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撬动新育人!这两所普通高中实施“双新”的惠州探索

  原标题:

  普通高中实施“双新”的惠州探索

  小切口撬动新育人

  从2020年秋季学期起,广东高一年级正式实施高中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新课程、新教材如何实施,是高中教育面临的关键课题,直接影响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变革及新高考改革的成效。截至目前,惠州有两所普通高中,惠州市第一中学大亚湾第一中学先后入选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这两所学校从课改这一切口入手,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助推“双新”落地。

  “双新”驱动育人方式变革

  今年4月,由省、市两级教研员,省内多所高中教师共同参与的惠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建设教学交流活动,在惠州市第一中学举行,这场交流活动让不少人看到了“双新”视域下普高课堂改革后的变化。

  在地理学科研讨环节,惠州市第一中学教师谢梦姻用惠州电子产业、澳大利亚汽车工业和长三角地区汽车产业发展等案例,帮助学生回顾工业区位因素知识,构建综合分析区位因素的框架。大亚湾一中教师徐婕萍以东莞、株洲、大同等地制造产业升级为导线,引领学生认识不同措施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的影响。仲恺中学教师刘志国用半导体制造话题,引领学生认识和梳理产业转移的规律。

  诸多现实案例“搬到”高中课堂,为课堂教学增加了真实的情境,学生理解和运用地理知识有了落脚点。而情境化教学正是“双新”建设下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普通高中学校开展情境化教学,关注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高考情境化试题的增多,对阅读的要求增强,也印证了这一点。


“双新”下的高中课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图为惠州市第一中学高中生的课堂。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惠州市第一中学教研室主任汪嘉勇告诉笔者,过去的课堂强调传授知识,而新课程新教材要求通过课堂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双新”视域下的高中教学要注重情境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学生不仅要会解题,还要会解决问题。

  基于这样的课改方向,惠州市第一中学“一盘棋”规划新课程新教材实施路径,优化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高二年级物理课上,一中的老师会根据学情,将新教材必修三第十三章《电磁感应和电磁波初步》与选择性必修二第二章《电磁感应》打通,进行整体设计,形成完整的电磁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

  惠州市第一中学物理教师李俊表示,立足学生视角,打破教材边界,整合教材不同章节内容,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开展大单元、主题教学式教学,是“双新”建设下学校物理课堂的显著变化,这改变了传统单一知识点的学习,目的是让学习活动真实地发生,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师生共成长激发办学新活力

  从知识的学习到能力的培养,“双新”对高中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接这一挑战,作为惠州首批“双新”实施省级示范校,惠州市第一中学在教研方面改革创新,首先在教学理念上创新,提出了“空间(SPACE)教学”理念,即情境(Situation)创设、提出问题(Problems)、自主探究(Autonomous learning)、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效果评价(Evaluate),为学生提供思维空间和活动空间。

  不仅如此,惠州市第一中学还在教研管理体制上创新。学校设立学术委员会,隶属教研室,设12个教科室,每个教科室成员由科组长、备课组长及3—5名学科骨干教师组成。学术委员会是学校的“教研智库”,着重在教师发展、学科建设、教学研究、示范辐射等方面发力,助力“双新”落地。

  今年,广东省第二批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名单公布,大亚湾第一中学上榜,成为惠州第二所“双新”建设省级示范校。这所区域高中入选省级示范校的独到之处也在于课堂改革。

  大亚湾第一中学教科处主任李振豪介绍,大亚湾一中课堂改革始于2014年,自那时起,学校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视为课堂核心,教育教学从“知识为本”走向“核心素养为本”,通过近10年摸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励品课堂”,走出一条特色育人的路径。

  和很多学校不同的是,在大亚湾第一中学,学生是围坐上课的。课堂通常6名学生为一组,围坐一桌一起上课。在分组讨论后,每组要分别以课堂主导者的身份走上讲台讲课。在“励品课堂”,学生自主预习,自主生疑;合作讨论探究,互动解疑;练习强化,内化迁移;教师导入明标,设问导读;组织展示,点拨解惑。

  课改创造了一个新的“能量场”,学生互帮互助、助人助己,可以自我展示,表达不同观点,激活了新的学习力。曾有同学透露,大家课上生成的问题很多,连老师都有被难倒的时候。对于学生的“爆料”,有老师坦言:“确实是学生在倒逼我们学习。”

  建设“励品课堂”的过程中,大亚湾第一中学将导学案作为重要抓手。导学案不仅融入了老师对教学的思考,还有学情分析。课前老师会提前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课前收上来精批精改,了解学情。为了编出有学科特色、符合学情的导学案,各备课组设立了导学案的主备人和主审人。导学案初稿提交科组大会讨论,修改后由学科组长把关。学校还通过导学案编写评比、创新导学案论坛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编写导学案的能力。

  高中是从未成年走向成年、初步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特殊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中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大亚湾第一中学相关负责人称,“励品课堂”最大的特色是将人格养成放进课堂,从而诠释了教育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是“励品课堂”命名的由来。

  ■观察眼

  做“双新”答卷,育时代新人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如何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是当前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核心课题。惠州市第一中学、大亚湾第一中学两所示范校在“双新”示范区建设工作中,聚焦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双新”实施路径和实践模式,逐步积经验、出成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要让更多普高做好“双新”这道必答题,惠州还应聚焦顶层设计,做好惠州方案,护航“双新”实施。普通高中“双新”建设是一盘棋,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一个城市到一所普通高中学校,都需要全盘谋划。惠州应从政策、组织及经费等多方面予以保障,护航“双新”实施之路。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一支学习型、成长行的普通高中教师队伍是“双新”落地的关键力量。面对选科走班带来师资“潮汐”情况,仅仅依靠学校自身调配还不够,还应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多渠道补充教师、发挥名师辐射作用等举措,确保“双新”建设“不掉队”。

  高中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面对“双新”建设下的教育变革,学校可以“巧借力”,通过信息化、技术化手段,解剖各学科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减轻教师工作负担,为教师成长释放更多空间,让他们有时间专心开展教学研究,为培育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创造条件。

  “双新”落地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普通高中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惠州各学校可以此为契机,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破解普高“千校一面”情况,推动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化发展,加快构建普通高中特色发展格局。

  ●南方日报记者 谢志清 通讯员 蔡曦 钟晓铭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