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惠州夏粮早稻生产成绩突出获省通报表扬

原标题:

  市人大常委会监督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成效明显

  我市夏粮早稻生产成绩突出获省通报表扬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是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生命线的重要举措。2022年,市人大常委会把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专项工作情况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列为年度工作要点,并在1月6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听取和审议报告。

  记者了解到,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有力监督下,2022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生产总量均超省里下达指标任务,夏粮和早稻生产成绩突出获省通报表扬。同时,我市各级财政为水稻、玉米和马铃薯主要粮食类作物购买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保险100%全覆盖。

广阔的稻田黄澄澄一片,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一派丰收景象。资料图片

  成效

  去年全市累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70.78万亩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守住两条底线,其中一条就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余瑞芳说,为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市人大常委会围绕我市耕地的使用与管理,采取明察暗访、走访镇村和农户、召开座谈会等形式,结合国土“三调”数据和省下达的整改任务清单进行了针对性检查。加大监督力度,尤其是针对粮食生产、撂荒地复耕、占耕违建拆除复耕等重点方面进行监督。在春种、夏种、冬种三个重要时段开展多轮明察暗访和走访,找准问题,督促政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出台相关政策,解决相关问题,切实做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推动政府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我市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江远波在作报告时说,近年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指导监督下,我市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为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了解到,我市制定印发《惠州市撂荒耕地复耕复种行动方案》《惠州市500亩以上水稻种植大户补贴实施方案》,创新建立违法用地与经济补偿挂钩的责任机制等一系列有力措施,2022年共发放水稻种粮大户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奖补资金2亿多元。同时,整治成效明显。2021年度卫片新增占耕建房问题全部整治到位。2022年全市共完成撂荒地复耕面积5.15万亩,超额完成省下达我市3.87万亩的指标任务,芦洲镇群建村600亩撂荒地已种上番薯,长势喜人。

  据统计,2022年全市已累计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70.78万亩,占省下达我市169.8万亩粮食生产任务的100.6%;已完成粮食产量61.95万吨,占省下达我市61.51万吨粮食产量任务的100.7%。

收割机开足马力在稻田里穿梭收割水稻。 资料图片

  计划

  对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实行动态监测

  江远波表示,我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进一步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切实提高全市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

  记者了解到,我市将根据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耕地保护任务,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落实到地块图斑,责任落实到各县(区)政府,切实做到可考核、可追溯、可追责。同时,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加强耕地卫片和执法卫片监督工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监管措施。定期动态监测全市耕地变为林地、园地、草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及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以及撂荒等情况,组织开展核查,从严整改复耕;对因农业结构调整等确需转变耕地用途的,严格落实耕地“进出平衡”,防止耕地“非粮化”现象。依托空天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监管系统,对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实施动态监测监管,切实遏制新增,稳妥消化存量,实现及时预警、及时处置,严控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

  我市还将持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力度。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突出重点区域,加强资金整合,集中连片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积极争取灌区配套项目,加大灌区干支渠道及建筑物、拦蓄坝等骨干工程改造维修,建设安全可靠的引取水工程,切实提高灌溉工程完好率和运行率,解决好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问题。强化巡查监督管理,加强部门统筹协调联动,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职能和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各级巡查队伍,对耕地“非粮化”“非农化”实行动态监测,发挥集体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和遥感监测、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作用,建立监督机制和压力传导机制,以督促改。对耕地保护工作不力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约谈和通报。

霞涌晓联村径西村小组撂荒地复耕复种重现自然风光。资料图片

  建议

  摸清底数坚持问题导向抓整改

  “要摸清底数,坚持问题导向抓整改。”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结合国土“三调”数据开展耕地摸底工作,以村为单位,逐一摸排,建档立册。通过摸排,找准问题,分类施策,抓好整改。要严格执法,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占用耕地行为,对发现的“非农化”“非粮化”行为及时制止和依法依规查处。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加大投入,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整合全市涉农资金,集中连片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持续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解决撂荒地自然条件制约耕种的问题。建议政府专门研究制定一揽子补贴措施,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综合种粮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种粮大户补贴等,结合种子化肥等农资补助、农业保险覆盖等手段加大补贴力度,降低种粮成本。同时改进补贴方式,要体现谁种粮谁受益;要加大土地流转力度,促进规模化种粮。建议政府对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专题研究,完善土地流转管理办法,结合撂荒地整治研究制定土地流转奖补办法,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提高种粮规模效益。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杨为高

编辑: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