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共建促发展 资源下沉惠民生——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学科共建见实效,让群众更有“医”靠

原标题

学科共建促发展 资源下沉惠民生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学科共建见实效,让群众更有“医”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在现有医疗基础上,如何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在不断的探索中,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惠州三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解题思路。

  “输血不如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帮扶县(区)医院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水平医疗服务团队。”今年惠州“两会”上,围绕“精准提升我市县(区)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市政协常委、农工党惠州市委会副主委、惠州三院院长李雪松牵头组织撰写提出建议,希望加快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区)延伸,让区域群众真正在家门口享有优质、便捷、高效的优质服务,以新作为推动县(区)医院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导,惠州三院充分发挥优势学科“龙头”和“标杆”作用,通过“学科共建”和“组团式帮扶”等模式,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精准下沉,有效提升基层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及服务能力,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神经医学中心主任李雪松博士(左一)在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开展高难度脑瘤切除手术。

  从“外转”变“留下”

  打造又一个神经医学中心

  30岁的林女士脑内生长一个巨大的肿瘤,约拳头大小,几乎占据四分之一大脑。当得知现在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惠州六院”)和惠州三院学科共建,惠州市名医、惠州三院院长李雪松博士,可以亲临惠州六院指导主刀完成这个手术时,林女士放心地住进惠州六院神经外科。2023年2月22日,手术由李雪松博士亲自主刀,在显微镜下精准成功切除巨大脑肿瘤,同时最大限度保护了患者正常的脑神经血管,术后当天晚上即苏醒!

  无独有偶,刘先生因为突发头痛、呕吐伴意识不清,被家属送往惠州六院就诊,通过CT检查发现大量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进一步检查,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且患者颅内有两个动脉瘤,病情相当危险,“动脉瘤一旦出血,首次破裂的死亡率达30%-40%,再次破裂的死亡率达高60%-70%,第三次破裂几乎无生还可能!”紧急时刻,惠州六院神经外科治疗团队一边完善术前准备,一边联系惠州三院神经医学中心脑血管病治疗团队。惠州三院院长、神经医学中心主任李雪松博士、神经外科一区主任景英朝充分了解和评估患者病情后,建议进行介入手术治疗,通过一次手术栓塞两个动脉瘤。同时,脑血管病专家景英朝亲自到六院现场指导手术。最终在两个医院治疗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一次手术就将2个动脉瘤用弹簧圈填塞处理,成功完成栓塞,将颅内的“两弹”顺利拆除。

  大脑是人的神经中枢,结构复杂而精细,稍有损伤,轻则功能丧失,重则危及生命,被称为“生命禁区”。为何区级医院能成功操刀这样高难度的大手术?他们给出了答案:学科共建。

  变化始于三年前。2020年,惠州六院吹响创建“三甲”医院的号角,与惠州三院开展深度战略合作。同年5月,惠州三院与惠州六院正式签署神经医学学科共建合作协议,拉开两院学科共建的帷幕。

2020年5月,惠州三院与惠州六院举行神经医学学科共建合作签约仪式。

  从弱势变强项

  紧密共建促基层医院学科发展步入“快车道”

  帮助一家县(区)级三级医院打造神经医学中心,惠州三院的底气在于“自身硬”。惠州三院神经医学中心,创建于2016年2月,由李雪松博士整合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重症、神经电生理、神经康复、神经介入等多学科资源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中心设立了脑血管病精准外科治疗、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神经肿瘤(胶质瘤、转移瘤)多学科诊疗等学组,实现了疾病谱全面覆盖,疾病诊疗精准化和精确化。2020年惠州三院被评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单位,2021年成为首批国家级“神经介入建设中心”并成为国家“脑出血外科诊疗基地”。惠州三院神经外科作为“中国县市级医院十佳临床专科”和“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目前已经成为惠州乃至粤东地区在规模、亚专业、人员、设备和技术力量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的颅脑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

  三年前,惠州三院与惠州六院正式开启学科共建后,李雪松博士被聘为惠州六院神经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指导该院神经医学中心学科建设;惠州三院派驻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到惠州六院开展学科共建,并选派惠州三院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助理余永强至惠州六院驻点,开展神经外科学科建设,担任惠州六院神经外科主任,全面主持负责神经外科医、教、研和科室管理等工作。

  惠州三院在惠州六院设立博士工作站和名医工作室,定期派出专家出诊,参与指导科室查房及病例讨论;组织参与疑难危重病例讨论诊疗或远程会诊;每月两院联合召开神经医学中心工作例会,总结阶段性成绩,汇报工作难点问题……“因地制宜地把三院神经医学中心建设模式在当地落地,让老百姓在当地就能得到一个三级甲等医院高层次学科群的诊疗。”李雪松博士告诉记者,惠州三院不仅把实实在在的医疗技术输送到惠州六院,还通过专家团队进驻帮扶、理论授课、疑难危重症病例讨论、带教心血管介入手术等多种方式,不但保障了当地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且帮助该院培养了一批神经系统专科医生,使该院神经系统专科整体诊疗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比如内镜手术属于神经外科的高难度四级手术。2021年1月,在李雪松博士的指导下,惠州六院快速筹建起“内镜手术训练实验室”,惠州三院专家开设内镜手术培训会议课程,进行全科室医生内镜手术操作技能培训。经过学习、训练与实践,惠州六院神经外科的内镜手术技术水平得到迅速提高。

  “可以说一年一小步,三年一跨步,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已经完成了飞跃。”李雪松博士说道,“经过三年的努力,惠州六院神经医学团队现在基本能独当一面了,我们现在帮扶由过去的紧密的学科共建,转变为长期联络式的动态共建模式。”

  短短三年,惠州三院通过博士工作站、名医工作室、多学科MDT团队、疑难病例会诊、教学查房、手术指导、技术支援、分级诊疗、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全面提升惠州六院神经医学专科整体水平,学科共建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惠州六院神经医学中心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式发展。

  “在市三院神经医学中心的帮扶下,我们神经医学专科整体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打造了三个亚专科技术品牌中心(惠阳脑出血精准微创救治中心、颅脑创伤急救中心、脑血管介入诊疗中心),使本区域的患者在家门口也能够得到优质高效的诊疗和救治。”余永强主任分享的数据可以直观说明一切:学科共建三年来,惠州六院神经外科门诊量从2020年的1200例增加到2022年的3493例,门诊量几乎翻了两倍;手术量增加86%,其中四级手术量增幅达到了175%……

  在惠州三院神经医学中心的精心指导下,惠州六院于2020年8月通过了国家“防治卒中中心”的认证,2022年1月升级为“综合防治卒中中心”,目前正在创建“高级卒中中心”和“创伤中心”。

2021年12月起,惠州三院与河源市紫金县人民医院开展神经医学中心学科共建,并指导紫金县医共体卒中中心建设。

  从“输血”变“造血”

  引强补弱打开区域医疗协同发展新局面

  惠州六院神经医学中心的成功打造,是惠州三院下沉基层一线,大力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区)延伸的有力印证。李雪松博士说:“我们把惠州三院打造神经医学中心的模式直接‘移植’到惠州六院,如今惠州六院的成功,说明通过学科共建提高县(区)级医院医疗水平是可行的。”

  惠州三院通过“学科共建”的模式,精准帮扶共建医院全面提升了学科综合水平。如惠州三院与惠州六院学科共建神经医学中心,与河源市紫金县人民医院共建心血管医学中心和神经医学中心等。

  在共建的学科选择上,李雪松博士选择发病率较高也是需求最大的心脑血管疾病专科。“也就是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这两种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020年12月25日,惠州三院与紫金县人民医院“牵手”,共建心血管内科,帮助紫金县人民医院建设胸痛中心。在惠州三院副院长、心血管医学中心主任肖纯博士团队的帮扶下,紫金县人民医院极大地提升了对胸痛患者急危重症的救治能力。

  “熟练掌握介入手术是创建规范国家级胸痛中心的首要内容。”惠州三院心血管医学中心心内科一区主任郑如义回忆,来驻点帮扶前,紫金县人民医院是做不了介入手术的,但现在平均每个月有40例介入手术病人。目前,紫金县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已符合国际指南和国家胸痛中心90分钟内开通闭塞血管的要求,及时挽救了一大批患者生命。与惠州三院心血管内科的共建成效,让紫金县人民医院信心大增,于2021年底再度与惠州三院共建神经医学中心和县域医共体卒中中心。

  “一家医院的精力是有限的,这种对县(区)级医院重点学科体系的打造,为基层医院解决瓶颈发展起到了精准的带动作用,假如说一个医院一年引进2到3个学科共建,县(区)级医院的整体实力就上来了,就能更好地辐射周边区域基层医院。我们希望把学科共建这种模式打造成一个样板,为更多省市级医院与县级医院的合作提供一些可复制的经验。”在李雪松博士看来,这种深度的学科共建合作,是医院之间合作共赢的有益探索。不仅实现了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实质提升,而且有效促进了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实,促进了区域之间医疗事业的协同发展,让县级医院的优势资源有能力向基层释放,有效破解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问题,让当地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级医院的优质诊疗。

  从宽泛变精准

  量体裁衣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区)延伸

  在李雪松看来,医疗发展既要“攀高峰”,更要“接地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区)延伸,是他长期关注的话题。作为市政协常委,李雪松在今年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期间,他提出了“关于精准提升我市县(区)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建议”。

  “提升县(区)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是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核心,同时也是深入推进医改工作的重中之重。”李雪松表示,去年,《广东省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印发,提出实现人民群众“头痛脑热在镇村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在市县解决”的目标,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市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卫生健康队伍不断壮大,但在对县(区)医院实施帮扶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发挥“领头羊”作用,带动县(区)医疗水平的提升,惠州三院一直在做探索。

  “县区级医院是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服务方面的一支主力军,承担着提升县域医疗健康服务水平的主要任务,县区覆盖的镇村医疗需求量是很大的。而基层医院现在是‘硬件’不缺,缺‘软件’,也就是医院内涵的提升。”李雪松认为,帮扶县(区)医院,关键词在“精准”二字,要根据各县(区)医院的具体需求、发展状况和建设目标,量体裁衣制定“一院一案”细化帮扶方案,通过“传帮带”等途径,由传统帮扶的“输血”逐渐转变成自主“造血”,从而提升协作地医院诊疗能力。在李雪松看来,推动医疗资源的下沉,决不能只是“授人以鱼”,而应该是“授人以渔”。

  近年来,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县(区)延伸问题上,惠州三院摸索出了自己的答题思路。除了惠州及周边地区开展“学科共建”,惠州三院还被中组部指定帮扶贵州省黔西南州册亨县人民医院,开展“组团式帮扶”。惠州三院副院长戴思平直接挂职册亨县人民医院院长,医院已先后派出两批专业范围广、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有奉献精神的医疗团队前往册亨县人民医院支援,并成立博士名医工作站,在该院建立稳定、系统、科学的帮扶机制,开展学科建设、运营管理等综合性的帮扶并取得了良好成效,造福了当地百姓。

  此外,在惠城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惠州三院于2020年11月20日以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对横沥镇中心卫生院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并成为惠州三院横沥分院。2023年1月13日该院完成搬迁,目前处于试运行阶段。通过全面提升惠州三院横沥分院的建设与惠城北部山区医疗卫生及急救服务能力,将有效解决横沥镇和周边乡镇群众“就医难”的问题。

  未来,惠州三院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公立“三甲”医院优势学科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开展学科共建,“一对一”精准帮扶,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全面提升基层医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不断提高区域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让群众更有“医”靠,为助力建设健康惠州、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作出新贡献!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欧阳洛书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