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职业教育如何“叫好又叫座”

  眼下又到开学季,一批学子经历中考或高考后,开启新的梦想之旅。然而,不少考上职业院校的学生家长却叹息,“考不上大学,只能读高职了”,甚至认为孩子“上了中职学校,恐怕以后没什么出息了”……职业教育似乎“低人一等”。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政策层面呈现出大力发展的“叫好”声。但不得不说,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平平,往往成为家长和学生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

  对此,我们是否该反躬自问:读职业院校就等于没前途吗?在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叫好不叫座”困境过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

世界技能大赛冠军、广东省技师学院教师刘泽龙。

  (一)

  接受职业教育到底有没有前途?答案是肯定的。

  “良田万顷,不如薄艺在身。”古人对于技能重要性的认识,可谓一语中的:拥有一技之长,是安身立命之本。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迅猛发展,不仅需要大批问鼎学术巅峰的科研人才,同样也需要大量推动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技能型人才,而职业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摇篮。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

  那么,职业院校到底值不值得读,下面的数据也许能给出答案。

  教育部202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年来,我国中职就业率(含升学)持续保持在96%以上,高职在91%以上,高于普通高校的平均值。

  惠州市人大常委会一项调研表明,2022年全市4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5.60%,23所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含升学)为98.51%。

  而身边的鲜活事例也充分证明,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从2015年入校学习,到留校任教,再到2022年夺得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电子技术项目金牌,广东省技师学院青年教职工刘泽龙用7年时间成就了自己的梦想,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20多年前,23岁的白新涛怀揣中专文凭,从老家河南洛阳南下,入职中建钢构,从一名基层焊工成长为首席焊接技师,并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用精湛的技艺诠释着工匠精神。

  00后女孩陈伟茵,2018年入读惠州城市职业学院,2021年进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就读本科,今年4月,又成为广西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装备制造)专业硕士研究生,一次又一次实现自我超越。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他们的经历表明,只要努力拼搏,职校学生同样会有美好未来。

7月17日,惠州市第一届制造业职业技能大赛圆满落幕。

  (二)

  2022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招生650.69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含职业本科)招生规模也连续多年超过普通本科。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江湖地位”日益提升。但在不少人心目中,职业教育“低人一等”的偏见依然存在,这是为何?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认知。不少人认为,“只有差生才去上职业学校”,崇尚学历、漠视技能的错误认识可谓根深蒂固。

  其二,多因素造成的技能型人才待遇相对较低、更容易遭遇事业上升的“隐形天花板”等现实困境,很难让社会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

  其三,部分职业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不合理、应用性特色不突出、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精准等诸多问题,也难以让职业教育真正“香起来”“热起来”。

  可以说,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更刺激了学历内卷,人人都想上社会认可度更高的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其实偏离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就业导向。

  俗话说,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的智力、潜能有差异,兴趣爱好、成长环境也有所不同,接受的教育、选择的职业追求“千人一面”既不可能,更不可行。

  再说,社会是个大家庭,其良好的运转需要各行业人员相互依存、共同协作。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服务对象不同,无论选择何种职业,只要是社会需求,又适合个人专长,都是有价值的。我们不能一边说着正确的话,一边却执着于自己的职业价值排序。

  当前,我国正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预计到2025年,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总量将接近6200万人,技能人才缺口依然不小。

  可见,要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技能人才需求,消除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中建钢构首席焊接技师白新涛(右)在生产车间作业。

  (三)

  在技能型人才短缺,人口红利急需转变为人才红利的大背景下,惠州职业教育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惠州坚持发展实体经济,倾力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3+7”产业园区,跻身“万亿工业大市”行列。高质量发展的蓬勃局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去年以来,惠州颁布了一系列“人才新政”,技能人才落户惠州可以享受补贴,并谋划了“鹅城工匠”“首席技师”“青年能手”的“金字塔形”人才培育体系,技能人才的事业舞台日益宽广。

  今年7月,惠州还举办了第一届制造业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营造了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当然,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些还不够。那惠州职业教育怎样才能既“叫好”又“叫座”呢?

  大力推进职普融通。像抓普通教育一样抓职业教育,从生源、结构布局、办学特色等方面不断探索新机制、新举措,打通职业教育“任督二脉”,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换言之,就是让上了职校的学生,想就业的可以找到工作,想深造的也能继续升学,让“技术与学历并重”不再是梦。

  逐步消除职教偏见。想要改变社会长期以来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技能型人才观,推动职业教育真正回归能力本位。

  事实上,偏见正在被打破,近年来,不少高分的学生因为兴趣爱好或职业规划主动选择中职或高职院校,在自己热爱的赛道,拥抱精彩的人生。

  探索职教创新路径。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吸引力的关键,在于自身的精准定位和过硬的办学水平。近年来,“脐橙学院”“小龙虾学院”“螺蛳粉学院”等“网红”产业学院的成立,开启了职业教育的新模式,也给职业院校带来深刻启示:职业教育必须尊重市场,立足产业,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在这方面,惠州职业教育也作出了探索。如惠州工程职业学院设立了“理想汽车定向培养班”,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托幼健康产业学院……让更多学生实现“毕业就能上岗、上岗就能胜任”。

  总而言之,政策端发力、全社会重视、职业院校自身努力,才能彻底摆脱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惠州日报记者欧阳成 香金群 骆国红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