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东西部协作绘就乡村美画卷 山与海同心谱写振兴新篇章
惠黔将继续携手打造更多乡村振兴新典范,因地制宜带动乡村全面发展
初冬的黔西南州,乡村依旧充满活力,动人的风景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卷,风景秀丽、产业兴旺、生活和谐,乡村美景与村民的幸福生活相映成画。
一湾碧水润万家,一条河流促发展。得益于山与海的“双向奔赴”,黔西南州处处呈现乡村振兴的好风景。自黔西南州与惠州市结对开展东西部协作以来,借鉴东部“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带、“四小园”建设等做法,因地制宜带动乡村全面发展,让这里的河更清、环境更美、产业更兴旺、村民更幸福。
2021年,册亨县坛坪村被评为贵州省50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乡村建设
拓宽群众幸福路
“经过改造,我们家的厨房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还搭起了新灶台。不仅如此,每家每户房前屋后的环境也统一进行了美化,尤其是我家门前这条小路,修整后看上去特别舒心。”普安县青山镇高箐社区村民秦文波高兴地说。
走进高箐社区,只见这里群山环抱,民房错落有致,处处充满诗情画意。秦文波回忆,经过打造,曾经废弃砖瓦堆积的死角变成了美丽的庭院,荒废的泥潭也变成了清澈的水塘。记者看到,水塘上面还修建了凉亭和栈道,一旁的夜郎潭垂钓园吸引不少游客的关注。
黔西南州部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起步晚,环境基础差,聚焦环境整治,惠黔两地携手积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活污水处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进行全面提质升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惠州“四小园”做法打造“升级版”美丽庭院,带动村民在房前屋后建设“四小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小生态板块,庭院美化升级提档,乡村风貌焕然一新。
2021年,册亨县坛坪村被评为贵州省50个“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之一,三年来,惠城区投入并整合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1000多万元,充分借鉴了惠州市村庄规划建设的做法,按照“一有二抓三建四化五好”思路推进坛坪村示范点建设,有序推进“两清”“四拆”“一分三净五改”等改造,坛坪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容村貌越来越美丽,百姓生活越来越舒适,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如今的坛坪村不仅有“颜值”,还有内涵。通过智慧农业系统,村民兵叔在家里打开手机就能远程查看坝区种植的菜心情况,还能查看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土壤pH值,并一键操作微喷灌系统。依托紫外线感应设备,80岁的独居老人梅奶奶一举一动都在监护人的“监控”之下,只要有异常情况或24小时无任何动静,微型警报器立马触发警报,家人、村民可第一时间上门开展帮助。
这是坛坪村乡村建设的一幕,也是黔西南州数字化乡村治理的缩影。伴随设施建设的完善,现代生活触手可及,数字乡村公共服务资源延伸打破了城乡壁垒。昔日的贫瘠之地,如今焕发着勃勃生机。
乡村振兴,不仅是一场物质文明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家园的重塑。软硬件设施建设的背后,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黔西南州动人的风景宛如一幅淡墨山水画卷。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产业造血
打造乡村振兴新样板
“我们祖上几代都有种茶做茶,但是一直都是小作坊式,小打小闹。这次学习让我们掌握了系统的制茶技术,以后就能做出畅销的好茶了。”贞丰县长田镇长田村的茶农明叔说,自己的两个儿子都在广东打工,他希望学会制茶技术,依托自家的大面积茶园,把家里的茶产业做大做强,到时,儿子们也回到家里一起做茶。“至少能实现每斤干茶增收30元。”他高兴地说。
依托东西部协作,惠阳区帮助该村完善茶叶加工链条,引入贵州大学科研力量,联建“博士工作站”及“制茶示范坊”开展技术指导,在提升农户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提高茶青加工附加值。
“我是土生土长的沙子人,与茶叶有关的行当几乎都干了个遍。经过拼搏,如今终于有了自己的茶叶公司,在带动群众就业的同时,也实现了回报家乡的愿望。”晴隆县黔峰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杰说,依托“公司+基地+订单+茶农”的农业化经营模式,黔峰茶业管护茶园达1万余亩,间接带动1000余户就业。加之晴隆县沙子镇气候条件适宜茶叶生长,目前已实现“一人一亩茶”的目标。
在黔西南州的很多乡村,茶叶种植是当地最大资源优势,全国最早春茶采摘就在黔西南。依托东西部协作资金,惠州工作组支持黔西南州建设“贵州绿茶”第一采永久首采地。同时,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变“输血”为“造血”,提升茶产业竞争力。
此外,惠州积极推动“我在贵州有个园”认捐认建活动,这是惠黔两地整合、引导协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开展的一大特色项目。除了茶园外,还有葡萄园、荔枝园、刺梨果园、枇杷园……经过努力,一个个“我在贵州有个园”的亮丽名片被擦亮,黔西南州乡村振兴的“产业经”越来越好。截至目前,已认捐认建“各类园”234个。
“惊险、刺激,好玩!简直是夏日狂欢!”今年7月,位于安龙县笃山镇梨树村的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景区开园,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2021年,安龙县委、县政府引进了惠州企业成立安龙县世纪投资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在村里陆续投资3亿元建设悬崖酒店、房车露营地、帐篷酒店、滑翔飞行、农产品展销中心等项目,为承办更多的户外运动赛事创造了有利条件,也让绿水青山资源发挥价值。
“旅游业旺了,我家生意也旺了!”梨树村村民王忠说,他投资36万元,将自家石木瓦顶结构的旧房屋改造成有9个房间的民宿,底层则做超市、农家乐,如今每年经营收入10多万元,靠着吃“旅游饭”走上致富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在“绿水青山”中寻得“金山银山”,成为了推进乡村振兴破题的关键。依托东西部协作,惠黔两地不断挖掘地方特色,因地制宜促进农旅融合发展,不仅让资源盘出了“新景象”,也让乡村振兴走出了“新路径”。
文旅挖掘
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在兴仁市海河村,有一座命名为《一颗子弹》的雕塑,该雕塑以“红军长征在兴仁”为创作背景,生动讲述了当时村民与受伤红军战士之间的故事。这个雕塑是2023年中国民主建国会惠州市委员会赴兴仁市开展考察调研时捐赠。
在东西部协作下,带有红色文旅基因的兴仁市“海河村-丰岩村”乡村振兴示范带,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乡村融合发展的样本,在兴仁这里得以完美呈现。通过打造“黔西南州红色教育名片”,助力当地乡村振兴。
“我想做点布依族的头饰售卖给游客,也算多一份收入呢!”“到了节假日来这里参观学习的人还会更多。”在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小花江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内的一处角落,几位布依族妇女在凉亭下边织布边聊天。贞丰县平街乡花江村是一个古老的布依寨,这里居住了百余户布依族人家,有“布依古调”“小八音古调”“铜鼓舞”“古法织布”“布依嫁娶”等民族文化特色。
小花江景区的红色文化资源更是独具内涵,依托红军长征抢渡小花江村铁索桥红色革命历史,惠阳区协助擦亮花江村红色文化名片,着力打造“革命遗址+红色文化研学”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走出了一条“红色+”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
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如今在黔西南州,很多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每年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学习,伴随一个个红色文化基地的打造,乡村振兴也迎来新的蝶变。
9月22日,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黔西南州系列活动丰收成果发布会在兴义市落幕。会上发布了“贵州菜心”公共品牌及团体标准,旨在扩大“贵州菜心”品牌知名度。据悉,惠州以大湾区市场需求为导向,助力贵州蔬菜从山间田地坐上“直通车”到达都市餐桌。目前,全州已成功申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38个。
望谟板栗、册亨山茶油、贞丰杂粮、安龙刺梨、晴隆核桃、兴仁薏仁、普安红茶……黔西南州的农特产品要更好地走出大山,打好“文化牌”是关键一环。惠州工作组注重品牌打造,在助力品牌提升的同时,个性化定制文化IP,助力黔货出山。
守着初心帮,足沾泥土香。站在新起点,惠州将继续携手黔西南,打造更多乡村振兴新典范,持续推动惠黔协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佳绩,谱写惠黔两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