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改数转、富矿……市政府工作报告热词新词擘画惠州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原标题

市政府工作报告热词新词擘画惠州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 挖掘内需市场“富矿”

  加强产业协同“大联动”、兴起“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打造“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科创森林”、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涌现出不少新词、热词,迅速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切关注和深入讨论。

  这些新鲜热辣的关键词,与惠州经济社会发展、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折射和反映了民意期待,进一步提振了全市上下坚定发展的信心,擘画惠州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为此,记者盘点了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部分热词、新词,通过这些热腾腾的词汇,感受惠州高质量发展脉动,在新征程上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集中精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产业协同“大联动”

  联动广深莞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集群

  报告内容:加强产业协同“大联动”。联动广深莞打造世界水平数字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规划建设惠州粤港数字经济创新合作区。

  解读: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积极抢抓横琴、前海、南沙、河套重大合作平台建设重大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推动与大湾区城市产业咬合互嵌式发展,成立广州数据交易所(惠州)服务基地,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建设,全力打造国内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新型储能应用示范城市,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今年,我市将探索与河套深港创新科技合作区等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共建产业承接载体。同时,支持港澳金融机构扩大在惠经营网络,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广东·惠州)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二期建成投用、三期启动建设,打造服务大湾区的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集聚区。

  ■“百千万工程”

  城乡协调发展逐渐从“施工图”变“实景图”

  报告内容:以“头号工程”的力度和势头,坚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兴起“百千万工程”建设热潮,推动各个县区比学赶超、赛龙夺锦。

  解读:去年,我市拿出推进“头号工程”的干劲,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聚力推动县域经济争先进位,深入推进城乡融合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县5镇50村”入选首批全省典型县镇村培育对象,5个镇入选全国千强镇。如今,放眼惠州乡村,美丽乡村农文旅融合兴起……我市县镇村呈现日新月异的新气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施工图”逐渐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景图”。

  ■“科创森林”

  力争今年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4000家

  报告内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的“科创森林”。

  解读: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利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今年,我市将继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组建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加强技术创新,同时充实全市科技企业库,不断夯实“培育入库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全链条培育发展体系。坚持把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推动全市经济,特别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容来抓,推动高企实现数量质量双提升。根据既定目标,力争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突破4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3800家,启动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打造一批标杆孵化载体,建立产业平台加速器3家以上。

  ■“智改数转”

  拟推动不少于220家中小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

  报告内容: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深入实施“百企千项”示范行动,发挥技改专项资金的牵引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推动技改投资增长30%以上。谋划设立人工智能产业基金,深化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各环节的融合应用,创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数字领航企业、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打造人工智能研发制造和场景应用高地。

  解读:“智改数转”,是指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以数字化技术创新为驱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服务、安全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

  近年来,我市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申报创建。去年11月,我市获评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接下来,我市将引导制造业企业积极拥抱数字化,激发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活力,为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今年,我市将推动不少于220家的中小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实现新增4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累计超过2000家。支持龙头骨干企业积极申报和创建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示范项目,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内需市场“富矿”

  持续开展全市性促消费活动提升消费吸引力

  报告内容:充分发挥产业基础的优势、对外开放的优势,下大力气打通供需之间的堵点,深入挖掘内需市场这个“富矿”,不断提升“双循环”质量和水平。

  解读: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市场增长点来源多、范围广,堪称内需市场“富矿”。去年,我市创建了“惠购荟享 惠精彩”城市消费节日品牌,开展了涵盖汽车、家电、商业百货等19场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推动消费市场进一步活跃。

  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加大力度挖掘消费市场潜力。目前正拟定《惠州市促进商业消费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进一步推动落实鼓励商贸企业做大做强、发展首店经济、扩大大宗商品消费、发展新型消费等促消费扶持措施,持续引进现代时尚新型业态。同时,继续按照“有节应节、无节造市”原则,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发力、金融助力”的方式,持续推动开展各类全市性促消费活动,引导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加大促消费力度,提升消费吸引力和辐射力。

  ■绿色低碳产业体系

  推动60家以上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

  报告内容: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推动企业加大绿色发展投入,开展节能降碳改造,积极创建省级节水标杆园区、企业,推动60家以上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培育创建5家以上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等品牌。

  解读: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国家级品牌数量居全省前列。去年,我市新增7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目前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4家。此外,注重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企业清洁化水平持续提升,加快推进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工业企业实施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去年58家自愿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十四五”以来累计524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我市积极组织实施高耗能企业免费节能诊断,持续提升工业能效水平,去年对化工、水泥、电力等高耗能行业30家企业开展免费节能诊断,预计总节能量达3.14万吨标准煤、减碳量6.13万吨。

  ■“一县一零工市场”

  建成标准化零工市场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

  报告内容:优化就业服务,加强就业驿站建设,打造“一县一零工市场”。

  解读:“零工市场”主要是指为用工主体和零工人员搭建的供需平台,可实现即时快招、灵活就业。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市将大力开展线上线下零工市场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零工市场的建设和运营,通过规范、整治和新建,利用“加”(加设施)“减”(减环节)“乘”(乘权益)“除”(除混乱),逐步建成一批标准化零工市场,提供就近、灵活、便民的岗位推荐,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破解公共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一方面,我们鼓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资本和优质服务资源参与零工市场建设和运营管理,依法依规提供招聘求职对接服务。另一方面,我们综合考量本地产业集聚、零工分布等情况,根据实际需要科学谋划零工市场布点建设和功能设置,做到数量适当、规模适宜、功能适用,避免盲目布点、贪大求全、无效建设。”该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市人社局将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结合地方特色和资源优势,灵活建设综合性或专业性的零工市场,确保能够满足本地零工人员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需求。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刘豪伟 刘炜炜 谢宝树 骆国红 袁畅 通讯员陈莹 李萼

编辑:任己章
上一篇: