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名门世家】龙门江厦谭氏:历代科举士子不胜枚举

  原标题:

  惠州龙门江厦谭氏:

  文武多进士 功名冠龙门

  编者按

  惠州龙门谭氏,是当地有史可查的较早的家族之一,有着“谭半城”美誉。早在元末明初,谭氏就成为龙门的望族,历代科举士子不胜枚举,成就斐然。在龙门历史上,江厦谭冠英是龙门最后一个进士;唯一一个武进士谭纶邦也是来自江厦。一武一文,堪称江厦谭氏的代表性人物。

  为何江厦村能够“文武双全”,谭氏家族传承600多年的家风密码是什么?本期“惠州名门世家”让我们走近龙门江厦村。   (李海婵)


江厦谭氏宗祠大门贴着“家风 理学” 黄克锋 摄

  在惠州龙门的望族中,龙城江厦谭氏和龙田菱角塘廖氏源远流长,双枝竞秀,子嗣最茂。

  新中国成立之前,很长时间里,龙门当地有“谭半城”“廖半县”的说法。即龙门县城附近,谭氏族人占城镇总人口的一半;龙门全县境内,廖氏族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一半。

  谭氏开基始祖为谭瑞奇,南宋绍兴十八年进士,与朱熹同榜,官声卓著;廖氏开基始祖为廖坚,其重孙廖金凤,更是以武功扬名,因勤王有功,获封太尉,为龙门古代官阶之最高者。清代康熙六年,龙门知县杨熚修《龙门县志》,其中能入列传的人物只有两位,那便是“谭瑞奇”和“廖金凤”。而今,谭氏子孙遍布龙门,其中以龙门县龙城镇江厦村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

  学者陈运栋在著作《客家人》中指出,南宋士人南迁的原因,归纳而言,一是“勤王流宦”,二是“讲学经商”。“他们是拓荒凿空,开创新天地,发扬中原文化于南疆,而非传统观念里的逃避和退隐。因此当时的南迁,都与精忠大义有关,至于天灾人祸的逼迫,不过是外在原因极小的一端罢了。”

  数百年来,谭氏子孙扎根在龙门这片热土上,继承祖辈的家风美德,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拓荒凿空,精忠大义”的精神,在文学和武功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中谭瑞奇、谭纶邦、谭冠英,三人出一姓,为一族。居一村,传一脉,冠一县。文武进士,千古传奇,更是冠绝龙门。


《龙门县志》记载了龙门谭氏始祖谭瑞奇的生平事迹

  十条家规,立“品行端正”范式

  作为龙门史志有载的最古老的南迁家族之一,江厦谭氏开基始祖之谭瑞奇和龙田廖氏开基始祖之廖坚、廖金凤,社谭刘氏开基始祖之刘仲明,龙华水坑开基始祖之李延龄,作为士人,都是在南宋时期,携家族迁居至龙门。

  他们将家族命运与国运相连,举族南迁,在陌生的土地上,上报国家,下安人心。赢得了荣耀的同时,也为子孙树立了榜样。人多力量大,在烽火四起的乱世,这四大姓氏迅速在龙门扎根,并在短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在此后数百年的时光中,其子孙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给龙门发展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龙门江厦谭氏开基始祖谭瑞奇,名玉,以字行世。他是江西弋阳人,少年时期便品行端正,秉承着“江西才子善读书”的传统,谭瑞奇在南宋绍兴十八年高中进士,与朱熹同榜,可谓少年得志。当时的南宋,风雨飘摇、纲纪废弛,为人刚直、品行端正的谭瑞奇看不惯官场的黑暗腐败,经常上书劝谏,匡正时弊,因此得罪了很多达官显贵,包括与他有同年之好的理学大家朱熹。大家合力攻讦他,朝堂之上,喧嚣尘上,谭瑞奇贬官南迁。

  关于他迁居龙门的过程,清康熙六年《龙门县志》有详细的记载:“宁宗朝与吕祖俭上书论赵汝愚之忠、朱熹老儒、彭龟年旧学、李祥老成不当罢斥,上怒,贬广东,以公事至西林都长沙乡,见麒麟冈山水竹石可爱,因卜居焉。”


位于龙门博物馆的谭纶邦进士匾额,保存完好

  谭瑞奇落籍龙门,不仅是个人生命意义的安顿,还是龙门历史发展的一件极富代表性的文化事件。虽然此后不久他就故去了,但朝廷并没有忘记谭瑞奇,“嘉定间遣使致祭”。嘉定是宋宁宗一朝最后的年号,或许是板荡思良臣,朝廷派特使到龙门拜祭谭瑞奇,似乎在向世人透露宋宁宗为谭瑞奇平反之意。

  谭瑞奇生有五子,分别是谭敦孔、谭敦颜、谭敦孟、谭敦礼、谭敦宗,他们的名字“孔、孟、颜”分别代表儒家宗师“孔子”“孟子”和“颜回”;“礼、宗”分别代表“礼仪”和“宗法”,从他儿子的名字就能看出,他对子孙在科举文教方面的深远寄托。谭瑞奇死后,五子离散他乡,只有谭敦颜在龙门定居下来,龙门谭氏子孙,大多出其门下。

  开基始祖谭瑞奇,为江厦谭氏子孙立下“品行端正”的范式。后世子孙,对他的经历和精神进行总结延伸,结合修身齐家的需要,形成《谭氏家规十条》:“礼让宜明,雍睦宜调。困穷宜恤,承祧宜慎。品行应端,交友宜择。本业宜勤,持家宜俭。祭扫当虔,内外宜肃。”《谭氏家规十条》言简意深,务实朴素,成为龙门谭氏子孙修身标准之一。

  在《谭氏家规》的浸润下,始于南宋的龙门谭氏人才辈出,在元末明初,发展成为龙门的望族。此后历代科举士子不胜枚举,成就斐然。清康熙六年的《龙门县志》,其中参入修撰的谭氏子孙,就有谭岸先、谭嘉枏等,二人皆有功名,品行端方。

  其中,谭嘉枏还是龙门有名的诗人。他曾写诗歌咏龙门仙女峰“玉质凌空立海滨,坐忘尘世几十春。支机不兴乘槎客,丹鼎相随跨鹤身。九女未堪为近侍,三姑何处结芳邻?刘郎何处曾相识,似向天台忆故人。”诗歌想象奇崛,写景生动,在龙门士林中广为流传,足可见其学养才情。

 
谭氏宗祠内,“五蝠来朝”木雕图案栩栩如生

  文武兼修,进士功名冠龙门

  进士出生的谭瑞奇,为子孙后代种下了一颗读书的种子,此后谭氏子孙,晴耕雨读,在龙门繁衍生息,安定而富足。元末明初,天下大乱,万山林立的龙门相对安宁,江厦谭氏得到了长足发展。

  据《广东省龙门县谭氏族谱》记载,那时江厦谭氏丁财十分兴盛,谭氏先祖谭明海乘势崛起,组织游民,开荒耕种,鼎盛时期东从三洞村至周田,南自文笔金鸠庙山至花围村前,西至王宾交界,数十万亩荒山田地,都归谭氏所有,此外谭氏先民还兴建马栏屋场,派有人长住马栏屋养马,后往来广州,运输贸易,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也是在这个时期,谭氏族人在江厦周边开枝散叶,现在保留在江厦的家祠、文笔塔、书舍、碉楼等,也都是在明朝创建,可见那个时期江厦谭氏的财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明朝中晚期,谭氏族人开始崭露头角,出现在县志之中。如谭屿、谭丛菊等人,都是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的乡邦贤达。但是真正奠定江厦谭氏社会影响的人物,还是谭纶邦和谭冠英,前者是龙门唯一一个可考的武进士,后者是龙门最后一位进士。二人一文一武,都是进士,同出江厦,在整个龙门乡村可谓冠绝古今。

  谭纶邦武艺高强,中武进士之后,长期在东南沿海一带,效力于军旅,功成身退后,归隐田园,侍奉老母,忠孝两全。

  与谭纶邦不同,谭冠英自幼醉心文墨,热爱公益,少年时代便造福乡里。光绪二十一年中进士后,他表现十分突出,任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出入翰林,在封建时代,是读书人的最高荣耀。谭冠英性格恬淡,善于养生,最后年九十三卒。他的儿子谭锡光,有乃父之风,倡建兴贤书院,积极培养人才。民国时期,很多龙门杰出人士,都曾就读于此,然后去广州读新学,将革命思想再带到龙门。可谓开龙门近代化之先河。

  时至今日,先人开创的科举传奇,依然在江厦村广为津津乐道,成为村子的荣光所在。在江厦谭氏宗祠中央,还摆放着一个直径三十厘米左右的精致红砂岩石球,村民有传这是谭瑞奇留下的“财源(圆)滚滚”风水石;或者说这是谭纶邦“魁星踢斗”时的演武石球,也有人说这是谭冠英入职翰林、顶戴朝珠的放大模型。

  据考证,这块石头,从形制和功能上看,应该是明代谭氏宗祠扩建时,神龛上牌楼的柱础,至少有两个,另一个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虽然说法莫衷一是,但是江厦对修文修武,建功立业的热情,始终如一。


江厦村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越,充满生机

  刚毅豪迈,忠厚家训传承久

  数百年来,江厦谭氏族人浸润在忠孝传家、耕读立世的家风之中,向来以允文允武、敢于任事著称,这也养成了江厦谭氏刚毅豪迈,不畏强暴的性格特征。当时,无论是任职此地的流官还是啸聚山林的土匪,都不敢太过觊觎他们。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宁静的江厦村变得不再宁静,由于靠近县城,这里多次遭到日军的轰炸和袭扰。1944年7月2日,一支千余人的日军队伍到龙门扫荡,龙门县城及很多周边的村民为躲避兵锋,来到了围高城坚的江厦,寻求庇护。为了保护村民,江厦谭氏族人在族老谭焕尧的组织下,大出义兵,伏击日寇,取得了可喜的战果。

  而今,“爱国守纪,尊师重教。孝顺父母,尊老爱幼。友爱兄弟,敦亲睦族。耕读为本,知书达礼。持身忠厚,乐善好施。”已经成为龙门江厦谭氏的家训。这里的青年人,依然热衷于读书、习武,在文教和体育上,不断突破自我,创出新的佳绩。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江厦村古老的历史、丰富的民俗成为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古老的江厦,正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谭氏宗祠虽几经修缮,但仍保留着明代宗祠建筑的大气风格,基础几乎原封不动

  文/图 曹杰

  策划/统筹 羊城晚报记者 陈骁鹏

  600余年古村遗迹丰富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走进江厦村,只见村里干净整洁,墙绘色彩缤纷,路边的榕树华盖如亭,根须摇曳,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乡村田园画卷。当地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旗杆石、柱础、古井等遍布全村,古民居、古祠堂、古书舍以及碉楼等遗址,古韵悠悠。

  据悉,开基始祖谭瑞奇的后裔开枝散叶,分散龙门各地。在宋末元初之际,谭瑞奇七世孙谭保恙为谋后人基业,选择了今龙门县城东面三洞村作为发展地。谭保恙生一子谭仕昌,谭仕昌又生两子,谭胜燕、谭佐卿。而谭佐卿生有4子,分别为谭心海、谭学海、谭明海、谭志海。4人中,只有谭明海(字文渊)留居江厦,被后人称为江厦始祖,距今已600多年。

  在村里,一提谭冠英书房、谭纶邦进士第,村民都熟知。谭纶邦进士第规模较为宏大,旧时大门上方悬挂进士牌匾,显赫一时。现进士牌匾存放在龙门县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文物。这个木匾长1.62米、宽0.42米,厚度0.04米,重量有6公斤,中刻“进士”两字,保存完好。而矗立在一水塘边的谭冠英故居,青砖瓦房刻着岁月的痕迹。故居被村民命名为“书房”,意在致敬一代大儒。

  江厦人才辈出,离不开挺华书舍的培育。书舍位于江厦新围,建于清代中期。远远望去,可见门楣上阴刻楷体“挺华书舍”四字,笔法遒劲有力。据介绍,书舍占地300多平方米,四进三开间,雕花的屋檐、廊柱、屏风、木门精美,支撑建筑的石柱、青砖,也完好无损。

  据村民回忆,以前挺华书舍内保存“司马鸿猷”木匾,这是太子少保吏部尚书何凌汗和太子少保吏部尚书龚子正为特授儒林郎谭挺时书写的,现存于龙门县博物馆。书舍规模较大,保存完好,在龙门地区较为少见,对研究当地的清代书室建筑文化及教育发展史具有重要的文物参考价值。

  谭氏宗祠是江厦最重要的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曾在清代数次重修,硬山顶,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瓦檐下的山水、人物、花鸟等木雕、灰塑图案栩栩如生,仍保留着明代宗祠建筑的大气风格。

  江厦古村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有着光辉的红色历史,是抗日战争革命老区、龙门县第二批党员教育基地。以此为契机,江厦村将丰富的红色元素融入乡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宿营体验游。同时积极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发展红色乡村旅游业,辐射带动村周边餐饮、住宿等经营服务,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编辑:海晏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