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漫谈】别让求学变“求学”

  课桌上插上了红气球,还有棒棒糖、旺仔牛奶、蛋糕……不明就里的还以为是哪家豪横地在开生日派对,殊不知这是开学课堂里的场景。

  又是一年开学季,不少学校、老师、家长为学子精心准备了“开学礼”,欢迎“神兽归笼”。各种开学礼别出心裁做足功课,仪式感满满。家长、老师朋友圈里晒出各色开学视频、图片,惹得阵阵羡慕惊呼的同时,也有这样的声音冒出:如此“花式开学”,“卷”的是什么?仪式的背后,到底是让孩子升起求学心,还是“求着”孩子学?

  经过漫长的假期,通过一个开学仪式,帮助孩子快速“收心”,让孩子从假期状态切换到上学状态,这是仪式的意义所在。然而放眼很多“花式开学”,课桌上人手一份的各色糖果、饮料和零食,让人一时分不清这是课堂还是联欢会。

又是一年开学季,各种开学礼仪式感满满。

  不少人认为,这种不合时宜的花式开学背后,是潜意识里传递出的“诱哄式求学”。就如很多家长对不爱学习的孩子常用的套路:考了100分,奖励新玩具;写完了作业就请吃大餐;当了课代表就有零花钱……以各种条件“求着”孩子学习,让孩子以学习来置换财物或美食。有些老师也是费尽心思,以各种奖励激励孩子学习,比如给考了满分的学生奖励棒棒糖等。

  笔者认为,求学、求知、求真是一个主动积极求索的过程,学习的根本动力是来源于对知识的渴望。给孩子奖励,刺激他们学习,这个法子短时间内效果很好。但这招如果用得太频,或会发生副作用。孩子需要不断的刺激与奖励,一旦没有满足或者降级满足,就失去学习的兴趣。

  一来,当这种物质奖励变成一种刺激,作为孩子学习的诱饵,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就开始逐渐发生改变,学习成为一件充满功利性的事情,需要刺激才会去做;二来,孩子们会认为学习是家长和老师的事情,而不是自己的事情,把学习当作任务来完成;再者,当物质刺激成为一种惯性,孩子会变得过于注重物质所得,认为学习、做事都应该有对应的物质奖励报酬,长此以往,最终影响的是孩子的三观。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

  笔者认为,除了教导学生知识之外,更应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挖掘内在的潜能,引领他们自己去探索、认知世界。只有在孩子心中种下求知、好奇的种子,才算得上好的教育。作为学校、老师、家长,在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切记要拿捏住分寸,不要用力过猛,热心过头。

  求学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和家长要做的是,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内驱力,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在学习中感受到知识的乐趣以及掌握知识的成就感,而不是求着孩子学。

  理想的教育,应该是孩子追着老师学,成为学习的主人。

  惠州日报记者黄桃 林丽娟

编辑:小丽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