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一座宝藏。惠城区环城西二路36号,风景优美的惠州西湖之畔,坐落着一座古香古色的清代建筑——黄氏书室,它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着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历史价值,它又是东江流域首座民俗主题文物馆——东江民俗文物馆,收藏展览文物数千件(套),成为展示东江文化和惠州民俗的重要窗口。
从黄氏祠到黄氏书室再到文物馆
惠州西湖旁的环城西二路车水马龙,庄重古朴的黄氏书室像是流动风景中的一个“休止符”,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吸引着游人的目光。
黄氏书室创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为阔三间、深三进的祠堂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这是一座典型的惠州地区明清祠堂建筑,正面大门及墙身主要以花岗岩砌筑,石檐柱、柱础、须弥座、门墩、阑额、雀替等制作严谨、线条优美,纹饰精细,尤其是阑额上承放的石狮形象生动,装饰性极强。大门上方镶嵌石匾额,阳刻榜书“黄氏书室”四字,两侧阴刻行书“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楹联。
苏东坡的“天开图画”四字与门外西湖景色相映成趣。
黄氏书室空间布局美观大方,整座建筑以清水墙砌筑为主,屋面铺设灰瓦并用绿色琉璃瓦剪边,正脊和垂脊饰以夔文等装饰,室内雕刻工艺流畅,栩栩如生,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工艺水平。
清代,归善黄氏族人在此修筑“黄氏祠”,这是一座合族祠,并设立管理机构。这在清代及民国时期相当普遍,是一个通过宗族联谊建立起来的基层组织,如著名的广州陈家祠。后来,为了方便到惠州参加科举考试的黄氏子弟,“黄氏祠”改名为“黄氏书室”,供黄氏学子食宿、备考、祭祀,成为书院和祠堂的复合体。
中堂门额上刻有清代嘉庆年间惠州太守伊秉绶的“敦重”二字。
据相关资料统计,归善黄氏历代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归善黄氏中举有18人,民国惠州知名教育家黄植桢、中山大学校长黄焕秋、中将黄植楠、少将黄植虞以及1955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黄秉维等,都是归善黄氏的杰出代表。
随着时代流转,一些古建筑湮没无觅处,但黄氏书室保存完好,拥有较高的历史、文物研究价值。
馆藏展示数千件(套)民俗文物
鉴于黄氏书室独特的建筑结构及其历史价值,2005年,惠州文化部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将其修缮,并赋予其新生命,设立东江民俗文物馆,基本陈列分起居室、婚俗节庆、民俗家具、书院文化、东江出水文物、农具工具、生活用具7个展厅,另有5个流动展厅展示民间收藏文物、民间传统工艺精品。
明代城砖。
东江民俗文物馆负责人表示,通过馆藏的数千件(套)民俗文物的展示,使人们认识惠州民俗的发生、发展、性质、功用,体会东江流域淳朴、淳厚的民风民俗和千年一脉相承、延绵不绝的东江文化。
展厅一角。
东江出水文物展厅是该馆的一大看点,展出的文物来自于东新桥码头下的河床,共计40余类,包括汉代至民国的大量钱币,反映惠州商贸活动各种形制的石权、铁权和砝码,还有各式各样的徽章、兵器、瓷器等。文物数量之大、品类繁多实属不多见,不仅丰富了馆藏,更填补了惠州出水文物的空白,为研究惠州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栩栩如生的雕刻。
除了展览,东江民俗文物馆也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现场体验活动,如今年“五一”前后的惠州民间传统技艺“周”体验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到现场展演雕刻、绘画、陶瓷、剪纸等民间工艺,为市民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
清代印泥盒(图右)。
东江民俗文物馆还被定为“惠州市涉外参观接待点”,成为惠州市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吸引海内外游客打卡。今年上半年,该馆的参观人数达到3.75万人次,热度不减。
市民驻足观赏。
游人每每走进黄氏书室,时间仿佛倒流,扑面而来的是沧桑的历史感。书室三进大堂正中是一尊由广州美术学院专家雕塑的孔子像,栩栩如生。在孔子像两侧,是名人纪念牌,葛洪、苏东坡等24位与惠州有关的名人附有文图介绍。站在大堂往外眺望书室大门,绿树掩映中的惠州西湖景色映入眼帘,大门背面门额上苏东坡的“天开图画”四个大字,与之相映成趣。中堂门额上刻有清代嘉庆年间惠州太守伊秉绶的“敦重”二字,雄浑苍劲,道出了黄氏族人对文教的无比重视——这座老屋真是不简单,满满装了一屋子的文化。
从宗祠到书室,再到文物馆,这座建筑如同一位温厚的智者,向每一个过往的人诉说它历经的风风雨雨。
文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图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肖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