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守好优质“粮仓” 端稳放心“饭碗”

原标题

惠州全方位筑牢粮食安全根基,推动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

守好优质“粮仓” 端稳放心“饭碗”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10月16日是第43个世界粮食日,今年主题是“水是生命之源,水是粮食之本。不让任何人掉队”。世界粮食日所在周是我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主题是“践行大食物观 保障粮食安全”。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管好“粮仓”是重中之重。健全粮食储备管理体系、提升综合应急保障水平、加快现代化仓储建设、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当前,全市发展改革(粮食)系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粮食储备管理工作,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粮食安全战略,自觉履行粮食主管部门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升全市粮食和物资储备保障能力,不断推进粮食储备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惠州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作出积极贡献。

惠州新供销天润粮油储备有限公司新建的高标准现代化粮食储备库。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摄

  党建引领,夯实体系“稳粮袋”

  在博罗县泰美镇,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车辆往来穿梭,瓜果蔬菜等农产品正从这里发往全国各地。今年7月,惠州海关博罗办事处的进驻,使其成为全省唯一有海关整体进驻的园区。意味着基地内的企业可就地接受海关检验检疫等服务。

  筑牢粮食安全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惠州作为全省粮食主产区之一,基地建设带来了农业生产和运营模式的变革。在这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大厨房”雏形已显。

  “基地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粮食应急保障中心三大基地之一,将建设总仓容可达70万吨的大粮库,可以保障整个大湾区居民15天的粮食需求。”该基地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大湾区农产品基地已建成库容15万吨的粮仓群,实现粮食存储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目前已承储9.3万吨惠州市储备粮。

  当前,党建引领与粮食储备管理工作进一步融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强化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健全全市粮食安全保障工作部门间联席会议制度,推动粮食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通过建立健全管理科学、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粮食储备管理体系,全市粮食储备‘压舱石’‘稳定器’作用进一步增强。”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持续推动粮食购销领域专项整治走深走实,完善制度建设,重新修订《惠州市市级储备粮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改革管理模式,强化储粮监管主体责任,形成制度管粮、管人。

  今年8月,我市印发实施《惠州市发展改革(粮食)系统高质量党建引领粮食储备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坚持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聚焦粮食安全保障核心职能,压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政治责任,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新格局。

  目前,我市市县两级储备粮规模超额完成省下达任务,基本满足全市常住人口半年需求量。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充足,全市储备成品粮油分别可满足全市常住人口约30天和15天的供应量,小包装成品粮油分别可满足主城区常住人口约40天和30天的供应量。同时,还储备了冻猪肉和食盐储备。

  协同应急,深化机制“保稳定”

  国庆假期期间,市区江北三新市场人来人往,肉类商品销售火爆。由于担心买不到肉,市民周先生一大早就赶去市场,他发现猪肉价格较平日没有明显变化,肉类品种也多。据了解,每到重要节日期间,我市都会视情况投放储备肉,保障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油瓶子”等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品,安全供应水平是大家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之一。在此方面,我市不断优化市场价格监测,密切跟踪市场动态,建立粮油价格周报、季度监测分析制度,做到第一时间发现苗头性问题,及早预警预测,及时释放粮油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信号,回应社会关切,稳定市场预期。

  完善应急保障机制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提升应对粮食突发事件的能力,我市印发实施《惠州市粮食应急预案》,建立粮食应急保障工作机制,督促、指导各县(区)和有关企业制订和修订应急预案,进一步细化应急动用流程和工作方案,加强应急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定期组织应急培训,开展应急保障演练,着力提升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去年,全市共认定应急加工企业30家,日加工能力约3000吨;选定应急供应网点90个,实现全市乡镇(街道)供应网点全覆盖,建立健全粮食加工企业社会责任储备,择优选择企业落实储备任务。

  加强粮食应急保障的同时,我市也在同步强化应急物资保障,做好冻猪肉、食盐、医疗防护物资等储备管理,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管理制度。今年,我市印发《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补助资金(中央直达资金)市级储备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中央直达资金储备项目管理。

  目前,库存医疗防护物资15个品种302万件(套);救治设备15个品种63台。承接全市救灾物资管理职能,市县两级救灾物资总价值约1643.6万元,为增强惠州救灾物资储备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标杆建设,守好仓储“减损耗”

  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市储备军粮供应公司内,记者看到,一栋栋浅圆仓恒温库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在各式工程机械、车辆的交织声中,工人有序忙碌着,确保项目能够按时完成建设。目前浅圆仓仓壁等已建设完成,正进行仓顶、提升塔、消防水池等配套设施建设。今年内,主体结构将完成施工。

  据介绍,市粮食储备直属库恒温库项目拟新建落地式浅圆仓7栋,总仓容5万吨,计划于2024年上半年竣工,建成后将大幅度提升我市粮食储备和应急能力。

  市储备军粮供应公司总经理黄道明介绍,为适应现代化仓储管理要求,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仓库建设和维护,分别建设了恒温成品仓、充氮气调等设施,进一步提高粮食仓储能力。同时,在公司直属库新建了可日加工大米300吨的军粮应急加工厂,目前已竣工验收,为我市粮食应急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建好管好“粮仓”是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市切实加强粮食储备基础设施建设,分类做好储备基础设施利用、维护和改造升级,不断完善现代储备基础设施体系,粮食储备实力不断增强。

  “落实储备适度集中要求,推进县(区)将储备集中储存到规模较大的现代化库区。”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新建粮库设施,推动储备适度集中,提升政府储备集约化、规模化管理水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15万吨粮库项目于今年上半年建成投产;博罗县粮库(5万吨)、惠城区粮库(10万吨)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市直属5万吨恒温粮库和各县(区)新建粮库建设正顺利推进;新建、在建粮库同步规划建设绿色储粮和信息化、智能化设备。

  接下来,我市还将进一步优化储备库点,积极督导各县(区)撤并、淘汰一批老旧粮库,进一步完善创3A等级粮库软硬件设备,力争年底前完成3A等级粮库创建目标任务。

  科技赋能,多措并举“提品质”

  走进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惠州新供销天润粮油储备有限公司,只见新建的高标准现代化粮食储备库展现在眼前。仓内大米、小麦、稻谷等粮食像“住在空调房里”一样凉快避暑,掬一捧原粮在手中,稻香扑面而来。

  “通过氮气气调、低温存储等技术,让粮食保持了最佳储存状态,保证了品质。”该公司副总经理王海滨介绍,天润粮库总仓容15万吨,每天出入库能力达5千吨以上。粮库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进行设计,应用了多项绿色储粮新技术,使用智能化管理系统,可实现远程控制,实现了高标准、高效率、高智能。

  粮食归仓后,如何有效保障储备安全?近年来,企业绿色储粮意识逐步增强,在惠州,像天润一样,依靠新技术储存优质、绿色粮油的企业越来越多……

  在市储备军粮供应公司,该公司通过对粮库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完善智能出入库、智能仓储保管、可视物流等功能,实现了仓储监管智能化、业务流程规范化,极大提高了储备管理效率,提升绿色仓储水平。

  市发展和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市正大力推进科技储粮、绿色储粮、安全储粮,持续推动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工作,优化完善管理平台粮食购销出入库监管功能,实现数据实时互联互通,做到保质增值,确保粮食储存安全。目前,全市所有计划承担政府储备粮库点均已按上级要求开展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储备粮现代化管理和监管能力水平。

  不仅是储存,在质量监测方面,我市积极强化粮食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提升粮食质量监管水平。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正积极开展“广东惠州国家粮食质量监测站”创建工作,目前已通过省级专家评审。该中心去年全年共抽检储备粮样品292份,抽取样品检验总代表数量、抽样库点数量以及主要食品安全指标检验的样品数量均超国家、省规定比例要求,所有抽检样品质量全部合格。

  此外,我市还不断加强粮食安全宣传,创新宣传方式,丰富宣传内容,通过开放粮食质量检验室、举办“粮库开放日”等方式,广泛开展政策法规和粮食安全宣传,形成“粮食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局面。

  惠州日报记者邱若蓉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