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让新闻更有力量!惠州新闻界共庆第24个中国记者节

原标题

融媒时代让新闻更有力量
惠州新闻界共庆第24个中国记者节

  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新闻工作者用手中的笔和镜头,忠实记录时代潮头涌起的一朵朵浪花,生动展示新时代中国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11月8日是新中国第24个记者节。当日下午,惠州新闻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暨庆祝第24个中国记者节活动在惠东县白盆珠镇横江村举行。来自省级驻惠媒体、惠州日报社、惠州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区)融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在融媒时代如何领风气之先、发思想之声,让新闻更有力量。

  深入新时代发展的“汪洋大海”展现记者担当

  座谈会环节,来自省级驻惠媒体、惠州日报社、惠州市广播电视台、各县(区)融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从业经验,分享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切体会。大家纷纷表示,将珍惜身份和荣誉,坚守新闻工作的职业操守、职业精神,热爱新闻工作,奉献新闻事业,见证新时代,记录新时代,建功新时代,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建设更加幸福国内一流城市贡献新闻人的智慧和力量。

  “我很喜欢一句话:‘我们是校正流量走向的人’。”惠州日报社区域新闻中心惠城区全媒体采编中心主任谢菁菁说,如果完全以流量来衡量,很多凡人善举、无闻奉献将走不到聚光灯下,但作为主流媒体,有力量、有平台去校正流量的走向,把向上力量、凡人微光、不为人知的惠州制造等呈现出来。“在那些不被流量所关注到的角落,我们做了‘1’的起始宣传,后来增加的乘数级别的‘0’,去放大新闻宣传的蝴蝶效应,这是我们作为记者的使命和意义。”

  作为一名新闻人,同时也是土生土长的惠州人,惠州市广播电视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时政新闻部副主编钟晓宇在新闻战线奋战了17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这些年,我和惠州广电的同行们探访了惠州的各行各业,用镜头记录下了惠州发展的各个阶段和标志性事件,我们推出的报道也深得惠州人民的喜爱和信任。”钟晓宇说,接下来,他将一如既往,俯下身、沉下心,推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用心用情持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惠州实践、惠州故事,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广东广播电视台驻惠州记者站站长陈乾章分享了自己和记者这一职业的故事以及和惠州的缘分。他介绍,广东广播电视台惠州记者站从2021年12月挂牌成立开始,采编了500多条本土原创新闻报道,其中被中央、省级媒体转播超过300条,全网播放点击量超过两亿次,更好地体现惠州贯彻落实省委重要决策部署的实干举措,为惠州发展鼓与呼,讲好惠州故事,传播惠州正能量。

  “如何让一滴水不消逝?那就要让它融入大海。”陈乾章说,新闻是一个非常崇高的事业,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谋生的技能,它更是一个理想。新闻工作者就像“一滴水”,只有深入新闻现场,深入群众当中,深入新时代发展的“汪洋大海”,才能实现新闻理想,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惠东县融媒体中心总编室主任蒋波认为,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基层记者更应该深耕基层,让新闻更加有力量。进入融媒时代,新闻也要加强技术赋能,通过掌握数字化的采编技术等新手段,讲好惠州故事。与此同时,在不忘初心做好主责主业的基础上,媒体要强化新闻的服务功能,通过多元化的新闻产品服务群众,通过“新闻+”进一步延伸服务领域。

  呈现“百千万工程”在惠州的生动画卷

  深秋的白盆珠镇横江村,白马河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独具特色的民宿林立,远处良田肥沃,果园、菜园欣欣向荣……

  生态是最大的发展资源,良好的环境则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禀赋,围绕打造国家级户外运动基地和温泉康养旅游小镇目标,白盆珠以“三水两茶一窑址三个节点”作为全镇发展思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座谈会结束后,与会媒体代表还在白盆珠镇开展了“讲好乡村故事 助推‘百千万工程’”联合采访。媒体代表们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记,感受新时代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这个记者节活动,结合了新闻采风活动,媒体朋友欢聚的同时,交流工作经验和做法,也启发了不少重点新闻宣传的方向。”惠城区融媒体中心采编部主任周文媚说,目前,结合“百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惠城启动了“百千万工程在惠城”系列采访。接下来,将持续深入挖掘一线典型做法,以镇村一把手访谈、村民说变化、乡村文明蝶变故事汇等形式,在一线“抓活鱼”,呈现“百千万工程在惠城”的生动画卷。

  羊城晚报驻惠州记者站记者杨锦强是个“95后”年轻记者,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全市记者节庆祝活动。看着白盆珠水库的秀美风光,了解了白盆珠镇白马村、横江村等村落的美丽嬗变,他不停地记录着,每一个乡村变化的故事都让他动容。“接下来,我们会更加关注乡村的文脉。用新闻采写,展现村落文脉,为惠州乡村振兴注入文化的动人魅力。”杨锦强说。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

编辑:李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