识,参与到垃圾分类当中。

  曾彩虹 用真诚和热情感染带动身边人

  “易拉罐、过期的报纸和塑料瓶子等均可回收,要放进可回收物桶……”在每场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中,来自澳头街道红树林社区翠堤尚园的曾彩虹都会耐心地给大小朋友讲解垃圾分类的好处,并引导大家如何分类。

  80后曾彩虹是红树林社区家喻户晓的一名志愿者,同时也被居民们称为“分类达人”。她不仅热心参与社区各项志愿服务,团结友善居民,还在社区推行的垃圾分类中起到带头作用,积极参加社区的各类垃圾分类活动,并自告奋勇成为一名垃圾分类志愿巡查劝导员。

  垃圾分类可以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带来诸多好处。但相对于“一锅端”的扔垃圾方式,分类投放要多一些步骤与注意事项,让大家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居民参与进来,并非易事。

  鉴于红树林社区中老年人口多,接受能力弱,曾彩虹用真诚劝导社区老人,上门宣传垃圾分类。平日里,她也经常到老人家中探访,用真诚和热情感染身边的人,让不理解垃圾分类的老人慢慢变得接受。

  与此同时,曾彩虹积极参与社区开展的各类垃圾分类科普宣教活动。在一场又一场的垃圾分类志愿活动中,她与其他志愿者一起向参与活动的居民发放垃圾分类指引手册,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在活动中设置游戏闯关问答、以物易物、选取最佳人气摊主等方式,他们的宣教活动吸引了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关注,让大家在活动中了解到更多垃圾分类知识,提升分类意识和能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垃圾分类不是靠制度就能一夜之间实现的,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垃圾分类投放的好习惯。

  “我们要树立环保意识,提倡光盘运动,减少餐厨垃圾……努力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家庭氛围,为社区家园的美好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曾彩虹表示,垃圾分类需要人人参与,而人人参与的前提是对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只有足够的了解才能清楚如何精准投放。希望大家一起努力,让垃圾分类走进社区,走进家家户户,共同建立绿色地球家园。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邬玉婷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