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市强戒所扎实开展执法管理、教育矫治、禁毒宣传等工作,推进戒毒矫治高质量发展
立足教育戒治 提升保障服务能力
“在大多数人了解甚微的特殊工作环境中,戒毒民警和职工全力以赴打赢禁毒这场人民战争。”今年4月,作为广东省唯一单位代表,市强戒所获“全国戒毒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司法局高度重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市强戒所坚持以“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为原则,扎实开展强制隔离戒毒执法管理、教育矫治、禁毒宣传以及社区帮扶等工作并取得良好成效,在实现场所长期安全稳定的基础上,推进戒毒矫治高质量发展,为平安惠州、法治惠州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春华秋实,硕果累累。该所民警职工的努力,换来了一份份沉甸甸的荣誉和收获——被司法部评为“六无”强制隔离戒毒所先进单位,实现连续28年“六无”目标,位列全省第一、全国第六;教育矫治科被评为广东省“最美禁毒团队”;5名民警受到司法部表彰,147人分别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
党建引领
锻造戒毒队伍“铁肩膀”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这也是市强戒所20多年来始终保持政治上正确、组织上纯洁、思想上先进的根本。
市强戒所前身是市劳动教养管理所(2014年改制至今),隶属于市司法局,始建于1993年,1995年正式收教。当时由于地处偏远,市强戒所早期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然而,该所200多名共产党员在长期工作中,全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迎难而上,使各项工作逐渐走在全省前列,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目标。
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服务中心热心服务群众。市司法局提供
“不断筑牢政治忠诚,讲政治、顾大局、守规矩、看作为蔚然成风。”市强戒所相关负责人介绍,28年来,市强戒所牢固树立戒毒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的理念,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建警,坚持党对戒毒工作的绝对领导,围绕“五个过硬”的根本要求,在坚持队伍“四化”建设方向的基础上着力推进政治建警、业务强警。
党旗所指,警旗所向。该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所通过创建“一支部一品牌一特色一亮点”,开展“政治教育、警示教育、英模教育‘三学’联动”,选树先进典型等方式,推动全面从严治警常态化、制度化,永葆戒毒队伍绝对忠诚、纯洁可靠的政治本色。
同时,推进落实人才队伍教育培养规划,发挥与专业机构合作优势,立足岗位进行针对性业务培训,深入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武、民警讲堂等活动,在实战中锻炼成长。
建立民警队伍多途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强民警与市直其他部门交流学习,积极参与市域社会治理工作,发挥年轻民警创新优势,不断优化民警专业结构和警力配备,队伍管理更加科学化、专业化、信息化、社会化,更加符合和适应新时代司法行政工作发展的需要。
近5年来,该所警察序列职级晋升287人次,提拔使用20名干部,获得司法部嘉奖、先进个人表彰2人,获得省级记三等功、嘉奖等表彰12人,1个集体获全国表彰,2个集体获省级表彰。全体民警队伍理想信念得到进一步提高,切实锻造了戒毒队伍的“铁肩膀”。
统一模式
实现场所建设规范化
教育戒治是强戒所的主业性工作业务,戒毒人员从入所戒治到解戒出所,贯穿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的全过程。如何确保综合保障更加优质高效,成为戒毒矫治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高质量完成司法行政统一戒毒模式改革为目标引领,聚合力、克难点、补短板、抓落实。”市强戒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强戒所不断夯实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戒毒人员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康复训练中心、教育矫治中心、心理戒治中心、诊断评估中心和戒毒医疗中心建设工作,逐项完善医疗、教学、康复训练、心理咨询等方面的设施设备,实现“四区五中心”和“三化”规范化运作。
自此,戒毒人员从入所到出所过程中的不同时间段及相应的戒治表现,在“四区”之间流转。五个专业中心根据不同戒治阶段的需要,为戒毒人员提供科学的、专业的戒毒治疗,极大提升了戒毒人员操守保持率。
同时,该所还持续推进医联体工作,进一步深化与医科高等院校、社会科研机构等合作,积极探索“中医戒毒”方式。不断探索戒毒人员习艺新职业技能培训方式,保障解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做优所校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市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预防和矫治体系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助推教育矫治工作。
内外联动
实现“一盘棋”工作格局
“开门办戒毒”,主动融入市域社会治理。近年来,市强戒所主动顺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科学调配警力资源,优化勤务模式,形成“一个指挥中心、一个戒治大队、一个警戒大队、一个帮扶工作组、一个社矫工作队、一个戒毒宣传工作组”的队伍工作格局。
市强戒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所通过构建协调统一的联动、联勤、联创机制,破除“大墙思维”,推动融合发展,实施司法行政戒毒工作“一体两翼”战略,不断做强主体,做优社区延伸及禁毒戒毒宣讲,让司法行政戒毒工作深度融入市域社会治理大局。
市强戒所积极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等活动。 市司法局提供
在“墙内”,在场所安全稳定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五个中心”的作用,成立专职教师队伍实行定期教学,实现了“五个中心”实体化、一体化、整体化运作。
在“墙外”,依托在全市建立的13个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对近5年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1842名中的855名人员进行了跟踪回访,对其实施行之有效的帮扶、帮教工作,并对其中较为贫困的87名人员进行重点帮扶、慰问活动。该负责人表示,通过这些措施,有效解决了戒毒人员的就业和社会接纳等问题,提升了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水平。
同时,广泛开展禁毒戒毒宣传“六进”活动,近3年共开展普法宣传活动80余场、发放禁毒普法宣传册1万余份,形成了“人人懂戒毒、个个会宣讲”的良好局面,引导全社会形成了“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理念和浓厚禁毒戒毒文化。
2020年6月,市强戒所教育矫治科被广东省禁毒委员会评为广东省“最美禁毒团队”。
科技创新
实行戒毒智能化
在市强戒所,戒毒人员家属通过“智慧探访”系统,通过手机预约审核或者到当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现场登记,即可让所内的戒毒人员通过“云”视频直接联系家人,解决了会见难的问题,感受亲情的温暖。
随着物联网、AI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让戒毒工作更加科学专业。
市强戒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强戒所不断加大科技信息化建设,强化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与戒毒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惠州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实际情况的“四全”(全方位场所视频监控、全环节科学戒治管理、全覆盖社区延伸帮扶、全贴心后勤保障服务)“八智慧”(智慧监控、智慧巡防、智慧平台、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心理、智慧购物、智慧探访)的工作模式。
该负责人表示,通过以系统运作为手段,该所明确戒治流程规范化,通过数据分析、习艺培训、区域管控等,实时了解和掌握戒员的情况,为“科学戒治”“技能培训”和“一延伸”提供指导和帮助,“智慧戒毒”搭上“智慧司法”信息化快车,给科学戒治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十四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市强戒所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刻把握新时代戒毒工作基本规律,以全力提升教育戒治质量为目标,以科学化、专业化为方向,推动全国统一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基本模式更好落实。同时,加强延伸社会戒毒人员管理方式,延伸社区戒毒新模式,通过社区帮扶解戒人员更好融入社会,助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努力为惠州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优异答卷。
典型案例
强制戒毒迎新生 延伸帮教促回归
“从没有想过能这么顺利脱离毒窟、融入社会,是你们延伸帮扶民警、社区社工挽救了我,挽救了我的家庭,谢谢你们。”黄某红(以下简称“阿红”)是惠东多祝镇大道村人,已婚,育有4孩。原本温馨和谐的家庭,却因阿红吸食毒品,差点支离破碎。
自强制戒毒结束后,阿红在后续照管帮扶下,开了一家理发美容院,目前家庭收入有了很大的改善,一家六口生活幸福美满。
误入歧途:多次被强制隔离戒毒
20世纪90年代初,阿红利用家中积蓄在镇里开了一间鞋厂。当时,年轻气盛的他,与毒品打上了交道,渐渐上瘾,生意也一天天衰败下去,最终工厂倒闭,成为无业游民,终日沉迷于毒品。因吸毒成瘾,家人主动报案,阿红先后两次被送进市强戒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
2018年,在市强戒所接受强制戒毒期间,阿红母亲病危,虽然市强戒所出于人性化管理,批准了其回家探望病重母亲的申请,但在回家路上,其母却突然病逝。这件事成了阿红挥之不去的伤痛,那一刻,他暗下决心,坚决不复吸,重新做人融入社会。
此后,阿红回到市强戒所继续接受戒毒,积极接受教育戒治,认真参加各项学习和训练,在民警悉心专业的指导下,戒除毒瘾的信心越来越强,性格也开始变得乐观开朗。
延伸帮扶:帮助树立回归信心与希望
2019年,当阿红从市强戒所出来时,感觉到这一次与以往有所不同。出所那天,市强戒所延伸帮扶民警、多祝镇禁毒工作站禁毒专干组成出所衔接组,专程送其回到镇禁毒办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站。随后,衔接组与社工等与其家属沟通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延伸帮扶方案,让阿红戒毒回归之路迎来新的希望。大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充分发挥阿红在市强戒所考取的美容美发证书的优势,帮助其在闹市开了一间理发店。
为了鼓励阿红能坚持这份事业,帮扶民警与禁毒专干经常到他店里理发,提供一些开店经营方法,并动员附近社区热心街坊邻居光顾其生意,帮助树立经营信心。因阿红及其家属吃苦耐劳,好好经营自己的小家庭,为街坊热心服务,得到了街坊邻居们的认可,经常排队等待其服务。
强化社区戒毒(康复)人员后续照管帮扶
为做好戒毒人员成功回归、融入社会的帮扶,2018年以来,市强戒所在市司法局坚强领导下,不断深化司法行政全国统一戒毒模式,拓展“一延伸”工作形式与内涵,通过定期回访及时掌握成功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情况。2020年,重新组建了延伸管教大队,以队建制驻点参与模式强化社区戒毒(康复)人员的后续照管帮扶,做实社戒社康人员帮教帮扶、禁毒宣传、心理辅导等方面工作,推进强制隔离戒毒工作向社会延伸。
截至目前,市戒毒所纵向联合禁毒办,应邀为指导站禁毒专干、网格员约100人开展每年不少于10场次社区戒毒(康复)实务工作培训;依托13个指导站跟踪走访面谈了近980多名解戒人员;与镇街禁毒办、村居委、学校共同开展了300多场心理辅导课,每年50余次“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等禁毒宣传活动,15次就业辅导课。
“云服务”丰富帮教手段 各方帮扶“瘾君子” 今成禁毒志愿者
“没有母亲,我早就活不成了。”“没有市强戒所民警的帮扶,我恐怕永远走不上正道。”曾经吸毒成瘾的“瘾君子”阿威(化名)如是说。
在强戒期间,通过民警和医护人员、母亲的帮扶和支持,阿威重新燃起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彻底抛弃破罐破摔的思想,积极参与教育戒治,提前解除强戒。
如今,阿威还积极投身到禁毒工作中,成为禁毒志愿者。“我愿意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故事,告诫人们认清毒品危害,让更多的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他说。
年幼无知深陷毒窟,合力帮扶点燃戒毒希望
身高近一米八的阿威今年33岁,是一个有着十几年吸毒史的吸毒者,前后3次进出市强戒所执行强制戒毒。
14年前,阿威为了能跟哥们“混在一起”,听信朋友“毒品可以控制,想不吸毒就不吸毒”的诱惑,尝试了毒品。之后,他不但无法控制自己,反而越陷越深。虽然尝试了几次戒毒,但每次在家人对他稍稍放松监管的时候,管不住自己的他又开始复吸。
年轻的阿威根本没有足够多的钱来吸毒。毒瘾发作时,他多次以自残的方式向母亲要钱,清醒后又倍感内疚。为不辜负母亲的希望,也为了自己的未来,他鼓起勇气在母亲的带领下主动找到民警,最后被送到市强戒所进行戒毒。2020年7月,刚刚被强制隔离戒毒不久的阿威,因吸毒后遗症突然晕厥摔伤了腿脚。市强戒所迅速将阿威送至医院治疗,让其得到及时救治,脱离了生命危险。
由于伤势严重,有“半身不遂”的风险,阿威情绪低落,有轻生的想法。为了让他在住院期间能得到周全的护理和亲情的感化,市强戒所以人道救援的方式聘请其母全职在院,对其进行精心护理,并全额负担阿威及其母亲在院期间的治疗、生活等费用。
经过1年多的治疗,阿威康复出院继续接受戒治。市强戒所民警又积极与其母沟通,针对性地制定亲情帮教与所内教育相结合的戒治方案,安排专人悉心照料,并开展必要的心理干预。
在市强戒所戒毒近一年的时间里,阿威经常通过市强戒所远程视频会见系统与母亲“会见”。母亲的声音和劝慰成为他戒治的最大动力。由于表现良好,阿威经诊断评估,提前两个月解除强制隔离戒毒。
“从来没有想过还能从烂泥潭里面爬出来,从来没有想过能还能重新站起来,是市强戒所的民警挽救了我,是母亲的不离不弃挽救了我。”出所那一刻,阿威痛哭流涕。
经过帮扶走向新生,积极参加戒毒宣传
出所当日,市强戒所驻仲恺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戒毒民警、仲恺高新区沥林镇禁毒办将阿威接回,与其签订社区戒毒康复管控工作协议。
虽然有提前出所的喜悦,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在阿威最无助的时候,市强戒所派驻仲恺高新区民警协同镇禁毒专干一次次上门家访,在了解到其心理状况后,第一时间联系市强戒所心理专家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多次进行心理疏导,鼓励阿威参加公益活动,积极接触充满正能量的人,感受身边人的关心。
最终在多方合力帮戒下,阿威慢慢从“戒毒人员”这个身份中走出来,逐渐对生活有了向往,有了和毒品彻底说“再见”的决心和信心。
“我想办一个养殖场养鸡,忙碌起来就没时间联系那些毒友了,还能赚钱孝敬老母亲。”在得知阿威想法后,为鼓励阿威创业,在市强戒所社区戒毒康复指导站派驻民警的指导下,镇禁毒办帮阿威申请了2万元创业资金,并为其协调了一块地作为养鸡棚。就这样,阿威做起了“养鸡专业户”。
一年多过去,阿威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有了自己的家庭,还有了爱情的结晶。
每次市强戒所延伸帮扶警察、镇禁毒专干来看阿威,他都能坦然地交流,积极配合做尿检和接受其他检测,也不忌讳别人问起他当年吸毒的事。
“家人不放弃我,市强戒所、镇禁毒办等部门也一直关心我,社会包容我,我很珍惜。”在和左邻右舍闲聊时,阿威经常主动现身说法,讲毒品给人带来的危害,提醒大家特别是青少年要坚定拒毒、防毒、禁毒。此后每年的的“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他都主动“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故事,告诫更多的人毒品的危害,让更多的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启用新式“云服务”,促使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通过面对面交流和“点对点”帮扶,让戒毒人员充分感受到政府的关怀和社会的关爱,使他们明白在戒除毒瘾这条艰难的道路上并不是孤军奋战,鼓励他们重拾生活信心,远离毒品,不辜负政府和家人的期望。这就是广大戒毒民警的心声。
2021年,市强戒所践行为民办实事的宗旨,在全市13个指导站搭建远程亲情视频探访系统,启用新式“云服务”,进一步丰富延伸帮教的手段和内涵。把“云团圆”“云家访”“云帮扶”“云辅导”有机结合,更加便捷有效为社区戒毒人员及其家属排忧解难,促使特殊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截至目前,通过远程视频帮教系统成功会见了100多人次,服务戒毒人员家属200多人。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通讯员余雨植 方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