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速排名全省第三,惠州农业实现开门红

  原标题:

  一季度农林牧渔业产值增速排名全省第三

  惠州农业实现开门红

  日前,惠州发布了2023年第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其中,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105.74亿元、增速6.8%,增速排名全省第三。作为农业大市,惠州“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充足供给,农业经济实现“开门红”。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起步之年。面对形势复杂的内外环境,筑牢“三农”这块压舱石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惠州牢牢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不误农时抓好春管春耕,全力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抢抓特色农产品种养、预制菜、农产品深加工等农业经济新增长点,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良好势头。

  党政同责护春耕

  下好全年农业生产“先手棋”

  眼下,惠州早造水稻种植正处于分蘖期,这是水稻营养生长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养分积累,才能孕育强壮的花穗,从而获得高产。连日来的一波强降雨,恰好为水稻生长带来了充沛水源。

  抓好粮食生产是“三农”工作的头等大事,春耕生产就是今年“第一战”。作为全省粮食的主产地之一,惠州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高站位部署春耕生产,积极推动粮食生产产业化、机械化、现代化,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确保下好全年农业生产“先手棋”。

  3月18日,全市春耕生产暨农业科技下乡(支农服务)现场会在惠城区横沥镇举行,各县区也相继召开现场会,掀起春耕生产热潮。

  在博罗,插秧机播种、无人机施肥,各类农业机械装备轮番上阵,千亩粮食绿色高产示范片效率倍增,有效辐射带动当地优质农产品和高效作物生产;在龙门,野香优莉丝、美香占2号等优新稻米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此前闲置、抛荒的土地被流转到农业专业合作社,让撂荒地焕发新生;在惠东,水稻机械化插秧和无人机直播技术被实践应用,高效率、低成本、好管理、省工增产等优势,为粮食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惠州充分发挥重点农业乡镇、重点企业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了40个春耕生产现场示范点和10个市级粮食绿色高产示范片,以点带面推进春耕粮食生产;同时,大力引进优质稻丝苗米、甜玉米、花生等品种,示范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免费向农民分发1万多斤稻种开展示范种植。

  为做好春耕生产,惠州还重点落实抗旱保春耕、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高标准农田建设、粮食高产竞赛、粮食烘干机收减损增收、种子市场监管、惠农政策落地、农业技术指导、防灾减灾等措施。

  如今,随着一片片稻田茁壮成长、一粒粒种子翻土成株,为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助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也为全市农业经济的稳步增长筑下了基石。

  据统计,今年惠州全市春种春播面积151.57万亩,较上年增加2.29万亩,增幅1.5%;其中粮食71.18万亩,比上年增加1.39万亩。今年一季度,惠州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105.74亿元、增速6.8%,农业生产形势良好,6个县(区)实现正增长。

  “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稳中有升,种植业产值贡献最大。”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一季度全市农业(种植业)产值65.33亿元、增速3.8%,其中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00.73万吨、增长1.3%,园林水果28.09万吨、增长5.3%,茶叶916吨、增长24%。

  禽畜养殖发展旺

  肉鸡产业有了先进技术支撑

  走进博罗县石坝乌坭湖思源养殖有限公司的种鸡室,室内配备了恒温空调、自动化疫苗注射流水线、对鸡苗实施科学饮食……这家土生土长的村企,已成长为具备种苗孵化、饲料加工、家禽养殖等综合实力的现代化禽类生产企业,有效带动当地及周边养殖户3000多家、年产值5亿元以上,入列全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以前用土办法孵育鸡苗,如今有了先进技术支撑,鸡苗的抗病毒能力增强,成活率超过90%,让我们的肉鸡养殖赢在了‘起跑线’。”思源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文祥说,公司与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建立了长期技术协作关系,聘请专家作为团队顾问,不断提纯种苗质量,以品质稳定、质量优秀和无抗生态养殖赢得市场。

  思源养殖有限公司是石坝镇肉鸡养殖产业的代表企业,依托肉鸡产业,让惠州成为全省黄羽鸡产业集群地区之一。目前,该镇约有34%的农户从事三黄胡须鸡养殖或相关产业,以三黄胡须鸡作为主营业务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有近100家,拥有年出栏肉鸡2万羽以上的大户约200户,乌坭湖村也因此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亿元村。

  惠州是珠三角地区家禽、生猪生产大市,受此前市场波动影响,禽畜养殖业生产较为低迷。如今,随着生产端现代化转型速度加快、市场端快速回暖,惠州禽畜养殖业表现出稳定增长势头,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畜牧业产值18.60亿元、增速12.1%,其中生猪出栏量43.22万头、增长3.3%,活家禽出栏1655.69万羽、增长21.8%、增速全省第一。

  为做大做强禽畜养殖特色产业,惠州正着力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和品种改良,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推动畜牧业“四个转型升级”,提升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禽畜产品稳产保供基础。

  今年4月,总投资超2亿元的惠州骏旺家禽冷链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在石坝镇开工建设,未来这里将建设成为集高标准家禽屠宰基地、冷库冷链配送物流体系、深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化产业园区。

  根据计划,该项目将力争在明年3月正式投产运营,达产后可实现年屠宰黄羽鸡3000万羽,屠宰鸭、鹅、鸽子等家禽约500万羽,年加工各种肉类食品约3000吨,可带动当地就业300人以上,进一步完善当地肉鸡养殖产业的现代化农业产业链条,推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海洋渔业前景广

  水产品总量增速全省第一

  在惠州市财兴实业有限公司的水产养殖基地远眺,一排排鱼塘整齐划一,甚是壮观。在这片4000余亩的鱼塘里,养殖有中华鳖、鳗鲡、大刺鳅和鲈鱼等水产品,不仅在省内颇有名气,更是远销全国各地。

  惠州财兴董事长刘财灵介绍,公司主打仿生态养殖技术,将人工养殖环境打造成近似野生养殖环境,模拟自然界生态系统,通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使各种不同的生物在同一环境中共同生长,实现生态平衡。

  “我们通过联合省市水产专家,研发出适合本地水产养殖的饲料。”刘财灵介绍,企业拥有整套饲料生产车间和饲料研发团队,可根据水产品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长情况即时调整配方和分量,进行“定制化喂养”,既保证了水产品安全,又降低了养殖成本,通过升级农科技术得到市场认可。

  东江、西枝江穿城而过、各个支流水网密布、大小水库星罗棋布,惠州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得天独厚资源优势,而281.4公里海岸线和452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也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了充沛空间。

  在惠东县圣告岛海域上,上百个大型深海养殖网箱整齐排列在海面上,网箱里养殖的是大黄鱼、金鲳鱼等大型海鱼,这些鱼在前期育种后被投入网箱,再经过几个月的海洋养殖后,出产海鱼个头肥大、肉质鲜美,深受港澳市场欢迎。

  当前,在海洋强省战略背景下,惠州海洋渔业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去年,惠州引入大百汇现代渔业产业集群项目,项目第一期投资61亿元,将建设现代水产遗传育种中心、渔光智能产业园、加工冷链与饲料动保产业园等在内的5个子项目,这也是惠州引进的最大的农业产业集群项目。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渔业产值18.08亿元、增速9.9%,水产品总量59642吨、增长5.9%、增速全省第一,其中海水产品产量增长5.5%、淡水产品产量增长6.2%。

  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以来,惠州重点推进水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大力清拆禁养区渔排、整改高位池尾水直排等问题,完成池塘升级改造1.02万亩。在推动水产种业振兴方面,惠州以市渔业研究推广中心为依托,启用渔业种质保育中心,建设东江野生经济鱼类特色种质资源库,为水产业的保种、选育、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乌天宇 通讯员 邓华阳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