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儒陈鹏飞谪居惠州:老病交加重视文教

  原标题:

  一代名儒陈鹏飞谪居惠州:

  开坛教学影响深远

  子孙后代人才辈出

  【编者按】

  一代名儒陈鹏飞,出身于世代书香之家,学识渊博,与苏轼、张子韶一起被誉为“注经三杰”,深受重用,堪称南宋“帝师”,后被贬惠州,历尽坎坷。在惠州,他开坛讲学。惠州历史上第一个省元张宋卿、三朝宰相留正都曾投其门下。

  数百年来,陈鹏飞刚直不阿的品质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让人敬佩,他在惠州开创办学教育先河,为文化教育做出巨大贡献。其子孙后裔在惠州繁衍生息,人才辈出,助力社会发展;居住地铁炉湖,连片建筑古韵悠长,成为千年古城变迁的历史见证。(李海婵)  


铁炉湖明清传统民居成片,整体风格协调统一 林志华 摄

  陈鹏飞,字少南,号鸣翔,生于宋元丰元年(1078年),曾任礼部尚书郎,兼资政堂赞读,因忤逆奸相秦桧被贬逐惠州,在铁葫芦畔(现为“铁炉湖”)聚族而居。如今,铁炉湖街区的住户大多为陈鹏飞的后裔,历史文化底蕴厚重。

  官宦之家,身居高位不畏

  陈鹏飞出身于官宦之家。曾祖父陈升之于宋神宗熙宁二年与王安石共同掌管制置三司条例司,实行变法改革至熙宁五年,任宰相封秀国公,后因与王安石不合,坐贬相位退居福建建阳县。陈鹏飞父亲陈用,字知琉,带家人入住浙江温州府永嘉县。

  《钦定四库全书·万姓统谱》卷十八记载:“陈鹏飞,绍兴进士,其学不为章句所说,必本人修缉,诲而趋于深厚。两举于乡俱第一,登绍兴十二年进士授郢县主簿,后移浙西安抚司属官用。”绍兴时太学始适建,诏陈鹏飞为博士,发明理学,撰《陈博士书解》。不久,他受朝廷重用,为崇正殿说书,后任礼部尚书郎,兼资政堂赞读。

  同时,陈鹏飞又是一名注经大师。注解诗经,难在通其文义,还原经句。陈鹏飞在注经时刚直不阿,治学严谨,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对其注经推崇备至。在崇政殿为宋高宗说书解经时,陈鹏飞忤逆秦桧,于绍兴十九年(1149年)被贬谪惠州,徒步前往。


陈氏后人陈视斋(第二排左二)家族人才辈出 陈国勋供图

  寓惠期间,老病交加重视文教

  陈鹏飞被贬惠州,初居舍人巷(今桥西都市巷),筑室西湖,室前为园,有小亭,面对郎官湖,后迁至县城桥东铁炉湖聚族而居。此为惠州陈氏开基始祖。当年陈鹏飞感慨时事,无意官场,倾心注经,游戏翰墨,人得尺牍皆珍藏之。

  在他的传世诗作中,有两首反映其谪居惠州的生活状况。其一曰:“幕下谁人识杲之,微闻赞画向莲池。登楼不恨乡关远,拄笏只言山色奇。直道自能消鬼魅,高人何处不轩羲。它年坐上话铜狄,可是蓬莱清浅时。”

  其二曰:“阑干一幅鹅溪绢,中有五箴排小篆。古字今文认未了,火剂针俱瞑眩。平生卷轴有膏肓,首尾年来逾错乱。剩储药物走医门,掉头呕冷不下咽。一落泥头千丈强,谢君欲拯非手援。银钩小变科斗文,挂我床头星斗烂。退之处士阳冰手,驱逐羽气车轮转。光芒照耀肝胆醒,两眼频看泪如霰。门前恶草锄又生,我病七年行复玩。会须着意课儿童,日日床头诵千遍。”

  从中可以看出,陈鹏飞贬居惠州时,虽然老病交加,但时刻不忘对后代进行文化教育,“会须着意课儿童,日日床头诵千遍”。同时,陈鹏飞贬居惠州开坛讲学,对惠州的儒学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惠州历史上第一个省元张宋卿、三朝宰相留正都曾投其门下。此外,还有外地人负笈来惠,如:“黄补,字季全,号吾轩,莆田人。绍兴中,从父宦游惠州,得永嘉陈少南师友之。已而以其学教授于乡,及门者数百人,时林艾轩讲学城南,先生在城东,几与齐名。官至高要县尉。”

  据《楼川陈氏宗谱》记载,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陈鹏飞在惠州病逝,终年75岁。陈鹏飞逝世后,其后人迎其灵柩归金华屋楼银川,与夫人张氏合葬,亦是宋人叶适撰《礼部尚书郎陈鹏飞墓志》所载“葬欧浦之源”。又据楼川鼻祖鹏飞公三十五世孙济全撰《陈博士行状》称:“公流寓子嗣遂为惠州铁炉湖人,淳熙末留正始为开陈,召其子祚、礼为官,辞不赴;复召其孙济为福建宣议郎。淳熙、祥兴间,公孙为士者凡一十四人。”这是陈鹏飞贬居惠州时,坚持对子孙进行文化教育所取得的成果。留正入辅大政后为报师恩,遂为陈鹏飞子孙述说,召其为官。


陈氏宗祠 李海婵 摄

  聚族而居,明清建筑风貌

  历经数百年风雨,铁炉湖街依然保留着历史韵味。明清传统民居成片,整体风格协调统一,历史文化底蕴渗透到每一处屋檐墙角。

  陈鹏飞旧居是最古老一座建筑。站在“铁炉湖4号”的陈屋前,人们看到的是古老陈屋屋内的一条小巷。这条小巷可以通往院子、正房及门牌5号的东、西两座相连的两进三开间房屋。陈鹏飞旧居建于南宋时期,整座建筑的平面布局类似四合院,体现了北方民居的特色。与其后人建的房屋大不相同,较为少见:前者建筑高度比后者矮一米多,体现它受北方古民居建筑特点影响——北方风沙大,屋矮可减少风沙入屋,也不像南方民居那样多进多开间,以及天井两旁有对称式厢房分布。

  陈鹏飞是少有的将子孙后代留在惠州的宋代谪宦。在他逝世后,子孙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一大家族,在当地深深扎根。铁炉湖11号陈氏宗祠占地面积1250平方米,居住面积480平方米,最初为四合院建筑,中间为正屋,两边有厢房,方正、规矩。

  陈氏后人世代耕读传家,以祠堂为中心,依次向外扩散,建起了众多的民居。据陈氏东房族谱记载,陈鹏飞十世孙,道公、质公兄弟开始分为东西两房,以陈氏宗祠铁炉湖11号为界,东边10号为东房分祖祠,西边12号为西房分祖祠。推算道公质公兄弟出生年份在1440年左右,即明朝正统年间。可以考证为陈氏宗祠与分祖祠在明朝正统年间已经存在,在建筑布局上具备多进、多开向、左右均等紧密相连的特点。

  子孙后代不忘先祖,铭记家风。每逢春秋二祭,均有众多东、西两房分居各地的陈氏宗亲前来陈氏宗祠拜祭祖先。每年农历清明节和重阳节,为祭拜之期。要准备五果、五饼、五牲、纸宝蜡烛炮、茶酒等物,由族长带领子孙选出司仪一人进行拜祭,行三跪九拜之礼,奠帛化财,礼毕鸣炮,念陈氏惠州开基始祖陈鹏飞祭文:

  “陈门堂上始高曾祖妣考之神位曰,恭维祖德开先。南宋大宗伯礼部尚书兼崇政殿说书大学士。积累八百年,荣授卿贤名宦,继承二十八代,喜接孟氏睦邻。几历沧桑,屡遭动乱。额庆虹销雨霁,彩彻云衢,紫燕归来,预兆华堂易盛,承先启后,已占兰桂腾芳。谨择重阳吉日,为我先灵重光升座,从此祖德源流深远,宗枝叶绵长。谨竭徽,诚奉申垂鉴,灵共靡遥降之以福,尚飨。”


2014年,铁炉湖获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 李海婵 摄

  人才辈出,一门文武

  陈鹏飞在惠州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桥东铁炉湖陈屋、桥东黄家塘陈屋、桥西北门街陈屋,但多数已分散出去生活,或在市内或到外地居住。

  其中,最为显赫的当属铁炉湖10号。这是陈鹏飞二十四世孙陈视斋兄弟三人世代居住的祖屋,现代出过数位较有影响的人物。

  陈视斋是民国将军,在当地颇具名望。在1910年春,他考入广州警训班学习,毕业后回惠警局当警佐,并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3年先后任惠州警局巡官、警察所长等职务,后任临时惠州警备司令部参谋兼联防副主任。1928年起,他改仕从商,先后投资万余元在东安轮船公司、水东街大通药行、东兴代运行、横沥大利行等商号任股东,另投资承办屠捐、糖捐、禁烟等捐务。1953年积极参加公私立营,将惠新中董公桥店一间及原铁炉湖3号变卖清税,另将惠新中一间当铺献给当时的水上学校,横沥一间房屋献给当地政府,得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

  陈视斋的五儿子陈振基在抗战时投考了重庆中央警官学校第九期正科。1942年警校毕业后分配回广东工作,历任巡官、督察长、警所所长、广州警局黄沙分局副局长等职。1949年广州解放时起义,后一直担任中学教师,1983年退休。

  陈振基的妻子徐蕙苑更是一位巾帼英才,学生遍布惠阳地区的中小学校。1985年至1993年,她担任市民革主任委员、惠州市政协副主席,推动许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回国投资。1983年,她到北京出席民革中央第六次全体代表大会。

  陈视斋的第六子陈耀基1925年出生,考入广州中山大学学习,思想进步,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49年初,以大学生身份投身东江纵队。1955年,30岁的陈耀基被任命为从化县县长。他身挂驳壳枪,仅带一警卫员,经常跋山涉水,不分昼夜,不畏酷暑严寒,走遍全县每一个村落、乡镇,带领全县人民开展土地改革,清匪反霸,建立巩固各级乡镇政权。从化人民给陈耀基起绰号“穿山甲”,昵称“甲叔”,这是对他几十年革命生涯、工作作风和性格最中肯的评价。1970年,他被调到广州市农委任秘书长、党组书记。

  陈视斋的第十子陈德基则是一位国家级专家,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从事寄生虫病(主要是血吸虫病)防治、科研、培训和管理工作30多年,对山区血吸虫病流行病学、钉螺生态、防治对策等方面有较系统深入的研究,在国内外首先发现中草药提取物青蒿素抗血吸虫作用,首先证实菱形血吸虫在国内的存在,先后主持开展及完成十多项研究工作,有5项研究成果获云南省政府和大理州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奖,1993年被卫生部、水利部、农业部评为全国血防先进个人。

  文脉走访

  铁炉湖历史文化遗存丰富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在桥东市场旁,连片明清民居建筑群和谐地融入喧闹的市集,这就是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铁炉湖。这里文物古迹集中,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当地极具保护价值的古建筑。

  在铁炉湖街道两边,众多摊贩在摆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随处可闻人们的谈笑声,充满着生活气息。市集的嘈杂声掩盖不住铁炉湖的历史韵味,散步其中,人们能够看到,传统古民居集中成片,历史街巷格局完整,曾经粗壮的红砂岩门柱、大块头明代青砖、精美的廊檐雕花等,在岁月的侵蚀下,略显沧桑与老态,却也依然彰显着世家气韵。

  据悉,2014年,铁炉湖获评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东接原归善县衙(今惠州桥东),西及白鹤峰苏东坡故居,南起铁炉湖,北至滨江东路,总用地面积约2.2公顷。现存50米以上的传统街巷5条,总长700米,形成以铁炉湖、和平直街及和平横街为主,铁炉湖一巷和铁炉湖二巷等其他街巷为辅的传统街区格局。街区内还保存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一处市级文保单位明清古街,两处不可移动文物铁炉湖裘屋、小北门和十处历史建筑。

  铁炉湖周边还有白鹤峰、钓矶石等诸多“东坡印记”。专家建议,可将这些宝贵的文化和旅游资源串珠成链、一体打造,推出历史文化游径,不仅寄托惠州老百姓珍贵的记忆情感,还能展示惠州千年历史文化。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陈国勋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