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海关缉私分局:缉私先锋是怎样炼成的?

  在南方,有一种叫毛竹的植物,前4年的时间仅能长到3cm,而从第5年开始,它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生长,6周就能高达15m。其实,前4年里,它已不声不响地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在惠州海关缉私分局就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成长轨迹如同毛竹一般,从深深扎根到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成长为“全国缉私部门优秀青年”,他就是杨曦。

  扎根

  2007年,他22岁,第一次穿上警服,参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对一起毒品案件的非洲籍嫌疑人开展抓捕行动!当时,他埋伏在一楼,突然接到通知,立即去电梯口堵截嫌疑人。来不及过多思考,那名高1.85米、浑身肌肉黝黑的嫌疑人如同旋风一般从电梯口夺门而的那刻,杨曦立即冲上去将嫌疑人死死抱住,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他跑了!”,很快,抓捕组增援赶到,一拥而上铐住了嫌疑人。我不知道面对体型彪悍的嫌疑人、面对涉毒涉枪突发事件,大家有没有勇气冲上去,但是,对杨曦来说,在危机时刻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是他的职业本能,是他骨子里的勇敢和坚毅!

  10起毒品案件中有9起是体内藏毒,杨曦及同事、嫌疑人共同挤在不足10平米的小房间里,排毒过程监视居住的时间常常需要4—7天……七年来,他监视排毒的嫌疑人约50人,拍摄的排毒取证照片垒起来有1米多高。

  这七年,面对缉私案件中危险性最高的案件,每一步都要谨小慎微,他在与世界各地的毒品走私嫌疑人斗智斗勇中,学会了灵机应变,学会了规范执法。

  蓄力

  2015年,30岁,他走上副科级领导干部岗位,作为深圳局最年轻一批的科领导,从侦查一处指导办案的视角出发,他有了更多新鲜的思考。在办理一起陈年积案的过程中,面对堆积成山的案卷资料,杨曦花了小半个月的时间,也没能找到有用的线索,这让他意识到,在大数据时代,如果不想被海量的数据淹没,就必须学会在数据海洋里“游泳”的本领。“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互联网学”杨曦连续一个月吃住在办公楼开展钻研,与同事们在一次次实战中不断完善系统逻辑、优化数据算法,构建了智慧笔录系统,打造了“耳聪目明”的实战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和运算,实现全部执法行为“进系统、标准化、留痕迹、可追溯”,使缉私执法办案更加规范、流程更加流畅。

  2018年,公安部开展全国范围内的“猎狐行动”,深圳海关缉私局积极响应,侦查一处迅速开展工作,杨曦主动请缨,将追逃红通人员这块硬骨头揽下。经过近一个月的加班加点,一份涵盖外逃人员个人信息、亲属关系、外逃方向、境外轨迹等详细材料便被制作出来。在获得局领导同意后,他又转身投入到对接总署缉私局、联络公安部、境外证据交换、核实身份等工作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扎实的前期工作,杨曦和同事们即刻动身前往境外开展抓捕工作,并成功的抓获3名外逃嫌疑人。

  四年副科长的工作经历,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杨曦同志的办案水平,更大大提高了综合能力,从业务指导到沟通协调,都如鱼得水。如同毛竹深深扎根土地,汲取养分,把底子打牢,把根基建稳,等待着蓄势而发的一天。

  勃发

  2019年,杨曦来到惠州分局侦查科,那年他34岁。工作时,他是认真负责、要求严格的“杨科”,他深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为了让青年民警成长起来,他不断给他们“压担子”,要求青年民警每周制定工作计划,每周汇报案件进展,每周汇总疑难杂症,形成了周一汇报周五督察的良好循环。

  在他用心用情的带领下,侦查科逐渐成长为一支嗷嗷叫的战狼队伍,获评“全国缉私部门基层党建示范品牌”“全国缉私部门先进党组织”、深圳海关缉私局“五星”党支部,为分局连续五年综合绩效排名前三、连续五年刑事执法质量排名第一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些过去需要他“手把手”教办案系统、一字一句修改侦查报告的“愣头青”们,如今也都成长为像他一样能够独挡一面的业务骨干,主办了9宗总署缉私局挂牌督办重特大案件,侦查科民警获三等功3人次,嘉奖5人次。

  嫩芽总会长成可抵抗东西南北风的君子竹,当年的缉私新兵也终蜕变成缉私队伍的尖刀利剑。从警十余年,他始终保持着初心,使命不改,忠诚担当,被评为“全国缉私部门优秀青年”“十佳支部书记”“十大缉私青年之星”,荣获三等功4次,嘉奖8次。

  如果说奋斗是青春的代名词,那警服这一抹藏青蓝就是最好的底色。不管是在繁华喧嚣的特区深圳,还是偏远冷清的惠州,他都如韧劲坚挺的毛竹一般,一如既往,蓬勃向上。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