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全域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原标题

惠州全域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纵深治理推动农村大变样

  打造诗意田园和现代都市交相辉映的惠州,农村必须美起来。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是市人大代表票决选出的2022年度十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强农村区域保洁、开展农村“厕所革命”提升行动、持续推进我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等,全域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常态化保洁让惠城乡村保持清清爽爽模样。

  农村区域保洁

  提升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水平

  2022年,惠州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不断健全农村区域清扫保洁管理制度,印发实施《关于农村环境卫生作业和管理工作指引(试行)》《惠州市环卫保洁电动车规范管理实施方案》,进一步完善了农村环卫管理制度。

  “建立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运营和管理情况评估检查工作机制,印发专门工作方案,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评估检查,确保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安全、稳定、环保运行。”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优化布局,该局指导各县区优化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布局,目前全市城乡生活垃圾转运站141座,农村垃圾收集点数量19534个,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运能力和水平,基本实现农村垃圾“日产日清”。在加强农村环境卫生质量监督检查上,我市建立常态化检查评估机制,通过多措并举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压实各县区属地管理责任,促进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惠州进一步完善农村清扫保洁工作补助机制,2022年度我市计划并完成各类生活垃圾终端设施建设项目10个,有效缓解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终端处理能力不足的问题,为推进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提供了设施保障。”市城乡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接下来将对照任务目标和问题短板,持续、精准发力,继续指导、督促各县区加强农村环卫管理工作,全面提升全市农村环境卫生质量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在创新农村环卫管理工作模式上,将结合新时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环境卫生新要求,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建立镇、村环卫一体化收运管护和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监督检查机制,实现农村环卫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常态化和精细化,全力提升农村环境卫生质量。

津头湖村小组示范性旅游厕所是惠城区“厕所革命”的一种尝试。

  农村“厕所革命”

  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和品质

  外观上融入当地渔家文化的特色、环保节能上采用先进的专利便器、污水处理及碳排放量相应减少……惠城区江南街道七联村津头湖村民小组具有历史悠久的东江渔家文化,位于小组内的旅游厕所是惠城区建设的第一个示范性旅游厕所。据悉,惠城区在推动“厕所革命”过程中,主动将旅游厕所建设与周边环境风格、当地文化相融合,结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打造。

  “按照国家、省有关农村厕所革命工作部署,我局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印发了《惠州市2022-2025年农村厕所革命工作方案》,并统筹协调教育、旅游等部门,合力推动农村学校、农村旅游景点公厕整改提升工作。”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全市25%行政村开展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列入了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之一,我市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工作,让农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按照上述工作方案,每年对25%行政村(涉农居委)开展厕所革命提升工作要求,2022年度全市共计划对291个行政村(涉农居委)整村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升,主要任务是结合农户意愿、实际需求、化粪池实际现状、资金投入等情况推进有关工作。截至12月16日,全市已累计完成农村户厕化粪池改造提升17402个,完成率100%;完成厕所尾水接污水管网1731个,完成率100%;完成按需新建设农村公厕25座,完成率100%。同时加强了农村厕所的管护,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活环境和品质。

  “为更好推动工作落实,我局将结合各类工作对各地推进厕所革命工作情况开展现场督促检查,并视情开展暗访工作,定期组织‘回头看’,及时发现问题、抓好整改、完善政策,切实提升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实效。”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我市结合农村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疫情防控等工作,通过村级微信群、农村“大喇叭”等广泛宣传使用卫生厕所的好处和不卫生习惯带来的隐患,开展文明如厕、科学无害化处理粪便、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等进村入户科普宣讲教育、发放农村厕所革命宣传册、倡议书等,不断提高村民清洁卫生意识,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支持整村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提升工作。

仲恺区陈江街道东江村东楼小组这个生态塘,原来是臭水塘,经过治理改造后水清景美。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一村一策”清单式精细化管理

  冬日,走进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东江村东楼村民小组,昔日的2个臭水塘变成了美丽的生态塘,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成为村中一景。

  “原先,塘内水体不流动,成了一潭死水,水面还时常漂浮着垃圾,一到夏天就散发臭气,村民苦不堪言。”市生态环境局仲恺分局(以下简称“仲恺分局”)局长张广深说,东楼村民小组是广东省古村落,村里常住人口2300多人,每天产生500吨生活污水,此前村里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横流,古村落村容村貌亟待提升。

  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今年初,仲恺区筹集140余万元,把村里的水塘改造成生态塘,利用自然微生物菌群和植物群综合净化水质,排放标准达到地表水V类,解决了水塘黑臭水体扰民问题。污水治理,让黑臭水塘变成生态塘,成为村民休闲赏景的好地方。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是难题,加上每个村存在地势、位置和硬件基础等方面的差别,要让农村污水得到有效的治理必须因地制宜,灵活采取多种多样的治理方式。仲恺分局会同区有关部门以及第三方技术团队力量,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节约集约、注重实效、运行简便的治理原则,通过“请上来”“走下去”的培训方式,指导各镇街因地制宜综合采取生态塘、纳入污水处理设施、纳入市政管网等3种治理方法,科学制定“一村一策”方案,精准高效推进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东楼村民小组的“水塘之变”,仲恺区的农村污水治理提质增效,是我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分类施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以水环境质量和农村人居环境“双改善”为目标,组织专业队伍逐一进行摸底排查,组建专项督导组“督”“导”并重,推动建立运维管护制度,制定印发了《惠州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动方案(2021-2025年)》,形成了“一村一策”清单式精细化管理,推出分区管控、排放标准差异化管理的工作方式,持续推动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向纵深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7%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效显著提升。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谭琳 刘建威 黄晓娜 通讯员李文青 惠环宣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