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摸清家底闯新路 闲置资产再生“金”

原标题

我市各地立足实际发展“资产盘活型”村级集体经济

摸清家底闯新路 闲置资产再生“金”

  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是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各地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积极探索尝试,结合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彻底摸清家底,盘活经营性资产和资源性资产,通过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方式,发展种植、初加工、农旅融合等业态,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昔日“沉睡资产”变成了村集体“增收活水”。

  惠东县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渔业村着力打造集渔家乐体验、海上旅游观光、渔家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渔业文化旅游村。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家底”摸得清,发展后劲足

  只有将村集体的“家底”摸清了,才能更好盘活资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我市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县镇村三级创建,推动全面开展农村“三资”清理,加大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力度,摸清村集体资产“家底”,将“沉睡”的集体资产盘活,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振兴发展优势,不断为村集体增收创造条件、畅通渠道;通过对各村闲置的土地、楼房等集体资产以土地集中流转入股、保值增值租赁、集体自主经营及托管等方式进行集约化经营,推动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强筋壮骨”,龙门县龙江镇埔心村积极谋划,协同驻村工作组及镇农业农村办、财经事务中心等相关部门,对“三资”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排查。

  经排查梳理,在84份合同中发现2份关于山地出租的超低价合同。对此,埔心村“两委”干部积极对接承包方,多次沟通协调,最终双方达成了共识并签订了新合同,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7.8万元。

  惠阳区镇隆镇大光村通过招商引资改造现有厂房,将原旧瓦房旧铁皮房升级建设为标准砖墙钢架铁皮房厂房,通过产权流转交易中心挂牌招租重新发包,提高土地租金收益,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10万元。

  “家底”摸得清,发展后劲足。通过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过去大量闲置的村集体资产得以盘活,促进了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多村集体经济实现“身强体壮”。

  找准路子让“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

  走进龙门县永汉镇低冚村,开阔平坦的沥青路两旁竹林青翠、流水潺潺,令人心旷神怡,沿途的胜利之门、低冚伏击战遗址等也格外引人注目。

  依托村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优势,低冚村盘活废弃旧学校、废弃篮球场等闲置土地约5亩,并流转了18亩土地,以村企合作的模式引进觅园露营基地产业项目,并于今年9月正式开业。

  “我们将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专项资金50万元投入项目,每年享有股权红利4万元,并可获得村企合作服务费用3.6万元。”低冚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炯东说,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也支持鼓励村民利用闲置房屋打造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发展休闲农业,推动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位于东江北岸的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村中有保存完好的传统古建筑10多栋约350间。该村坚持保护性开发,将闲置农房升级改造为民宿、农博馆和研学基地等,并联动周边家庭农场,开展古村民俗游览、东江观光、农耕体验、亲子研学等项目,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加了10余万元。

  地处惠东县巽寮滨海旅游度假区核心区的渔业村,着力打造集渔家乐体验、海上旅游观光、渔家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特色渔业文化旅游村,同时通过村企合作模式,把一片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的沙洲盘活起来,建设“双鱼岛”文旅综合体、鱼跃巽寮、奇幻光影岛等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80万元以上。

  ……

  立足优势用活资源,是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许多拥有丰富山水、人文资源的乡村,坚持党建引领,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现状,因地制宜找准切合实际的发展途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创新发展模式带动集体经济“加速跑”

  “到大涌村打场篮球。”大亚湾开发区澳头街道大涌村生态环境优美,是澳头滨海风情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村(社区)之一,如今已成为不少大亚湾篮球运动爱好者的打卡地。

  “这些滨海资源与临近的衙前村、小桂村、东升村等相似,大涌村如何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振兴之路?我们认为健康体育产业大有可为!”大涌村党支部副书记胡万年说,大涌村通过引进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机构,将老旧的涂料加工厂活化改造为专业篮球训练基地,走上体育兴村之路。

  同时,大涌村在保护原生态的基础上,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点日益完善的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利用临海优势,整合闲置房屋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精品休闲旅游业,吸引众多文艺爱好者和摄影公司前来开展采风创作活动。通过多管齐下,大涌村“家底”不断厚实,2022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192万元。

  盘活资产,不仅要“盘”,还得“活”。记者了解到,我市不少行政村通过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推动资产管理有序、经营有效、收益可持续,为乡村振兴提供发展新动能。

  “引进一所学校,盘活200多亩闲置土地,就这一项,每年就可以增加村集体收入240万元以上。”说起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建峰颇为感慨。

  过去石滩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基础薄弱。2020年,在帮扶单位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石滩村与惠州市华科教育集团合作,建设博罗县榕城中学博东实验学校。石滩村以“土地+资金”的形式入股学校,每年可获得分红收益超240万元,且每5年递增5%。2021年,学校建成投入使用,解决了1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问题,增加村民劳务收入700余万元。

  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幸福村坚持以“科技兴农”推动“乡村兴业”,流转盘活8个村民小组的1000多亩土地,引进松瑞农业公园和承翰奥莉农场,建设农业生产、田园观光、休闲采摘、农业科普等现代化高科技田园农业综合体,每年为农户带来180余万元的租地收益与280余万元的用工收益。2022年,幸福村经营性集体经济收入达24万元。

  走出发展“新路子”,厚实集体“家底子”。在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实践中,我市各地使出浑身解数,努力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提质增效的良好态势。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欧阳成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