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春运的结束,惠州相关交通数据陆续出炉,加上前一段时间公布的经济数据,对惠州多个领域的工作进行了总结。
一堆看似枯燥的数据背后,其实隐藏着大量鲜活的经济信号,也给今年惠州的经济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如何解读?
赣深高铁剑潭东江特大桥。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看消费
春江水暖,西湖先知
先看莞惠城际发布的信息:今年大年初一、初二,位于惠州西湖东站的客流量为全线最大,甚至超过了日常客流量最大的东莞西平西站。据统计,西湖东站在春节假期有6天每天的客流保持在3000人左右的高位,较平常客流增长约330%。
西湖东站就在惠州西湖边上,每逢节假日该站客流通常都会大涨。而西湖是惠州仅有的两个5A级景区之一,且位于市区,交通非常便利。无疑,旅游流成为该站假期客流的绝对主力。
同样是文旅市场,大年初一开始恢复的惠州东江游项目提供了另一个佐证。这一项目在过年期间尤其火爆,网络平台能买的票经常是排到了若干天以后,还有不少人为了一张票在现场排队排到很晚,以至于初二晚上不得不加开一趟航班。即使是现在,东江游的船票也常常紧俏。这让运营公司负责人大感意外,也给公司的发展提振了信心。
文旅消费因涉及多个领域,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道理很简单,旅客过来要乘坐交通工具,要进景区,要吃饭购物,甚至要住酒店,可以辐射带动的行业非常广泛。
在疫情逐渐退去之后的第一个春节,莞惠城际西湖西站330%的客流增长,以及东江游项目的火爆,都发出了惠州文旅市场复苏的信号。这背后不仅反映了文旅消费的潜力巨大,而且为今年经济复苏的潜在路径提供了一些线索指向。
看需求
提高收入是关键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考虑,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而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背景下,外贸增长面临较大考验。
以惠州为例,其实从去年的统计中就能看出端倪。2022年,惠州外贸进出口3091.0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出口2045.1亿元,下降4.1%;进口1045.8亿元,增长13.3%。
这样一来,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所承载的期待就更大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提上2023年经济工作的首位,并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特别是提高消费倾向高、但受疫情影响大的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提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对惠州而言,要如何扩大需求和消费?这后面其实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收入。还是看数据,国家统计局惠州调查队发布的《2022年惠州居民收支情况分析》显示,2022年惠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年为44890元,比全国水平高8007元,但比全省水平低2175元。低于全省水平,说明惠州在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方面还要加一把劲。
收入是消费的保障,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群体,他们在消费时有更多考虑。比如,就业是否稳定?家庭收入是否可持续?今后潜在的风险有多大?如果答案不够乐观,即使他们手头有一些储蓄也有需求,恐怕也不敢放着胆去消费。当然,这样的考虑不仅是中低收入群体才有,所有人都会考虑,企业也会充分地评估当前环境和综合环境的走势。
其实,这就是当前面临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既然问题很明了,那么破题的路径也在于此,稳投资、稳就业、稳预期成为当务之急。
惠州经济社会发展是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底气。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看投资
积蓄经济发展后劲
除了消费,投资也很重要。投资不仅是直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路径之一,而且可以促进就业,保障居民有稳定的收入,可以间接促进居民消费,同样达到拉动经济增长的目的。稳预期不仅需要国家宏观政策的加持,也需要一系列的“组合拳”,以实际行动让居民吃一颗“定心丸”。只有对今后的发展有良好的预期,居民消费才会更加大胆、从容。
从惠州的相关数据来看,2022年惠州不仅GDP增速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8.8%的增速也是全省第一。2023年,惠州列入省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达179宗,总投资近7000亿元,年度计划投资超过1000亿元,排名全省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无疑,这为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积蓄了强大的后劲。
同样可以侧面印证的是惠州火车站的一组数据,该站今年春运共发送旅客274176人,创近五年来的新高。也就是说,比疫情之前的2019年春节还要高。其中,返程旅客以春节探亲流、务工流、旅游流、学生流为主。
人是经济活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离开了人,经济发展无从谈起,人流量大、人员流动频繁,会进一步激发经济的活力。显然,这些最新的数据也给今年惠州经济复苏带来了明显的信号。惠州要及时看到这些信号,拿出一套针对性的措施乘势而上,则今年经济有望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南方日报惠州观察评论员 刘光明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