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3月20日起施行

原标题:

  新版《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3月20日起施行

  活化非遗资源 铸就文旅发展新引擎

  在传统节日中传承民族共同文化记忆,不会因时间而改变。

  从“非遗过大年”到“非遗闹元宵”,今年春节,惠州市民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遗、民俗活动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惠州文化。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惠州,在为广大市民游客带来丰富的节日体验的同时,也引起更多的思考——如何把握时代脉动、保护活化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前,惠州市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新版《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新版《办法》去年11月30日经十三届40次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将于今年3月20日起施行,2017年7月发布的旧版管理办法同时废止。

  

惠州多彩非遗闹元宵大巡游活动让更多市民游客了解惠州非遗文化。惠州日报记者谭琳 龚妍 通讯员杨春容 摄

  非遗扶持经费由财政部门列入每年经费预算

  和之前的管理办法相比,新版《办法》有何不同之处?

  “新版《办法》对非遗的条件进行了进一步明确。”惠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袁学欢介绍,新版《办法》首次明确指出,在一定群体或者区域世代相传、活态存在,历史可以追溯百年以上,具有本市地域特色和人文风格并在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项目,应当列入县级以上代表性项目名录予以保护。

  对于相关非遗保护单位和项目代表传承人十分关注的扶持资金问题,新版《办法》根据新版《惠州市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扶持办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申报扶持的条款进行了修改。

  “该《办法》指出,扶持经费由市财政部门列入每年的经费预算,各县(区)人民政府可以配套扶持资金。”袁学欢说,修改后的条款将更有效地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有利于提高申报非遗扶持资金的可操作性。

  此外,新版《办法》还强调开展传承活动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保障传承活动依法有序开展——列入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国家秘密或商业秘密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执行。纳入保密范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授、使用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途径进行。

  我市现有各级非遗178项

  在2月5日“非遗闹元宵”现场,广东省非遗小金口麒麟舞队队长、省级非遗传承人曾燕青非常激动:“这么多非遗聚集在一起,传承人可以相互交流,市民可以在同一时间感受多项非遗,探索惠州的城市文化底蕴。”

  事实上,非遗早已融入惠州市民的生活。据统计,目前惠州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3项、省级项目27项、市级项目74项、县级项目178项。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延续,惠东渔歌、小金口麒麟舞、惠州剪纸、龙门农民画等非遗文化和项目,不仅在当地和国内打出了名声,甚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熟知和了解。

  传唱千年的惠东渔歌,如今越唱越新潮。前有老一代原生态渔歌手的收集整理,后有新生代力量的改编创作,在几代传承人的共同努力下,惠东渔歌从惠东唱到惠州、广州,再到浙江、北京、四川、香港等地,还登上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和中央电视台等舞台演出,屡获殊荣和好评。

  清代乾隆年间便已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小金口麒麟舞,不仅走出广东,还走向世界,到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进行展演和交流,近年来多次接待东南亚华裔青少年冬令营,而且有马来西亚麒麟队前来小金口学习。

  不仅如此,我市还不断探索非遗活态传承。在疫情防控期间,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了“探寻非遗之美”系列活动,启动非遗传承人直播带货模式,让民间艺术“活”起来;今年春节、元宵期间各式各样的非遗活动火爆“出圈”,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欢乐、喜庆、祥和的中国年氛围,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常态化开展非遗展示宣传和体验交流活动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筹备申报第六批国家级“非遗”项目,焕发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新活力。这也意味着,惠州非遗的发展将迎来新节点。

  “非遗活化是一个深奥的课题,活化是传播扩散的重要环节,也是其产生市场价值的必由之路。”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表示,活化的核心问题是“非遗如何形成文化产业链”,非遗巡游是一次大胆探索,大家要在探索中发现其潜力与价值。

  林慧文分析,惠州的非遗分布较广、区域性特色明显。比如在龙门,舞火狗与农民画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在各级政府和各行各业的努力下,农民画已形成一定的模式,在“非遗闹元宵”活动现场,农民画就被印在旗袍上,与市场接轨。目前,惠州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舞火狗也可作为体验或表演项目嵌入其中,形成沉浸式旅游品牌项目,带动旅游业发展。

  记者从市文广旅体局获悉,接下来,我市将在重要时间节点常态化开展年俗活动和各种非遗宣传展示、体验交流活动,把非遗精心守护好,把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一方面,全力推进“文物+非遗”模式,将文物点作为非遗项目的空间载体,通过在惠州历史文化街区水东街、东坡祠、丰湖书院开展非遗展演展示,使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充分结合,进一步释放文化活力;另一方面,加强盘活转化工作,推进非遗进景区,让小金口麒麟舞、惠阳皆歌、惠东盖子狮、铁场邹氏醒狮等走进景区,丰富景区的文化体验,进而提升景区的旅游品质,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旅游发展“新引擎”。

  此外,推动非遗与民俗节庆相结合,将元宵节舞龙赏花灯、端午民俗风情、中秋节民俗展演等节庆活动打造为惠州标志性的“乡愁文化”品牌,用贴心形式引起受众情感共鸣,让节庆味“浓”起来。同时,依托惠州迎妈祖、谭公醮会、东坡诞、朝云诞等特色民俗节日,整合精品非遗民俗项目资源,让传统文化“潮”起来。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谭琳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