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傲人!惠州: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绿美画卷

原标题

惠州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助力高质量发展

厚植生态底色 绘就绿美画卷

  仲夏惠州,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满目葱茏。

  名山挺拔、秀水蜿蜒、碧海漾波,是惠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也是惠州人精心呵护的宝贵财富。

  过去几年,惠州在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居全省前列的情况下,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前列;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优良,东江干流水环境质量优,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面积比例保持100%;2022年11个“十四五”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

  从更长时间跨度看,惠州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等荣誉称号。

  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关注的“国之大者”。惠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更大视野、更高站位,全面树立大环保理念,坚持生态立市,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贡献。厚植生态底色,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惠州大美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惠州水清岸绿,生态环境优美。这是大亚湾小桂绿道。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碧水

  治水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

  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如今的淡水河碧波荡漾,白云舒卷,水鸟翱翔,宛若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昔日又脏又臭的淡水河,如今成为造福沿河百姓的民心工程。

  这样的变化并非孤例,放眼全市,水清岸绿润鹅城,人水和谐惠民生,丰硕的治水成果,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惠州市以碧水保卫战为抓手,把治水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深入系统开展河涌整治,不断完善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大力推进水生态修复,全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河湖生态环境。

  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强化日常检查巡查,动态更新入河排污口台账,减少异常排污问题发生,全市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机制不断健全,强力推动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整治,确保全市人民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

  紧扣高质量发展目标,在统筹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协同效应,厘清水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四个关系”,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一盘棋”谋划推进全市“十四五”治水工作。

  深入开展全市九大水系主要支流河涌污染整治,全面开展27条黑臭水体治理。全市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消除劣Ⅴ类支流50条,27条黑臭水体整治均实现“长制久清”。

  东江是惠州的“母亲河”,造就惠州“半城山色半城湖”的气质。

  曾经,这条“母亲河”部分支流水质超标。为还“母亲河”以原本的面目,惠州委托专业机构通过开展水体氮磷形态和三维荧光光谱分析,解析污染物的成因,找准水质超标的工业、农业、生活三大污染来源,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不但大大提高了治理成效,也极大降低了治理成本。博罗县沙河也由此经历了一场深刻治理,换来了一轮巨大蜕变。这条河沿岸118家重污染企业在整治过程中实现了转型升级,水治理取得明显成效,进而带动了一批科技项目争相落户。

  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却是惠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一系列严格又严密的举措。

  以金山湖流域治理为例,项目着眼全域谋划,突出解决金山湖流域已建城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科学支撑惠州市区沿江面海和南拓发展生态需求,将治水与融城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治城”反哺“治水”的建设运营模式。

  放眼污染防治攻坚,随处可见科学治污的身影。淡水河治理成为惠州乃至广东污染防治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难啃的硬骨头之一。近年来,通过专家团队研判治理短板,截污治污精准发力;通过安装全过程监控系统,震慑偷排漏排等违法行为……

  一系列科学治污措施,淡水河污染防治成效显著,水质从劣Ⅴ类直接跃升至Ⅲ类标准,实现了二十多年来最优水质。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依法、科学、系统治水,惠州全域地表水水质得到有效提升,淡水河、沙河入选“2021年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张敏获评全国“最美公务员”“全国五一巾帼标兵”。2022年8月,市生态环境局惠阳分局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称号。

  一幅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画卷正在市民眼前徐徐铺开。

  蓝天

  硬核措施持续加码守住“惠州蓝”

  行走在惠州,触目所及的,是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清新丰润的空气,赋予了城市“小清新”的独特气质。

  从污染减排、机动车尾气排放控制到建筑工地“七个百分百”防尘;从惠东平海电厂迈向“超低排放”,到重点行业企业纷纷实施减排改造;从科技加持将污染源尽收眼底,到走航监测大气污染,一个个“神器”让污染物无处可逃……惠州“生态铁军”奋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惠州蓝”是惠州的“城市名片”之一。惠州市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作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重点,以防治臭氧污染、治理柴油货车污染为抓手,各级各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开展了大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污染治理减排、污染应对能力提升等三大行动,深入推动实施12个方面、48项重点任务。坚持“人防”与“技防”结合,不断加强日常执法巡查并强化技防能力,全面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效能持续提升。

  在“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理念指引下,惠州遵循自然规律,采取严厉举措,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老大难”问题等进行系统治理、系统修复、系统保护,打通“关节”与“经络”,以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之中。

  位于大亚湾石化区的国华惠州热电分公司,主烟囱冒出的不是黑烟,而是白色气体。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排放的主要是水蒸气,应归功于几年前对1号机组进行的“近零排放”改造。

  得益于全市攻克的工业污染难关,国华电厂2台燃煤机组及平海电厂1台机组完成近零排放改造;全市8条日产熟料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保持稳定正常运行;市区20多家较大型的汽修厂完成了水性漆改造……

  惠州“治企”的硬核措施远远不止这些。盘点发现,目前全市钢铁、水泥、石化等重点行业废气及燃气锅炉、新建生物质锅炉均已实施特别排放限值,累计完成197家省、市控企业“一企一策”整治、321家涉挥发性有机物企业销号式综合整治、60家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58个加油站和6个储油库油气回收治理,完成214家挥发性有机物企业环境绩效分级、84家涉工业炉窑企业整治升级和828台次工业锅炉综合治理,完成23517台非道路移动机械编码登记,全市公交车100%电动化,实现内河港口岸电100%覆盖。今年还将全面推动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动垃圾焚烧发电、玻璃等行业深度治理。

  治理生态环境不仅有民生温度,更有经济效益,正在催生诸多绿色产业:在惠州,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天然气发电等产生的洁净电力被输送到千家万户;石化企业废气回收提纯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食品加工和保鲜、舞台喷雾等领域。

  可以深呼吸的清新空气,是惠州给予所有走进这座城市的人们共同的幸福感,也是全市上下多年来不遗余力共同守护的“生命线”。2022年,惠州蓝天保卫战再创佳绩,空气质量位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10,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也首次跻身全国前10。这是惠州继环境空气质量连续7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排名全国重点城市、珠三角前列后,惠州大气污染攻坚取得的又一次阶段性胜利。今年1~4月,惠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86,排名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5,珠三角第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100%,排名全省第1,为全省唯一一个未出现超标天气的地市。

  净土

  多措并举守护百姓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

  土壤,事关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相较于水、空气等环境管理工作,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潜伏性、长期性、不均匀性和不可逆转性,成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中难缠的“看不见的敌人”。

  如何破解治土困局?惠州注重顶层设计,从完善体制机制、实施调查监测、防治污染源头、推动管控修复等方面综合施策,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为99.04%,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为100%,提前或超额完成国家及省下达的20项重点任务。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圆满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全部划定,建设用地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环境监管能力显著提升。一次次重拳出击、一项项创新举措,守护一方净土,为生态画卷增色。

  作为全省供港、供澳粮食、蔬菜主要产地之一,惠州强化风险防范意识,着力推进农用地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

  惠州还修订了《惠州市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土壤环境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旨在把好用地准入关,督促县(区)加强建设用地土壤环境日常管理,进一步将土壤污染风险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和供地管理,着力保障人居环境安全。在全省率先开展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核算试点工作,2022年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测算结果达到100%。在此基础上,惠州市正在推进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管理,通过加强与市自然资源部门的联动和数据对接,逐步实现建设用地管理的信息共享,在切实提升土壤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同时,为全市建设用地安全再加上一道可靠的“安全锁”。

东江博罗段美景(资料图片)。  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执法

  执法更严、帮扶更“柔”

  科技赋能、人技结合,让监督帮扶更具精度、更有温度……

  惠州市生态环境执法人员综合运用走航车、无人机、带红外热成像仪、便携式FID检测器、无人机等高科技设备辅助执法,精准排查、靶向破解,推动问题应发现、尽发现。

  同时,市生态环境局每年动态更新执法监督正面清单企业名录,实现差异化执法监管“扩容”,对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内的企业原则上不进行现场检查,做到“无事不扰”;开展不见面监管的“云检查”,实施执法线上帮扶,发现问题线上推送、线上整改、线上复核,减少入企频次。将10家涉及省市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资源要素产出高等符合条件的守法模范企业或项目纳入年度执法监督正面清单,优先将其列为生态环境部门评优评奖活动候选对象,充分发挥正面清单示范引领导向作用。

  “无事不扰”不等于“不管不问”,而是主动服务助力企业发展。惠州不断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推行重点企业环保体检服务。近日,市生态环境局为一家半导体企业的生产废气、废水和危险废物治理设施运行管理等予以全方位环保体检,提前厘清企业上市障碍,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发展。

  大力拓展非现场监管的手段及应用,利用污染源在线监控、电量监控等开展非现场检查,转变执法方式避免频繁扰企,同时对轻微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今年以来,已免罚企业9家,免罚金额46.9万余元,展现了执法监管的温度与人性化。

  建立重大项目环评工作专班,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积极推动埃克森美孚项目、中海壳牌三期项目、恒力石化项目审批。以绿美广东建设为引领,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落实制造业当家,加强系统谋划、部门联动,协同推进惠州“2+1”现代产业集群和“3+7”工业园区高水平建设。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创新探索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出台《惠州市全面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1+4+N”实施方案》,进一步促进推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常态化、制度化;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积极探索创新环境监管执法手段,推进“三线一单”成果与监管执法工作深度融合。

  宣传

  不断扩大绿色生产生活“朋友圈”

  新媒体+传统媒体、宣传+教育、普法+科普,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系统持续优化宣传方式和方法,不断丰富传播渠道和模式,广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更多人关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近年来,惠州着力推动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通过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节能减排周、全国低碳日等,不断探索创新,大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与公益环保组织共同参与环境治理,通过教育引导,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共治共享生态环境的意识在社会公众心中进一步增强。在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农村等持续开展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更多力量投入到建设绿美惠州的具体实践中。全市创建省级环境教育基地11个,海龟湾获评广东省首批环境教育基地示范单位。

  开展送法律服务进基层等活动,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污染防治问题,详细解读生态环保法律法规,为企业污染防治工作建言献策,帮助企业提高治理设施效能,进一步规范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市民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逐年提升,大家纷纷加入到保护生态的行列。绿色出行、低碳环保,植树增绿、扮靓家园……捡跑等生态环保系列活动已成为惠州人民的新时尚。

  如今,绿色生活“朋友圈”日益扩大,“全民参与”正行走在高质量“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通讯员惠环宣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