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市人大常委会决定批准《关于综合治理水环境的议案》结案
方向不变力度不减 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
白云舒卷、碧波荡漾、水鸟翱翔……昔日污染严重的淡水河,如今成为造福沿河百姓的民心工程。近年来,惠州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使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成为河湖常态。
7月26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综合治理水环境的议案结案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决定批准该议案结案。
记者从会上获悉,在议案办理的6年时间里,惠州举全市之力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高位统筹,加大投入,攻坚克难,担当作为。省生态环境厅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发出表扬信,充分肯定惠州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的成效,实现“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开局。
办理效果
全市水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
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主任杨慧红在作初审报告时指出,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严格落实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相关决议。经过多年的努力,议案办理取得显著成效,达到预期效果。
记者了解到,2017年1月,市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关于综合治理水环境的议案》确定为大会议案。2017年5月,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议案办理方案报告,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办理任务。2017年7月,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审议同意议案办理方案并作出决议,要求市政府认真组织实施,确保取得实效。今年7月,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了结案报告。
受市政府委托,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周文高在作《报告》时介绍了目前惠州的水质情况。2022年,惠州市水环境质量保持稳中向好态势,东江干流惠州段水环境质量为优,西枝江干流水质保持优良。1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100%,19个省考以上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要求,划定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水体断面水质达到功能目标。城市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稳定达到100%。
“总体而言,已达到议案工作目标,基本解决7项主要问题,达到议案结案要求。”周文高介绍,自2017年以来,在市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和支持下,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顺利完成各项水污染防治攻坚任务,综合治理水环境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改善。
议案办理期间,我市不断夯实立体治水格局,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问题短板,全方位推动水污染防治攻坚;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全力保障水环境安全;创新治水体制,积极探索治污新路子。
工作计划
扎实做好水污染防治“后半篇文章”
杨慧红介绍,为做好议案结案审议工作,今年2月至3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赴各县(区)和相关部门开展专题调研、现场检查,并多次与市生态环境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等单位对接、沟通,全面了解议案办理过程和成效。
结合多年来的监督工作情况,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议案办理虽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接下来要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议案办理成果。
《报告》指出,市政府将以增好水、重生态为立足点,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拓展深度,延伸广度,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全面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做好水污染防治“后半篇文章”,持续改善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
周文高介绍,下一步将通过科学优化流域水生态系统,强化整体治理等,强化流域要素系统治理。加强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水污染防治能力,不断健全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实现治污成效深化质变。强化执法监管,加强在线大数据分析辅助执法,保持企业监管常态高压态势,发挥好下沉督导的利剑作用等,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加强技术支撑,坚持科学治水理念,加快科技化辅助方式应用,科学精准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
保护水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公众参与,助推水生态环境持续提升。”周文高介绍,接下来将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生态环境有关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大力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健全环境污染有奖投诉制度,鼓励和引导市民自觉监督环境污染行为,为水污染防治出谋献策,不断构筑水污染全民共治格局。
治水建议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进一步提升全市水污染防治能力。”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积极推进老旧污水管网排查改造、雨污分流、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改造等一批重大环保工程;完善现有农村污水收集管网,探索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农户自建配套制度,提升城镇污水集中收集率和处理效能,提升排水设施建设运营水平。推动水污染防治攻坚战向广度延伸、深度拓展,确保推动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系统综合治理上,以“十四五”水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为总抓手,加强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统筹,进一步衔接好水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四种关系”,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强化科技应用,实施督导帮扶,充分发挥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污染防治攻坚战总指挥部、河长办等机构作用,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全方位构建立体治水格局。
在进一步加强水环境安全保障措施上,要注重政策引导,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将镇村生活污水处理、水生态修复运营经费纳入市县(区)镇年度财政预算;继续实施运营奖补政策,严格县(区)镇资金配套。深化环境宣传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化平台,普及水污染防治相关知识,引导社会各界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切实提升水环境质量,保障水环境安全。
代表之声
市人大代表吴俊河:
市民的口碑是最有效的结论
“市民的口碑,才是对水环境治理最有效的结论。”市人大代表吴俊河长期关注我市水环境治理工作,认为水环境治理改善了生活环境,广大市民得到了实惠。
议案办理期间,吴俊河全程参与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检查、座谈、暗访等活动,充分了解议案办理情况。“眼前能看到的治理成果很显著,报告数据实事求是,可以说通过前期努力,达到了预期效果。”吴俊河认为,近年来惠州大力开展河涌污染整治、全面开展水源水质保护工作、不断提升治污能力等,水环境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
“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城市和经济发展,对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吴俊河建议,相关部门要久久为功,加大投入力度,补齐短板,进一步推进水资源系统综合治理。要加强管理和执法,保护来之不易的阶段性成果,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稳定实现“长治久清”。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谢志雄 陈瑞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