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砥砺奋进十五载 “一”心为民续华章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15周年记
岁月匆匆,时光如梭,转瞬间2023年已接近尾声。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这一年,对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而言,也是承前启后、意义特殊的一年,就在今天,这家风华正茂的医院迎来了自己的十五周岁诞辰。
秉承“救死扶伤,仁心惠民”宗旨,市一院以“医善在心,医技在手”的价值观服务广大患者,15年来,在党建品牌、学科建设、公益服务等方面亮点频现,是中国创伤救治联盟单位、国家胸痛中心、国家心衰中心、国家房颤中心、国家高血压达标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成员单位。还获得“全国改善医疗服务创新医院”“医院管理持续改进优秀单位”“广东省文明单位”“广东省医疗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全景。 本版图片由市一院提供
加强党建引领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市一院急诊医学科党支部书记李王安、机关第一党支部书记赖玉莲、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党支部书记黄文峰、五官科党支部书记张世华在2023年“头雁领航 雁阵齐飞”市直机关百名优秀党支部书记评选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
翻阅这4名党支部书记的先进事迹不难发现,他们虽在不同的党支部,但都用实际行动在工作中树立榜样,带领全院上下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
为了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发展活力和业务实力,以党建引领推动医院业务发展行稳致远,近年来,市一院党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主线,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构建“党委挂钩-党办联系-支部共建-党员结对”联系体系,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
在市一院,随处可见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窗口等红色元素,党建已深深融入临床一线科室中,渗透在医护人员服务患者的日常点滴中。据悉,市一院党委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扛主责、抓主业,统筹加强党支部建设,开展“党务查房”“纪律查房”,推动“支部建在科室上”,结合学科发展、队伍建设,为民办事创建“一支部一品牌”,打造拳头学科和品牌,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一杆红旗插到底,一门心思干到底。在党委带领下,全院上下练就担当作为的硬脊梁、铁肩膀、真本事,医院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近年来,市一院党委相继获得“广东省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示范点”“市直机关先进党组织”“市直机关党员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等称号,多次在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获得优异成绩,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强化学科建设
提高危急疑难重症诊治水平
2018年,医院成功创“三甲”的第二年,也是建院10周年,市一院积极进行胸痛中心、脑卒中中心、创伤救治中心建设,进一步畅通相应患者的救治流程,缩短救治时间,提高多学科协作诊疗的能力,达到提高救治成功率的目的。
时隔4年,2022年4月26日,市一院“八大中心”正式揭牌,凝聚了多学科综合优势的八大学科群,搭建起医疗服务的新高地。如今,涵盖了肿瘤诊疗中心、急救创伤中心、心脏病诊疗中心、脑病诊疗中心、骨科疾病诊疗中心、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精准医学中心、老年病诊疗中心的“八大中心”,开启整合性诊疗新模式,“一体化诊疗,个体化治疗”成为常态。“八大中心”里,多学科协作机制(MDT)打破了学科壁垒,为诊治疑难危重患者提供了坚实保障。
事实上,该院MDT机制最早可追溯至11年前,2012年11月,医院开设了多学科综合门诊,为疑难患者提供便捷的“一站式”疾病诊断及多学科诊疗服务。为整合医疗资源,提高服务能效,2023年医院重新规划门诊MDT建设,目前医院共有10个MDT专科团队。
建设“八大中心”是市一院以病人为中心搞学科建设的体现。通过“八大中心”建设,市一院致力于打造一家有温度、百姓信任的医院。医院始终把发展的核心命题从“医院要发展什么”,转变为“病人需要什么”,从大局观出发,推动学科建设朝着高精尖方向发展。
在“高峰林立”的“八大中心”,各亚专科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聚焦新发展阶段,医院确定高水平学科梯队建设计划,全力构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突出、梯次分明的“雁阵式”学科发展体系。目前医院建设有省重点专科9个,省重点扶持建设临床专科3个,市重点专科17个。随着急危重症诊治能力迈上新台阶,患者“足不出市”就能享受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医疗服务。
学科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多年来,医院始终坚持“培育为主,重视引进”的人才建设思路,赋能学科发展。目前医院已有博士14名,硕士303名,高级职称416名,其中包括市管拔尖人才5名,东江学者1名,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3名,市名医10名等高级人才。医院还广开进贤之路,近5年不断引进博士、硕士研究生、学科带头人、柔性引进专家等高层次人才。人才结构得到不断优化,为学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得益于高技术人才的支撑,医院在医疗技术、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佳绩,已开展惠州首例肺部热灌注治疗、惠州首例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惠州首例小肠镜技术、惠州首例胸腔镜肋骨骨折复位内固术等领先技术。
据了解,惠州市一院持续做好教学医院管理,致力转变为人才培养的造血模式。今年,与广东医科大学、暨南大学签订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标志着市一院已能开展本-硕-博医学人才一条链培养。
市一院直升机停机坪。
服务提质升级
打造高效温馨人文医院
市一院日间手术中心,是惠州首家集约式管理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病种17个。这里有48张床位,通过集约化管理和服务,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缩短至1.35天,住院费用大大降低。
早在2012年,市一院就率先设立客户、行政服务中心,由专业的团队为患者服务。经过10余年的探索,服务意识早已深入人心,如今,医院内还能看到“工会爱心妈妈小屋”、便民服务站、志愿服务岗等。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医院还推出“如何提升员工服务意识”“少排一次队”专项行动,通过梳理就诊场景进行流程再造,优化医疗服务。
在数字化转型新浪潮下,聚焦“智慧医疗”,医院将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兴技术与医疗业务深度融合,通过信息手段精细化管理,实现医疗服务的提档升级。为减少患者的等待,上线智慧护理项目、云胶片项目患者只需一部手机便可随时随地查阅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手术麻醉系统项目、HIS系统电子签名等等,大幅提升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在就医流程方面,开启AI导诊、互联网问诊、床边结算、移动护理、移动查房等服务,率先在惠州市实现了线上医保预约挂号、就诊、医保处方线上报销结算等全流程医保线上服务,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近日,市一院互联网医院实现全新升级,推出挂号、在线复诊、在线咨询、预约挂号、门诊缴费、查询检查检验结果等功能。如今,市民通过市一院互联网医院,足不出户就可以一键触达专家,享受一对一的图文问诊服务。据悉,后续还将开通复诊开方、在线开具检查检验、送药到家等功能,全方位满足患者就医需求。
秉持公益属性
以暖心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公立医院姓“公”。市一院自建院以来,始终坚持公益性,以爱心义诊、支医、医疗援助等形式承担社会责任,真正彰显了医院的感恩情怀和公益力量。15年来,医院累计派出援非、援藏、援疆及援黔人员共28人次。
坚守初心,15年来,医院竭尽全力抢救危急重大病患,立足本职岗位之余,在帮扶基层医疗、乡村振兴等方面主动担当。医院通过全面托管方式与小金口医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多维度帮助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为强化基层帮扶,医院还先后与27家基层乡镇卫生院结成协作关系,根据基层单位实际发展需求,提供技术援助和传授管理经验,让基层单位和老百姓得到更加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医院迎难而上,坚守在抗疫一线。在确保“零”院感的同时,筹建方舱医院收治患者、协调核酸采样和疫苗接种工作、参与重大疫情救治,仅2022年就派出44批次医务人员,到武汉、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开展支援。
先天的公益基因,得益于根深蒂固的医院文化。建院伊始,市一院就确立了“救死扶伤 仁心惠民”的办院宗旨、将“以人为本 把温馨和关爱带给每一位患者”作为服务承诺,鼓励全体医护人员积极履行好公立医院的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谱写发展新篇
全力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医院
“持续实施健康惠州行动。”是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均衡布局”“打造布局合理的优势学科群”作为其中重要方向,关系着千千万万惠州人民的生命健康。
“八大中心”经过2022年全力打造,目前已初见成效。其中脑病诊疗中心全年手术量超过1500台,血管造影、支架取栓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脑动脉搭桥等技术市内领先,DNT时间仅30分钟(国家标准为50分钟内),最短达到6分钟,挽救了无数生命;骨科疾病诊疗中心是省重点专科,加强脊柱外科、关节、运动医学科等亚专科建设,其中脊柱微创、关节置换及运动医学专业技术在惠州居领先地位,多项技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同时深耕数字化骨科,在医疗产业、科研、临床治疗具前沿性;急救创伤中心是省内首个广东省二级创伤中心建设单位,搭建省内首个市级“公众-基层-高级”三级创伤培训体系,牵头成立惠州市创伤中心联盟,重症创伤的抢救成功率远高于国际水平,多地医院慕名前来交流;消化道疾病诊疗中心能开展所有内镜诊疗技术,是惠州市内率先能开展小肠镜下微创治疗的学科;市一院精准医学中心是惠州唯一一家同时拥有一代测序技术和二代测序技术的实验室,在惠州率先开展肺癌基因甲基化早筛等准确项目;肿瘤诊疗中心集化疗、靶向免疫治疗、介入治疗、放射治疗为一体的综合学科,被列为广东省卫健委13家肿瘤优质资源下沉医院之一(惠州唯一一家)……学科建设的这一张张成绩单,见证着市一院螺旋式上升的发展历程。
今年,我市制定实施《惠州市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惠州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全力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其中,《实施方案》支持一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项目,市一院发展精准医学纳入其中。12月9日,一台全球领先的Elekta Infinity直线加速器“上岗”,市一院肿瘤放疗科正式开科,不仅意味着该院诊疗实力迈上新台阶,更象征着我市在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方面跨出新步伐。该院肿瘤诊疗中心不仅是医院重点建设的“八大中心”之一,还被纳入2022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市建设健康惠州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惠州市2023年民生实事项目中,市一院项目建设就是其中一项。
纵观市一院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不论是医院项目建设,还是学科的发展,很多“大手笔”“大动作”不仅是医院发展中的一环,更是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卫生健康局部署下,惠州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立起重要里程碑,更为惠州医疗高质量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市一院砥砺前行的15年,也是积极响应上级号召,落实全市民生项目建设,助力惠州卫生健康事业脱颖而出的15年。
在过去的15年,医院始终以提高医疗实力和改善医疗服务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医学创新为动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星光不负赶路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走在新的“赶考”路上,市一院将秉承“谦和进取,至诚仁爱”医院精神,牢记为民服务初心,以更强烈的责任担当、更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力书写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新答卷,为健康惠州建设作出新贡献。
数说15载高质量发展
2008年12月16日,市一院在惠城区江北三新南路20号正式开业。根据规划,医院建设项目总投资近5亿元,这是当时我市卫生健康领域的“大手笔”工程。从此,在“一院人”的不懈努力下,在时代的洪流中,市一院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救死扶伤,仁心惠民的铿锵医道。1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在全体“一院人”的共同努力下,市一院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以不懈奋斗实现飞速发展。
医院职工从建院初期的数百人发展到如今2000多人的强大队伍;
总建筑面积从最初的6.8万平方米扩张到13.8万平方米;
年门急诊量从建院之初的8万余人次增至如今的170万余人次;
开放床位从最初的705张,扩充到如今的1500张;
硬件从原始普通的医疗仪器到今天拥有全球领先的Elekta Infinity直线加速器、荷兰核通后装治疗机、256排CT、3.0T磁共振、医用血管造影X射线机(DSA)、德国迈柯唯体外循环机(人工心肺机)等一大批高精尖医疗设备;
急诊科、骨科、心血管内科、脑血管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47个特色科室各具亮点。
每一个光辉足迹,都见证了这家年轻医院的飞速成长。经过15年的发展,市一院已打造成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广东医科大学附属惠州第一医院、惠州市急救创伤中心及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所在地,综合实力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春秋代序,岁月峥嵘。市一院的发展历程,是一部艰苦开拓的创业史,更是一部全心全意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奋斗史。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