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市场渐回暖 业内人士提醒:避免追涨杀跌

  “银行理财最近表现挺好的。我有阵子没打开手机银行看产品净值了,今天一看累计收益率已经达到4%以上了。去年最差的时候一度掉到2%以下,几乎天天在亏钱。”90后投资者小孟看到自己买的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很是感慨。

  经历“赎回潮”“破净潮”考验后,银行理财市场渐渐回暖,迎来了久违的量价齐升。尤其在存款利率持续走低的背景下,近期收益逐步回暖的理财产品优势开始凸显。业内人士提醒,对于银行的理财产品,要避免炒股票那样的高抛低吸思维,树立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追涨杀跌。

近来银行理财市场渐渐回暖。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理财产品净值逐步企稳

  “我买的银行理财终于‘翻红’了!”市民周女士感慨道,她去年购买理财产品,没想到遇到了破净。“最多时,我的理财产品亏了4000多元,当时觉得很着急,甚至对理财很失望。”她说,“没想到从今年春节后,我的理财产品数字一天天向上变动,现在不但翻红,还有了1000多元的盈利,真的太开心了。”

  从亏损到如今的收益回正,周女士的感受正是银行理财市场逐渐回暖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不少理财产品的净值得到持续修复,曾经的亏损加速“回血”,理财收益也在不断上升。记者登录某银行APP查询发现,该行推出的短期理财产品中已有多款产品收益以“4”开头,一款7天理财产品年化收益为4.46%,另一款30天型的理财产品近一月年化收益为4.91%。

  已经公开的数据也说明了银行理财收益的不断上升。4月,12家主流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管理规模单月回升近1.2万亿元,与当月住户存款减少金额大致相当。这是自去年12月“赎回潮”后,银行理财规模首次止跌回升。

  普益标准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一季度全市场共新发了7197款理财产品,环比增加742款,其中692款为开放式产品,其平均业绩比较基准为3.91%,环比上涨0.04个百分点。而单从4月数据来看,银行理财实际收益率已经高于4%,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类理财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4.43%,环比上涨0.47个百分点。

  华安证券数据也显示,截至5月15日,银行理财破净率降至2.24%,较4月下降0.36个百分点。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银行理财破净率已连续5个月下降,表明去年四季度发生的银行理财大面积亏损的情况持续好转。

  低风险理财产品抢手

  理财产品加速“回血”,与经济稳健复苏、股债市场行情整体回暖密不可分。在经历冲击后,多数银行理财公司开始调整定位,主打低波稳健投资策略。

  记者梳理发现,自去年11月理财产品大规模“破净”以来,工银理财、中银理财、交银理财、华夏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纷纷推出主打低波稳健、获取“稳稳幸福”的理财产品,同时对估值方法作出调整,推出摊余成本法、混合估值法的理财产品,进一步平缓净值波动,增强投资者信心。

  从市场看,尽管目前大部分理财产品净值走势已恢复常态,但多数投资者还是持保守态度,低风险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心头好。我市某国有银行理财师介绍,该行目前主推风险等级为PR1(低风险)的同业存单及存款固定收益类开放式理财产品,流动性为T+1,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在2.5%左右。对于流动性要求不高的客户,该行重点推荐保险理财,主打附加万能账户的两全保险和增额终身寿险,销售火爆。

  “想要获取较高收益,固收类理财产品是不错的选择。”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像我们在售的这款固收封闭式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年化)3.6%,属于稳利低波动款产品,产品期限377天。”在另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经理向记者推荐了一款类似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3.5%~3.7%,投资期限为一年半。

  招商证券研报数据,5月上半月,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和最短持有期固收理财平均半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5.0%、4.6%与3.5%。截至5月15日,定开纯固收、定开固收+和最短持有期固收理财平均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分别为4.7%、4.1%和3.2%,近三个月理财净值大幅回升。固收类理财收益已连续5个月保持较高水平,理财正反馈进行中,理财规模显著回升。

  高抛低吸不如长期持有

  银行理财产品快速“回血”,但“回血”过后一个新问题也摆在了投资者面前:银行理财回本后,要立马赎回还是继续持有?

  业内人士表示,从底层资产来看,现在大多数投资者买的银行理财都是固定收益类,如债券、同业存单等固收类资产,再配置少量的权益、商品衍生品等资产,这一类的资产组合从长期来看,整体表现还是比较稳健的。在此情况下,对于银行的理财产品,要避免炒股票那样的高抛低吸思维。因为银行理财产品中主流的配置方向是债券,持有债券的投资者一般都是为了到期获得利息,净值上涨就买入、下跌就抛售的模式也就不具有可操作性了,特别是在市场环境比较好的情况下,盲目高抛低吸不如坚持长期持有。

  那么,面对存款利率持续下调,以及理财市场回暖,居民该如何布局理财投资呢?

  “对于喜欢低波动、稳健型产品的投资者而言,可以考虑国债、结构性存款、年金和定额终身寿险这几类产品。”我市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建议,存款利率进入“2时代”,要基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理财需求,做好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短期有流动性要求的,可以选择银行现金管理类工具;长期投资可以考虑加大对保险和基金产品的配置力度,国债、定期也可搭配购买。其中,国债是国家给公民发行的债券,信用度极高,而且可以靠档计息,即便不到期取出也会按照一定的利率给付;结构性存款这类产品一般都有保底利率,挂钩的资产如果测算成功会达到比较高的收益;作为保险产品的年金和定额终身寿险,现阶段3.5%复利马上将成历史,如果想要给自己做养老金和给孩子做教育金可以关注。

  普益标准研究员提醒,投资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面对短期波动,投资者首先需要主动了解各类型产品的基本风险收益特征,减少非理性的收益预期;其次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风险偏好、明确投资需求,规避盲目跟风情况的发生,并在投资需求与风险偏好出现偏离时迅速调整投资方案;最后需要理性看待理财产品的短期净值波动,树立理性投资、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理念,尊重市场规律,避免追涨杀跌。

  相关链接

  贷款资金禁止用于投资理财

  二季度以来,理财市场暖风不断,收益率显著提高,部分理财产品收益率达到“4”字头,与此同时,银行个人贷款利率不断下调,最低已到“3”开头。有投资者起了心思:是否能向银行贷款去买理财,还能有得赚呢?对此,银行提醒,贷款资金禁止用于投资理财。利率倒挂套利空间微薄,收益很不稳定,且涉及违法违规,对投资者来说得不偿失。

  当前,部分金融机构的个人消费贷款、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贷款年利率已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其中,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利率最低可达3.55%,经营贷款的利率最低可至3.5%,抵押贷最低利率3.45%。而因银行理财市场逐渐回暖,部分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已回归4%以上。

  面对银行贷款利率与理财收益率之间的差距,部分投资者萌生了套利的想法:假设某企业主使用3.45%的最优利率贷款100万元,将其投资一款预期收益为4.5%的理财产品,一年后则可获得1.05万元的“利差”。

  然而,真的可以这样操作吗?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明确表示,从市场整体来看,这种“倒挂”仅存在部分产品,且贷款最低利率仅面向少数特定群体,较难引发资金空转套利。从实际操作层面看,利率较低的小微企业贷款期限基本为一年内,而收益率较高的理财产品多为期限一年以上的中长期产品,套利操作难度大。

  “银行理财收益净值是波动的,收益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投资者不要钻空子去做这种尝试。”我市一国有银行个金部负责人表示,资管新规明确规定:投资者不得使用贷款、发行债券等筹集的非自由资金投资资产管理产品。通过企业经营贷、个人消费贷等方式申请到的资金,必须按贷款条款规定的用途使用,如生产经营或生活消费等。对贷款后的资金流向银行也有核查机制,一旦被查出贷款违规使用,将被立即收回款项或冻结授权额度,甚至还会被罚息,从而影响到个人征信。

  惠州日报记者刘乙端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