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2% 医生提醒:警惕“隐形糖”

原标题

今天是“联合国糖尿病日”,医生提醒警惕“甜蜜的负担”

少吃甜食避免过量摄入“隐形糖”

  近年来,人们喜欢晒“秋天的第一杯奶茶”,也热衷吃甜食减压。很多人不知道,喝一杯奶茶相当于吃14块方糖。而生活中的烘焙食品、水果、果汁,甚至红烧排骨等家常菜都含有“隐形糖”,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摄入了很多糖。

  今年11月14日是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旨在提醒人们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性,鼓励人们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和管理糖尿病。医生提醒,“糖过量可毁全身”,过量摄入糖会引起很多健康问题,日常生活中应警惕“甜蜜的负担”。

  记者访

  货架摆满饮料,蛋糕糖果受青睐

  记者近日走访我市多家超市、便利店发现,显眼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饮料,蛋糕、糖果等甜食也受到不少市民青睐。

  走访过程中,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有4位市民明确表示很喜欢且经常吃甜食,有4位市民表示喜欢吃但不敢常吃,仅2位市民表示不爱吃甜食。

  市民龚女士说,每次吃甜食就感觉很快乐。“上有老下有小,有时感觉特别累或者压力特别大的时候,就喜欢吃块蛋糕或喝杯奶茶,感觉很解压。”

  “我很喜欢吃甜食,尤其是饮料,几乎每天必喝。”初中生小方说,喝饮料既解渴又能让心情变好。

  记者看到,不少品牌的饮料打着“0添加”“0糖0脂0卡”“0糖0卡”“0蔗糖”“无糖”等标签。

  “我喜欢喝无糖饮料,比如无糖苏打气泡水、无糖类的可乐,喝起来没那么甜,不用担心发胖的问题。”市民林女士说,她正在减肥,购买饮料时都会选择无糖的。

  无糖产品也含“隐形糖”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提出,应控制添加糖的摄入量,每天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

  “实际上,除了留意含糖量,还要注意碳水化合物含量,因为它会在体内转化成糖。”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李枢表示。

  在市区桥西一家超市,记者随机拿出一瓶某品牌活菌型乳酸菌饮品,只见营养成分表中显示,每100毫升含9.9克糖、9.9克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一瓶330毫升的活菌型乳酸菌饮品,含糖量、碳水化合物均超过30克。记者再随机拿出一瓶柠檬味茶饮料,营养成分表显示每100毫升含有4.5克糖、5.2克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一瓶500毫升饮料含有糖22.5克、碳水化合物26克。

  在市区江北一家超市,记者看到“0蔗糖”“无糖”“低糖”产品摆放在显眼位置,其中一瓶标注“0添加蔗糖”的风味发酵乳,配料表含有赤藓糖醇、三氯蔗糖等,而营养成分表未显示糖含量,碳水化合物却达到每百克含9.7克。

  医生说

  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

  李枢告诉记者,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约为12.1%,也就是说10个人中至少有一个人已经是糖尿病患者。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且年轻化趋势,“这跟人们爱吃甜食的习惯以及过量摄入‘隐形糖’食品有很大关系。”

  李枢曾接诊一名17岁的小伙子,最近几个月他的体重下降了十几斤,口渴加重来医院内分泌科检查,抽血化验空腹血糖高达16.8mmol/L(正常值在3.9到6.1之间),经询问发现他夏天每天至少要喝一瓶可乐,久而久之胰岛功能受损,最终导致糖尿病。

  记者了解到,上海市消保委曾测评,一杯奶茶含糖量相当于14块方糖。还有专家表示,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含糖量相当于12块方糖,相同容量的柠檬茶含糖量相当于14块方糖。

  吃甜食真的会让人快乐吗?李枢分析,如果糖分摄取过量且无法及时消耗,会令血糖上升,这时身体就需要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水平。血糖忽高忽低,容易使人情绪大起大落。此外,过量吃甜食会引起消化不良、身材肥胖、血糖升高、牙釉质损伤、增加慢性疾病发生率等,这些后果让人一点都不快乐。

  李枢表示,通常情况下每天摄入糖的总量大约30~40克,生活中可以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保持良好作息习惯等方式进行控糖。

  “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尽量不要喝饮料,实在想喝饮料,建议在家自制不加糖的果汁、蔬菜汁、果茶等。”李枢分析,市面上销售的绝大多数饮料糖分含量高,即使标注“0蔗糖”“无糖产品”,但这往往不是真正的无糖,虽在加工过程中未添加蔗糖,但可能使用甜味剂,长期大量食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

  除了尽量少吃甜食,生活中还要少吃烘焙食品、核桃粉及加了糖的家常菜等含“隐形糖”食品。

  惠州日报记者周智聪 骆国红

编辑:任己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